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一场大病,前前后后几个月。
尽管大汉方面极力封锁,期间刘备身体好转的时候也公开露面了多次。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况且益州还有荆州的名医,都被招到了刘备身边。
刘备病重的消息,却仍是不胫而走,最终传入了曹丕与孙权的耳中。
可此时曹贼北方有些异动,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引火烧身。
于是,曹丕选择了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而孙权,则不同。
他迅速发动了江东鼠辈的天赋技能——背后搞鬼。
孙权密令麾下密探,身着便服,混入人群,悄无声息地前往荆州、益州以及偏远的南中地区,想要趁机搞风搞雨。
经过姜阳两度清洗后,荆州剩下的世家族群大多已归心于大汉,他们对大汉比较忠诚。
就算有些家族心里有些想法,想到之前那些叛徒的遭遇,也都止住了念头。
然而,即便如此,东吴的密探们仍没有放弃。
他们悄悄与世家接触,试图寻找那些心存异念之人。
但每当他们试图接近那些可能成为突破口的世家子弟时,那些家族中的长辈们,往往会以严厉的目光和坚定的语气告诫后辈:“勿忘前车之鉴,我族当世代忠于大汉。”
益州是大汉经营了十几年的地方,其根基之深厚,远非外人所能轻易撼动。zuqi.org 葡萄小说网
丞相十几年的治理,让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官员清廉奉公,对大汉的归属感强烈。
东吴的密探们在这里更是寸步难行。
然而,在南中地区,情况却截然不同。
这里地势险峻,民族众多,大汉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朱褒、雍闿、高定与孟获,他们各自盘踞一方,面对东吴密探的利诱,心中波澜四起。
孟获的府邸附近,密林深处,一座简陋的竹屋内,孟获正襟危坐。
朱褒、雍闿、高定三人早已悄悄赶来,聚于孟获身旁,共商大事。
“各位首领,时机稍纵即逝,错过今日,恐再无机缘。”
密探的声音带着一丝紧迫。
孟获挥挥手,让密探先出去。
等密探走远,孟获首先开口:“东吴此举,意在何方?若应之,恐引火烧身;若拒之,又恐错失良机。”
高定不以为然:“乱世之中,实力为王,刘备病重,正是我们自立的良机。”
孟获忧心忡忡:“刘备仁义之名远播,我等若背弃,恐遭天谴。”
朱褒摇摇头:“想不到,大王相信这个。”
雍闿沉默片刻,提出折中之策:“不如暂且观望,看刘备病情如何,再作打算。”
孟获点头赞同:“我南中之人,向来自给自足,不愿卷入中原纷争。如今局势复杂,需三思而后行。”
夜色渐深,四人达成一致,决定暂不回应东吴,继续静观其变。
而丞相和姜阳,自然不知道南中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当之前大汉夷陵之战大获全胜,刘备没有在章武三年去世,姜阳便觉得南中没有背叛的勇气,也没有对南中过多关注。
他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丞相,姜阳,赵云,黄权等将,齐聚殿中。
“先生,陛下的丧事,我等当如何办理?”
姜阳打破了殿中的寂静。
丞相转过身,看向远方,目光深邃:“陛下一生仁德,功高盖世,其丧事自当隆重而庄重。
我意已决,即刻挑选精干人马,护送陛下灵柩回成都,沿途设立祭坛,让百姓寄托哀思。
同时,成都城内需布置灵堂,举行国丧,以彰显陛下之德。”
姜阳等人,都点点头。
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只能在都城的皇陵安葬,必须回成都才行。
接着,话题转到了刘禅的继位问题上。
丞相深知,年轻的刘禅虽是太子,但承继大统,从来就不容易,政权交接之际,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乱。
他斟酌了一下用词,缓缓开口道:“太子年幼,我等当如何确保政权平稳交接,避免内乱?请诸位将军畅所欲言。”
黄权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丞相,末将以为,回到成都后,当立即召集群臣,宣布太子继位之事,此事,宜快不宜迟。同时加强宫廷守卫,以防不测。”
丞相点头表示赞同:“就依黄将军所议,杨洪即刻着手准备太子继位大典。同时,加强内外防范,确保万无一失。另外,我等需更加勤勉,辅佐太子,共同守护大汉基业。”
众人点头称是。
片刻后,姜阳开口道:“内部的事情定了,现在就要考虑一下曹贼和孙权了,他们很可能会趁机侵袭。”
谈及曹贼与东吴对荆州的威胁,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丞相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打着案几,思考着对策。
“荆州乃我大汉门户,好不容易才打下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吴班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忧虑,“然曹贼势大,东吴亦非易与之辈,我等当如何应对?”
赵云紧握双拳,眼中闪着战意:“我等只能誓死保卫每一寸土地,不让贼人踏入半步。”
姜阳则显得更为谨慎:“前将军英勇无双,但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末将认为,应先摸清曹贼与东吴的动向,再制定对策。
同时,加强荆州防线,必要时可采取守势,放弃次要之地,以保全大局。”
丞相听后点点头,站起身来,环视众人:“就依诸位所议,面对外患,我等需齐心协力。
襄阳乃荆州之根本,若襄阳有失,则荆州难保。
因此,我们必须在襄阳布下重兵,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这座战略要地。
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新野等地无法坚守,就果断放弃。”
“喏!”
吴班跨出一步:“镇守荆州,何人合适?”
“这......”
丞相也有些迟疑了。
按理说,刘备早就做了安排,赵云为主帅,黄权为副将,马良为军师。
不过当时的情况,是姜阳要跟着刘备回成都,才这么安排。
在丞相心中,还是姜阳在这里负责最合适。
他看向赵云,正要问他的意见,黄权站出来一步。
“丞相,末将愿随您一同,护送陛下灵柩回成都,以表末将对陛下的一片忠心。”
丞相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欣慰,正欲点头应允,却见赵云猛地站起。
“丞相,我与陛下情同手足,此等大事,云岂能置身事外?请允许我亲自护送陛下回乡。”
黄权闻言,眉头微皱,转身面向赵云,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前将军,陛下生前曾言,荆州乃我军根本,需有良将镇守。您既已总领荆州军事,岂能轻易离去?护送之事,权愿代劳。”
赵云闻言,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黄权所言非虚,但内心的情感却让他难以割舍。
赵云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与黄权对视:“黄将军,你我皆受陛下重托,职责所在,不容有失。
陛下虽令本将总领荆州,却也并未禁止我尽忠之心。
而你,作为本将的副将,同样负有守土之责。
若本将离去,荆州当由你来镇守。”
黄权听后,脸色微变,他未曾料到赵云会如此直接地以职责相驳。
他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赵云所言在理。
但他有必须回去的理由,不能轻易放弃。“赵将军,权知您心意,但……”
他欲言又止,心中挣扎不已。
他的理由,实在是不能说出来。
赵云见状,语气更加坚定:“黄将军,我意已决。我与陛下相伴多年,要亲自护送他的灵柩回成都。”
说完,赵云以主将的身份,正式下达命令:“荆州之重,关乎大汉未来。黄将军,本将命你即刻起,全权负责荆州防务,不得有误。本将离开后,荆州的一切事务,皆由你决断。”
黄权闻言,一时语塞。
他缓缓坐下,气呼呼地喘着粗气,看起来,并不服气。
姜阳早就洞察到了黄权心中的微妙算盘。
他深知,黄权作为益州本土家族的代表,其回成都的意图远非简单的护送灵柩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为了争取益州在大汉朝廷中的利益与地位。
姜阳回想,在之前的历史中,黄权逼不得已投降了曹贼,受到了重用,益州本土派在大汉朝中的重臣比较少,益州的本土豪强家族,也有很大一部分不愿意与大汉合作。
他想了想,如果黄权能够改变这个局面,也是好事。
于是,他缓缓开口:“先生,弟子认为,黄将军与您一起回成都,比较合适。”
黄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与感激,他未曾料到姜阳会如此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决定。
他微微欠身,以示谢意。
丞相对黄权的心思,也是早已洞悉。
他想了想,点了点头。
见状,赵云的焦急之情溢于言表。
刘备临终前的嘱托,如同千斤重担压在他的心头:“丞相,陛下临终前,将太子及几位公子托付于我,我岂能失约?还请丞相,让末将回成都。”
赵云的声音坚定而急促,透露出他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姜阳微微一笑:“前将军勿忧,您也与先生一同回成都即可。”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赵云更是愣在当场,他未曾料到姜阳会提出这样的安排。
他望向姜阳,眼中满是疑惑:“仲贤,荆州之地,非同小可……”
他的话未说完,便被姜阳打断。
“前将军放心,荆州之防,自有我与大都负责,定当竭尽全力,保荆州无虞。”
赵云自然清楚,有姜阳在荆州,比他在这里还要稳固。
“好,本将随丞相回成都。仲贤与傅将军,务必保重,荆州之安危,就拜托二位了。”
第二天。
白帝城,云雾缭绕,仿佛天地间最庄严的守护者。
城外,江水滔滔,似乎也在为刘备的逝去而呜咽。
风带着几分寒意,穿林而过,卷起片片落叶,如同历史的尘埃,在空中盘旋、落定。
城内,一片肃穆,哀乐低回。
灵堂设在白帝城最为庄重的宫殿之中,刘备的遗体被安放在一张巨大的楠木棺椁之内,周围布满了白色的蜀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哀伤。
丞相站在灵堂中央,面容凝重,双眼泛红。
他身着素服,望着刘备的棺椁,心中悲痛万分:“陛下啊,大汉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他心中默念,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姜阳立于一侧,此刻也难掩悲痛之色。
他回想起与刘备共事的点点滴滴,那些并肩作战、共商大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日。
赵云站在丞相身侧,双手紧握成拳,青筋暴起。
他的眼中满是不甘与愤怒,仿佛要将这世间的所有不公都宣泄出来。
关银屏,作为关羽之女,她虽为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
她站在姜阳身旁,同样身着素服,面容凄楚。
她望着刘备的棺椁,想起了父亲关羽与刘备的深厚情谊,也想起了刘备对她的照顾,心中涌起无尽的哀伤。
此时,灵堂外传来一阵低沉的号角声,那是为刘备送行。
号角声中,众人纷纷跪倒在地,向刘备的棺椁行三跪九叩之礼。
整个白帝城仿佛都被这悲壮的气氛所笼罩,连空气都变得沉重起来。
“陛下......”
丞相终于忍不住了,泪如雨下。
刘备去世的消息,如疾风般迅速传遍了中原大地,魏国的探子将刘备逝世的消息呈报给了魏主曹丕。
得知这一消息,曹丕不禁大喜过望:“刘备既去,我大魏再无后顾之忧。何不趁此蜀国无主之际,发兵征讨,一举定乾坤?”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一策略。
谋士陈群站出来,冷静地分析道:“陛下,刘备虽逝,但其必已将后事托付于诸葛匹夫。诸葛匹夫感念刘备知遇之恩,定会全力以赴,辅佐新主。此时若贸然进攻,恐难轻易取胜。”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司马懿突然从群臣中挺身而出,声音坚定有力:“陛下,时不我待!若不趁此良机发兵,更待何时?臣有一计,可保万无一失。”
曹丕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连忙询问司马懿的计策。
司马懿胸有成竹道:“若仅凭中原之兵,难以速胜。我们需动用五路大军,从四面八方夹击蜀国,让诸葛匹夫首尾难顾,如此方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