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同一年,书生外放地方当官。”
“离开京城的时候,书生仅一人、一驴、一剑,形单影只的前去赴任。”
“可不曾想,书生任职的那个地方,有一乡痞横行,十分霸道,几任父母官皆惨死在他的刀下。”
“而正因为这个恶霸的存在,当地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有人劝书生,让他离开此地,不必徒添一条性命。”
“书生只是笑了笑,说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恶霸听到这句话,也笑了,觉得这是一个不知死活的人,他决定当晚动手。”
“恶霸在当地横行多年,就连官府里的衙役都是他的人,书生似乎已经在劫难逃。”
“可谁也没有想到,县衙除了衙役,还有牢犯。”
“当晚,书生打开牢狱的大门,对着他们说道:‘你们都是犯过罪的人,如今已经受过刑,坐过牢,可还是要被问斩。今日,我放了你们,望你们以后好好做人。’”
“所有的囚犯感动不已,纷纷跪倒在地,希望跟随书生。”
“当晚,县衙里多出了一具尸体。”
“死的人不是书生,而是那个恶霸。”
“就这样,书生在当地为官十年,百姓为其刻碑颂德。”
内阁里,安静极了。
唯有烛火摇曳声响起。
所有人都愣神的听着林长安的故事。
如痴如醉。
贾宝玉依然面露鄙夷之色,悄悄嘀咕道:“哼!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而已。”
而隔壁的正堂里,不少人都已经开始喝彩。
“这个书生了不起啊。”
“确实不错,不仅有才学,而且有良知。”
“如今这样的好官不多了。”
水溶、牛继宗、贾政等人都纷纷点头称赞。
林长安的故事还在继续。
清晰可辨的声音回荡在荣国公府的上空。
“十年后,书生被召回京城,皇帝听说他的事迹,大为感动,并且委以重任。”
“当时的朝局,早已糜烂,官吏委任,以金银衡量,科举也早就废除。”
“书生心怀天下,力荐皇帝重来科举。”
“书生的建议,立刻招来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铺天盖地的弹劾,无数的刁难,如山岳般的压力,蜂拥而至。”
“有人问过书生,怕吗?”
“书生淡淡的摇摇头,说道:‘不怕!’”
“最终,书生以一己之力,重新开设科举,为天下的读书人开一线天门。”
故事讲到这里,正堂里的一些正直之士,忍不住拍案称快。
“好一个一线开天门,当浮一大白!”
“书生当敬!”
“这就是文人风骨啊。”
众人赞叹不已。
贾政也是不停的捋着胡须,眼睛微微眯起。
这熊孩子,故事讲的倒是颇引人入胜。
内阁里,也有一些有见识的夫人小姐,默默的点头称赞。
“如此书生,当真是一个如意郎君!”
“可惜,他是个古人,否则的话,老身定要招他为婿。”
“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当为文人榜样。”
不少妇人小姐钦慕不已,恨不能见见那个书生是个什么模样。
贾宝玉依旧嗤之以鼻,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小声道:“不过是个大奸似忠的国贼禄蠹而已。”
林长安并未理会这些声音,继续诉说着故事。
“几年以后,科举盛行,书生也渐渐老去,可追随他的门生故吏,却已经遍布天下,且都以书生为榜样。”
“再后来,皇帝驾崩,新登基的皇帝却荒唐胡闹,书生看不过去,一怒之下,辞归乡里。”
“他再一次离开了京城,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离开的时候,无数门生相送十里,痛哭流涕。”
“在书生离开后的十几年间,朝廷连续六次请他出山,许以荣华富贵。”
“可书生连续六次拒绝,从此寄情山水,不问世事。”
“如果故事到这里的话,书生固然值得尊敬,却无法称得上一代先贤。”
“转眼间,书生已经六十岁了。”
“曾经性情飞扬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可就在这一年,关中大旱,赤野千里,百姓易子而食。”
“连续六次拒绝出山的书生,在这一年,毅然决然的出山任官。”
“而这一刻,世人终于明白了。”
“能让书生出山的并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天下苍生。”
“书生此去赈灾,散尽家财,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路经华山,在山庙之中祈雨,跪倒神像前,泣拜不能起。”
“书生一路走,一路救,鞋子磨破了,便赤着脚走,衣服穿烂了,便赤膊前行。”
“那天,书生走在路上,听说有人为了奉养老母,偷偷杀了自己儿子给母亲吃。
“书生颤抖着,泪流满面,抚膺痛哭,把自己不多的财产,又分给了那家人。”
“夙兴夜寐,终日不歇,念及百姓还有易子而食的,书生还都会痛哭出声。”
“六十岁的书生,一病不起,死在赈灾任上。史称,关中之人,哀之如哀父母。”
“临死之时,书生躺在病榻上,无数从各地赶来的百姓、门生,日夜痛哭。”
“书生睁开眼睛,望着草庐外的蔚蓝天空。”
“他笑了。”
“他用嘶哑的嗓音,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此生,无愧于心。”
“他用尽一生,为自己曾经写下的一首词做了注脚。”
“这首词我也很喜欢,姑且给大家听听吧。”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林长安的声音戛然而止。
满堂,寂静无声。
喜迎国庆7天长假看书乐翻天!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