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一章 华律新法

罗昭云回到御书房,看到桌案上摆着一套整齐的《开元华律》,足有几十册的手抄本,罗列在一起,这是内史省、刑部、大理寺三个部门合议,以隋朝的《开皇律》为蓝本所制定、完善的新法典。

本来在西北称王时候,罗昭云就派人制定了律法,但是比较简单易懂,内容少,只是临时使用,约束当地百姓和军队,那时候战事连连,根基不稳,完全没有必要制作一部完整的法典,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

进入长安之后,结合开皇律,与西北制定新律,唐律,都有所糅合,又经过几次修炼,才基本成文。

这是罗昭云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要求辛公义、长孙无忌、房玄龄、裴弘献等人,完善法典,并且以“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的指导方针,切实考虑百姓的根本利益,不可以像以往那样,过度偏私贵族、门阀、皇权等等。

“辛大人他们在殿外候着吗?”

太监总管钟德全弯身道:“都在宫外候着,让人把这个呈递进来,献给陛下。”

“把那几位大臣都传唤进来吧,朕询问几句,这本《开元华律》完工,问上一问。”

“喏!”太监总管走出房外,然后说与了外面的宦官,让他们出去领人。

不到半盏茶时间,五六名大臣进入了御书房内,内侍虞世南,刑部尚书辛公义,侍郎于志宁,参知政事长孙无忌,大理寺卿房玄龄,大理寺少卿裴弘献,向陛下行礼。

罗昭云已经褪去了朝服,穿了锦衣长袍,腰缠蟒带,面如冠玉,但是短须微留,看上去自有一副威严,淡淡笑道:“诸位卿家,不必多礼,刚上完超会,尔等尚未回府,就过来继续谈公事,委实辛苦了。”

“我等身为臣工,当鞠躬尽瘁,唯尔,才能报效陛下知遇之恩。”虞世南拱手,恭敬说了一句客气话。

其余大臣也都拱手,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歌功颂德的词儿,但是神色上还是能够看书,他们对当今陛下还是颇为尊敬的。不只是罗昭云手里的皇权,还有他的文采武略都是一等一的水平。

开国的皇帝,往往都能很好驾驭文臣武将,那是因为他们的手腕、胆识、智慧等等,都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枭雄人物,能让群臣心服口服,甘心归附效命。

“新律法出来了,朕刚才翻阅了一下,刑律方面的确比以往简单许多,废黜了许多酷刑、极刑等,这很好,毕竟杀人不过头点地,没必要以各种毒辣手段对付犯人。罪大恶极者,该杀该刮也是正常,平常百姓杀人偿命,一死就行了,不可再百般折磨。正所谓‘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能从轻处置的,不可过于严厉。”罗昭云解释了自己的观点。

辛公义拱手回道:“禀陛下,臣等也是按照这个方阵去办的。对比《开皇律》《唐律》,精简了一些,做出完善,减少了一百六十条。第一,废除斩趾等酷刑,增设加役流。第二,减少以往旧律中重刑的条款。第三,缩小了族刑、连坐的范围。第四,重新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免以及类推、死刑复奏的程序、步骤、制度等……”

罗昭云一边拿起来一册手笔抄写的律条,一边听着辛公义的解说,偶尔点着头,分析对方解释律法的细节和意思。

“这次还有一些人性化的改制,比如‘对孕妇处以死刑时,要在产后百日后再施行。’再比如,‘背部离五脏较近,废黜鞭背之刑’,‘五官面目,减少刑罚和刺面等’对于犯罪的人而言,也算是一定程度的施恩了。”辛公义说道。

罗昭云点头道:“甚好,这套刑法出来,公布天下,到时候推行到各州县。不过,朕觉得,一个县令虽然是九品官,但毕竟要治理一县数乡的政务、判案子等等,太过繁忙,而且一个人精力有限,所以,打算把审判机关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审判官员。虽然仍受县令调配、节制,但有自己的司衙和系统,负责案件审理和宣判,刑部和御史台都要派人加入,有监察部门,也有审判部门,逮捕任务还是交给典官,县尉负责地方军务,县丞负责政务,县令负责整体管理,分权出来,才能保证地方吏治清明,百姓能够安稳。”

“你们别看这只是县里小事情,但是君主为主干,臣工为枝条,这地方百姓就是根须,他们若是被欺压,地方官吏贪得无厌,逼良为娼、逼得怨声载道,很可能就要起义造反了。而地方要稳定,除了有饭吃,有衣穿,地方富足之外,就是要在律法面前,保持平等,杀人者偿命,其它大小纠纷,由专门部门管理,各尽其责,没有枉法事情出现,朝廷信誉和威严才能立稳。”

长孙无忌、房玄龄、虞世南、辛公义、于志宁等人,听着罗昭云的言论,眼神一亮,脑海中的思绪也变得清晰不少。

罗昭云其实借用了三权分立的思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但是,又不是完全的使用,而是有选择地借鉴了一些,用在地方的管理方面,甚至用在朝堂的分权方面,避免一个人在地方大权独揽,搞一言堂,一手遮天,也避免权臣独断朝纲,到了废立皇室的地步。

尽管罗昭云暂时能够驾驭朝中文武重臣,那是因为自己立国第一任,加上许多手段和能力,可以威慑大臣们,可自己的后代子孙,长于宫廷之内,见识、能力、吃苦等有限,很难再有优秀人杰出现,王朝也只会越来越腐朽,这是封禁社会不可避免的,他如今把制度尽量做的合理,就是能够延续未来的国祚。

辛公义作为刑部尚书,如此能够把刑部的管控和权力,不断下沉到地方,对这个部门还是有好处的,他自然乐得见到。

“陛下考虑周全,臣赞同此议。”

虞世南、房玄龄等人,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妥,的确对地方管控力加强,而且会避免许多冤假错案、枉法渎职的案件发生,使得地方判案子更加专业化,有审批系统逐层上报朝廷,也能有效管理地方。

“臣也赞同。”几人都拱手表态。

罗昭云扫了一眼这几位肱股之臣,基本都是心腹可信之人,开口道:“此事由刑部尚书辛公义牵头,大理寺卿房玄龄、内使虞世南,你们两人参与,到时候再叫上魏征,继续议此事,一个月内能否出方案?”

辛公义朗声道:“陛下如此信任老臣,焉敢渎职怠工?臣定会提前完成,拟出草案。”

罗昭云微微一笑,说道:“甚好,今日便议到这吧,晌午了,诸卿都回去吧。”

这几位臣子,识趣告退,施礼后离开了皇宫,刑律新法之事基本这样定了下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