第九百五十八章 召唤神龙

吴良看着百思不得其解的马铭哲,叹了口气,“卖保单不?”

零五年苹安旗下保险,寿险保费收入588亿,财险保费收入126亿。

60亿的保单连10%都不到。

而此时的国信保险,还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保险公司,年保费收入连10亿都达不到。

想要拿下苹安保险的股份,唯一能做的就是所谓的借鸡生蛋。

道理很简单。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死差,费差和利差。

死差则是最基本的概率统计,也就是所谓的大数定律。

比如,30岁的青年人死亡率是万分之八,死一个人赔10万。

那么,一万个人每个人保费80元,那么保险公司就不会亏钱,倘若死六个,保险公司就赚了20万。

利差则可以将其理解为理财产品,赚多赚少,全靠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至于投保人会不会赔钱,大可放心,国佳规定,保险是所有产品当中保证本金的唯一一种。

对于苹安而言,60亿的保费或许能创造3亿的利润,去掉投保人的收益,赚了2亿。

那么对于国信保险而言,你赚两亿,我让你赚3亿,前提是这60亿的资金给我用。

回顾保险行业近几年的发展。

投资产品从固定收益类产品到权益类产品的突破,1998年保险公司加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1999年7月可购买评级aa+以上的央企债券,8月保险公司可以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办理债券回购,10月可进入证券市场。

2004年可直接购买股票。

投资属性从股票投资到股权投资的突破,2006年保险公司先后完成对天朝银行、爱存不存银行、粤发展银行、天信证券股权投资。

直到2010年9月,天朝保监会公布《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账面余额,不高于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保险公司不得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

之后又调整到20%,于是便有了寳万之争。

总而言之,保险大有可为,更不是银行那种干巴巴的只知道吃利息的弱势部门。

而此时,吴良的步伐无非就是稍微激进了一些。

这当中的操作马铭哲清楚的很,唯一不同的是,苹安是上市公司,财务监管更为严格。

“这个。。。”马铭哲思索再三,还是放弃了这部分的打算,“小打小闹的问题不大,六十亿太多了。”

吴良打蛇随棍上,“那能卖多少是多少?”

马铭哲挠挠头,“那就卖20亿。”

“行!还差40亿。”吴良一锤定音,然后眼巴巴的看着马铭哲,“脑阔疼!”

马铭哲摇摇头,“之前是谁说过200亿来着?”

吴良噘噘嘴,他不是融不来200亿的资金,只是资金也是需要考虑资金成本的。

不管是证券还是基金这部分,再怎么算,也没有保险资金的使用成本低,但是马铭哲顾虑到风险,拒绝了吴良的提议。

吴良挠了挠头,“要是再给我一年时间,别说200亿,500亿我也能凑的出来。”

只不过,说这些真的没有太大的用处,他也纯粹是发发牢骚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说,吴良按照他自己的承诺进行兑现。

马铭哲稍稍将心放回了肚子里,现场的气氛也总算融洽了起来,他问了问吴良关于鹏城发展银行还有什么打算。

吴良实话实说,“一参一控。”

所谓的一参一控,也就是业内所谓的1+1原则,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

最开始的这一限制是针对外资投资国内证券公司而设置,之后则涉及到各个需要管控的金融行业。

马铭哲有些奇怪,问,“吴董的资金也是外资?”

吴良摇摇头,“提前预防。”

要论对于政策的理解程度,马铭哲比吴良强出不止一点半点,他有点理解吴良的意思,“你是说?上边?”

马铭哲用手指头朝上指了指。

“没错,对于部分急于上市的证券公司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扩充资本金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上市,去掉这样最大融资途径,这样的证券公司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马铭哲难得的对吴良的这个观点持赞成态度,他点点头表示,“证券看来是明朗了,银行呢?”

吴良笑道,“政策的出台肯定是和行业现状有关,在资本金普遍缺乏的银行业,应该不会做过多的限制,尤其是,险资大有用武之地。”

马铭哲对这个消息比较敏感,这涉及到他的地盘,“目前只能投资股票,股权投资要是放开,呵呵。”

吴良笑着和马铭哲对视一眼,尽在不言中。

然而,这并不是说保险资金不能投资股权,换个花样进去,马铭哲并不缺乏这方面的手段,吴良若有所思的发问,“那么,既然米国投行退出,我顶上去,外资所占的股份也就低于25%的比例了,二级市场上?”

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马铭哲所谓的110亿资金不够用的理由,和溢价10%相比,丰汇银行要是执意拿到20%的最高控股比例,10%只能说是底线,不排除再增加10%。

“吴董的顾虑我能理解,而且不排除投行坐地起价的可能性。”马铭哲仔细想了想,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我有意业兴银行,这或许是一个理由。”

业兴银行的外资持股已经达到25%的比例,想要拿到控股权,几乎不可能。

但是作为财务性投资也未尝不可,至于高于外资超过25%的比例这一解释,并未出现类似的情况,大概率有可能会否定。

或者说,持有不超过5%,达不到举牌线,还有可能成功。

或者,拿下外资手里的股份也是一条路。

只是马铭哲透露这个消息,让吴良也有些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银监部门有合理的解释么?25%红线?”

“1亿股,2.5%,要求不高吧?”马铭哲很无所谓的回答。

吴良呵呵一笑,“恐怕业兴银行不这么认为吧?难道说有公司退出了?”

阎怡胜吐槽道,“退出?这是傻的么?”

她可是知道吴良为了业兴银行那7000万股的股份废了多大劲。

吴良耐心给她解释,“业兴银行上个市步履阑珊,耐不住寂寞的内资股东还是有的!”

马铭哲笑了笑,“吴董也有兴趣?”

吴良笑嘻嘻的看似很随意的解释,“马董以为我收购健立宝仅仅就为了金通证券?”

“哟,怎么突然就成了竞争对手了?”马铭哲突然卖个好,“那不如我搅个局,帮你一把?”

吴良若有所思,“马董的意思是?”

“我安排人对外放风,有意收购你手里的股份,然后,呵呵!”马铭哲一本正经的解释着。

吴良哈哈大笑,鼓掌赞叹,“和马董合作真的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马铭哲愿意以身试法,当业兴银行上市的绊脚石,逼迫其余股东套现离场,这一步计划不得不说非常阴险。

作为监管部门,虽然有了单一外资不超20%,所有外资不超过25%的红线要求,但是,对于间接持股这部分并没有详细阐述。

倘若,苹安对外放出这样的风声,对于市场上的影响无异于平静的水面扔下一颗石子,而监管层面因为没有先例,大概率事件则是会“提交领导研究决定”。

至于研究到什么时候?

这谁都说不准。

或许六个月,或许更久。

诚然,这会拖慢业兴银行上市的脚步,但是与之相比,逼迫其他股东离场然后吃掉其手中的股份,哪个更香不言而喻。

吴良和马铭哲都极为默契的并没有谈到这部分股份的价值,然而,可以明确的是,两个人对业兴银行的看好。

在一旁全程参与的韦大新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壮阔。

曾几何时,他以为从浙省能源到国信控股这一步几乎是他人生中的巅峰,而跟随吴良拜见了一次苹安的当家掌门人,感触则是,自己的巅峰或许还能再往高的提上一层。

接触吴良的时日越多,韦大新的感触就越为清晰。

拿互联网炙手可热的藤讯、阿狸、奇唬三六零、大平洋电脑网、千百度这五家公司来说,一旦上市,吴良的个人资产恐怕就能达到恐怖的千亿规模。

另外,闲暇之余他还测算过洛钼集团的资产。

投入4.2亿,拿下50%的股份,盘活洛钼资产,据他了解到的消息,零五年,这家公司的产值达到百亿问题不大,利润30亿,利税20亿。

按照每股收益3块6,市盈率按10倍计算,市值就能达到300亿。

无奈的是三年盈利的硬杠杠,最快上市,也只能到零七年。

那么,再过两年,洛钼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韦大新实在是不敢细算。

尤其是这样的矿业公司,吴良有两个。

就离谱!

韦大新看着马铭哲和吴良为了1亿股的小买卖讨论来讨论去,总感觉事情应该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个样子。

业兴银行的股份,业界给出的评估价格在2块8,一个2亿8的小项目,两个人谈的兴高采烈,时不时还露出鸡贼的笑容,韦大新感觉三观有些颠覆,直到他听见似乎有人在喊他,“大新总?想什么呢?”

韦大新一个激灵,这么重要的场合居然走神了,他连忙站起来道歉,“刚刚在回想洛乱高速的信托项目,看还有哪方面做的不当的地方,对不起。”

吴良摆摆手道,“鹏城发展银行的股份,资金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韦大新目光逐渐找回焦距,沉思片刻,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国信旗下,信托投资暂时不做考虑,之前的洛乱高速项目还在募集资金,短时间压力会相对比较大。

另外,信托计划不具备法律资格,也不符合正监会对于上市前股东人数以及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这样当然更会带来ipo之后退出设下障碍。”

这很专业,吴良情不自禁的点点头,他考虑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钱由谁来挣的问题。

毫无疑问,国信控股。

公司要发展,依靠国信旗下诸多公司产生的盈利太慢,尤其是不能将这明显是个香饽饽的东西交给理财产品。

韦大新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毫无疑问,吴董选择投资鹏城商业银行,为的不是控股,而是刚才所说的参股,即便盈利,是否分红未知,这样一来,依靠理财项目募集的资金所需要兑付收益也是问题。

那么,最合适的当然就是自有资金,或者以国信控股的现有股东为投资主体。”

说白了,这个项目要么是国信控股投,要么是良铮基金来投,哪怕是后浪控股投资都行。

就像刚才所说的苹安股份问题,投资的主体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袁卓基金,一部分是吴良个人的投资公司,还有一部分是国信旗下的保险资金。

按照鹏城发展银行退出股东所持的股份,总计,17.89%,3.47亿股。

新桥投资报价每股收购价3.55元,该价格比鹏城发展中期每股净资产2.18溢价超过60%。

但是,这毕竟是天朝鹏市第一支上市公司,股价即便跌成6块钱也比2.18要高上许多。

用低于二级市场的价格买到就是赚到,无非就是搭上时间成本,五年。

新桥投资能答应,吴良当然也能答应。

在别人不看好鹏城发展银行的情况下,拿出十几亿,权当买股票了,吴良要计算的无非是资金的使用成本。

吴良笑笑,“分析的不错,阎董怎么考虑的?”

阎怡胜身为国信控股实际掌控人,虽然也考虑过良铮基金,不过问她,她却不能再将良铮基金说事儿。

这当然也是由良铮基金的性质所决定的。

良铮基金最开始算是纯投资公司,由吴良和白铮及其背后的超跑俱乐部的那几个人所共有。

收购健立宝之前由良铮基金注资成立新的投资公司,名字就叫良铮投资,法人是白铮。

收购健立宝之后,将健立宝的实业资产出售,留下的金通证券算得上是良铮投资的子公司。

而基金业务则是金通证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公募基金牌照。

算得上是两家公司。

这样的公司结构相对繁杂,所以,白铮的操作是,直接将金通基金作为良铮投资的子公司和金通证券、东方财富并列。

收购国信控股,用的也良铮投资。

阎怡胜是知道吴良要集齐七大金融牌照召唤神龙的规划,所以她优先考虑的还是以国信控股为主体,“信托和保险都不行的话,那就私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