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竹子县令(求订阅)

“仲贤,你真的要做这临邛县令?”

姜阳的决定,连丞相也觉得不可思议,更别说一旁的杨洪等人。

以他现在的职务和功绩,就是要做蜀郡郡守,也没人觉得不合适。

姜阳拱拱手:“先生教诲,弟子细细思量,受益良多。

诸多良策,皆需县令施行,若临邛能成,便可推及国中。”

想了几天,姜阳终于想明白,他的很多想法,不是说一说其他官员就会信的。

就算信了,那些人没有见过,也不一定会干。

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打个样,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做了有什么效果。

姜阳的目标,是把临邛打造成大汉的示范县、先行区,让其他地方的官员依样画葫芦就行。

之所以选择临邛县。

有很重要的几点。

第一是这里产盐和铁。

对季汉而言,盐铁官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收入,姜阳想要发展季汉的经济,这两样是绕不开的。

第二是这里产酒。

临邛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最著名的就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在姜阳上一世,临邛地区产的基酒,几乎占了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

在这里,姜阳掌握了提高酒精度的方法,简直如鱼得水。

还有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临邛的世家大族已经被洗过一遍,他要做什么,会少很多掣肘。zuqi.org 葡萄小说网

虽然这会少很多与大族斗的乐趣,可如今时间紧迫,还是先把正事干了要紧。

思来想去,临邛确实是非常合适的地方。

丞相沉吟片刻:“既然仲贤你已决定,为师自然支持。不过,为师要考校一下你,作为临邛县令,当务之急是为何事?”

姜阳心中早有答案:“回禀先生,弟子认为,当务之急有三。其一为播种秋粮,其二为恢复盐铁,其三为修缮房舍。”

丞相点点头,表示了认可。

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在政务上能多有建树。

想了想,丞相又道:“仲贤,临邛城百废待兴,可有何难处,需要为师扶助。”

“先生,弟子确实有一事相求。”姜阳也不客气,“秋播在即,弟子手上熟悉农事的人很少,能否麻烦大司农,调配些许农官给临邛。”

丞相点头承诺:“等为师回成都,就着手办理此事。”

“谢先生。”

“修缮房舍一事?无需为师相助?此时已是金秋,再有两个月,就要入冬,可别冻死了百姓。”

“先生放心,弟子自有妙计,早已安排下去。”

“哦?”

“算算时候,现在应该也差不多了,请先生随我移步?”

“走,看看仲贤又有何妙计。”

与很多城池一样,临邛县城也依水而建。

当丞相随姜阳来到河边,只见河道被竹排拦腰截断。

从上游流下了很多的木头和竹子,被竹排挡住。

上千兵士和百姓,正在把这些木头和竹子捞上岸,然后分送到两个不同的地方。

龚叔荣见姜阳过来,赶紧过来见礼:“丞相,安西将军。”

“龚老,先生要见一见我们修建的房舍,麻烦您来带路。”

“喏。”

一群人先是来到了处理木头的地方。

只见每一根木头送到后,先有一人拿着长短不同的数根竹竿,根据木头的不同,在上比划着,然后依照长竹竿的两头,在木头上做上记号。

然后木头会被送到下一个地方,这里有很多人拿着锯子,按照之前做的记号,把木头锯成不同的长短。

锯完之后,再按照长短不同分别堆积。

紧接着,会有人给木头剥皮,然后有人给木头打上孔。

自此,这里的工序就算完成。

“丞相,长者一丈五(约3米6),为中立柱;短者一丈(约2米4),为侧立柱。树干较细则为横梁,亦长一丈五。”

丞相走过去,看了看堆砌的木头,发现确实都是一样长。

他拿起一根长竹竿看了一下:“这就是一丈五?”

“正是。”

龚叔荣一边答话,一边招手叫过一个拿着尺子的人。

那人过来后也不多言,直接量了量,正好一丈五。

丞相估计了一下这人丈量的时间,再与之前用竹子丈量木头的时间比对了一下,发现相差十倍不止。

“如此简单之法,却速度倍增,龚老之才,亮佩服。”

龚叔荣赶紧摆摆手:“不敢欺瞒丞相,此乃安西将军所创之法,下官不过使用罢了。”

丞相转过头看着姜阳,很是满意。

接着,丞相站在场地里,看着匠人们繁忙却有条不紊的工作。

他用手指了指整个场地:“如此说来,这分工协作之法,也是仲贤所创?”

“正是。如此一来,抬木头这样的体力活,便可让普通黔首完成,所需工匠数量变,便少了一倍。

且每个工匠只需完成一样工序,速度倍增。

下官估计过,以安西将军之法,一名工匠所做之工,往日里要四名工匠才能完成。”

丞相拍了拍姜阳的肩膀,只说了一个字:“善。”

不过丞相很快提出了疑问:“为何只见制梁柱,不见锯木板之处?”

古时修建一座房子,梁和柱当然是关键,不过墙壁更费事,需要大量的木板。

“丞相,且随下官来。”

龚叔荣又把丞相一行带到城里面,只见一个房子的框架已经搭好。

除了立柱和主横梁,还夹杂了大量楠竹支撑。

“丞相,下官这就演示房壁制作之法。”

随着龚叔荣一招手,几个人搬着早已做好的竹编过来,固定在梁柱上后,就变成了墙壁。

不过半炷香的工夫,一间房子的四面墙壁就做好。

“竹编虽快,不过四处漏风,怎么挨得过冬天啊?”

杨洪觉得很不靠谱,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郡守且稍等。”

这时,又有人拿来和好的稀泥,只见泥里面还有一截一截的枯草。

十几人忙活着,仔细把稀泥糊在墙上,又用了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墙就全部糊好。

从外表上看,刚才的竹编墙,已经彻底变成了泥墙,只要干一段时间,就可以住人。

房顶也铺上厚厚的茅草。

自此,一间上好的茅草屋就建成。

这下子,再没人怀疑房子遮风避雨的能力。

一直没有说话的姜阳上前一步:“先生,用此法建房,可节省三倍时间,全城百姓齐心协力,弟子有信心,在入冬前修好所有房舍。”

杨洪赞叹不已:“早就听说安西将军用兵,极擅长用竹。没想到,在治民一途,用竹也是如神。”

众人皆是点头称是。

姜阳心中暗道:以后不会给我一个竹子县令的称号吧。

只见丞相激动地握着姜阳的手:“善!大善!若能推广此法,大汉百姓何愁无居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