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女主出世,收复西蜀 25:逢病危兄终弟及,志统一国舅北伐

投毒一案,未等吴王查实,庾怿死在驿馆,庾怿投毒其中原委,因庾怿已死,无从查实。皆传庾怿畏罪自杀,没了口供,死无对证,这才使庾家众人躲过一劫。

庾家人虽丢车保帅,逃过一劫,但是弄得世人皆知,明知真相的成帝司马衍,却对几位国舅无从下手,无可奈何,日子一长,有怒难出,憋出了恶疾,久久难愈。

一阵脚步声急促,划破了宫廷平静的气氛,国舅庾冰、中书令何充、侍中诸葛恢、大将军庾条、庾翼,一起入宫,赶往宝光阁候驾。

司马衍病卧在床榻,看着几个跪地的大臣,司马衍道:“朕大病难愈,自感大限已到,奈何膝下一子,尚在幼年,周贵人近来又有身孕,众卿家以为,谁可为皇嗣。”

丞相何充道:“微臣以为,只有父死子继,应立琅琊王司马丕为储君。”

国舅庾冰道:“微臣以为,琅琊王不到两岁,幼童难理政事,怎可托付天下?应按兄终弟及之制,请吴王司马岳即位。”

何充道:“父死子继,天经地义,兄终弟及,只可在无子嗣之时,方可使用。”

“那两岁幼童,如何听政?”庾冰问道。

“请琅琊王生母,周贵人临朝听政。”

庾冰摇了摇头说道:“我乃国舅,对皇室宗亲,可比丞相知道的更多。”

“国舅既然知晓,就请说与众人。”

“周贵人出身寒微,又怀身孕,读书不多,大皇子年幼,少不更事,谁来听政?”

毕竟周贵人当年是以“凤臀”入宫,与才学无关,出身寒微又不识多少字,自然不能听政。晋成帝道:“既然诸子年幼,后患居多,明日命吴王进见,再议储君。”

一番讨论无果,但是晋成帝打算召见吴王,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兄终弟及。

回到庾府,正在府上等待消息的庾希一看父亲满腹心事,和两个叔父返回府中,赶忙迎了上来。“父亲,四叔、五叔,快快屋里请。”庾冰端坐正位,庾条、庾翼分列两边,长子庾希为三人端上茶点,庾希问道:“今日讨论储君,情形如何?”

“何充、诸葛恢二人,力主父死子继,拥戴琅琊王司马丕登基,可司马丕只有两岁,岂能担当大任?”

长子庾希道:“孩儿觉得,琅琊王虽年幼,朝廷大事必仰仗百官,父亲和二位叔叔必可总管朝政。”

庾冰摇了摇头,说道:“我儿糊涂,皇上年幼,未必就是好事,百官之中,各怀鬼胎,琅琊王的母亲周贵人,有出身寒微,不知诗书,她娘俩早晚被人算计。咱庾家也要从血亲变成表亲。”

“不让皇子继位,父亲难道要兄终弟及。”

“不错,”庾冰道:“我和你四叔、五叔商议过此事,只要吴王司马岳即位,我等三人依然是皇上的舅舅,只要有外戚这层身份,庾家仍是江东第一大户。”

“父亲果然高明。”

“我儿记住,从西汉,到东汉,哪朝不是外戚当权,娘亲舅大,无论当什么大臣,都不如做外戚。”

“父亲果然深谋远虑,孩儿钦佩不已。”

庾冰道:“我儿要知道,王家、桓家、谢家多有贤能之辈,像那谢安、桓豁都是难得的上中品才子,唯有我庾氏一门,靠着外戚之尊,成为江东第一大户,谁不敬仰?这正是为父一心栽培你的原因。”

庾希作揖道:“孩儿铭记于心,定会光耀门楣,显赫家业。”一番商议,庾氏几位国舅铁定了要拥戴吴王司马岳继承皇位。这才引出:

皇权更迭难愈疾,久病成患示幽冥。勋贵谁心系天下,忠良哪户保安宁。

当朝凶运无祥照,连日暗云危帝星。深廷不知分福祸,唯求太监报阴晴。

到了次日,吴王司马岳奉旨入宫,司马岳一路上心绪难平,谨小慎微,诚惶诚恐,这几日皇帝病危的消息,接二连三,司马岳心中是忐忑不安。

进了宫巷,司马岳问道小太监:“今日陛下唤我何事,小公公可知?”

“小奴不知。”

司马岳从衣袖中掏出一个银锭,再给小太监,又问道:“那陛下养病多日,近况如何?”

小太监道:“小奴只知,连日阴雨,天是不太好。”

“哦.....”一句话寓意极深,步入显阳殿,拜见晋成帝。

只见寝殿内,国舅庾冰、尚书令何充、侍中诸葛恢等人都在一旁,天子弥留之际,传承皇位,事关重大。司马岳战战兢兢,跪倒叩拜,只听成帝司马衍道:“二弟...二弟近前来。”

司马岳微微抬起头,望着病入膏肓的司马衍,跪着挪动到病榻前,扑在榻边,兄弟二人伸手相牵。看着最为信赖的胞弟,成帝道:“当世天下,战乱多变,皇子年幼,难当大任,欲传位二弟,早成大统。”

司马岳赶忙跪倒叩首:“臣弟虽有统一之志,但无心继位,岂敢窥探皇位?”

“二弟,江山社稷,乃天降大任,非孩童所能担当,奈何大晋偏安,中原未收,二京未复,朕深思远虑,堪当之人,唯有二弟。”

吴王岳道:“可臣弟之才,与皇兄相比,望尘莫及,只恐枉有皇位,而难以胜任。”

“二弟不可再做推辞,朕已传旨,国舅庾冰、尚书令何充、侍中诸葛恢,一起辅政,相助二弟,共理政事,早复中原。”

司马岳一看成帝旨意传位,自己不好意思白捡这么大便宜,便伏地作揖道:“臣弟奉旨领命,继承大统,在此向皇兄立誓,长侄司马丕仍为正朔储君,当袭爵琅琊王,待臣弟之后,继承大统,还位正嗣。”

吴王当场发誓,继续让成帝的长子司马丕做储君,东晋的琅琊王便是储君之位。成帝听了这话,欣然的笑了笑,心事托付已毕,只觉愈加气短,不省人事。

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七月,东晋第三位皇帝司马衍,在西堂驾崩,享年二十二岁,谥号成皇帝,葬于兴平陵。这便是:

士人散淡清无为,战火偏南少北归。久盼雄心酬壮志,苦营半壁满寒薇。

废除皇后纷飞去,国舅当权多是非。苦闷何尝凡间有,帝王无助落残晖。

大丧之后,司马岳以兄终弟及,正式即位,史称晋康帝,随即矫诏褚蒜子晋封皇后,改年号建元元年。这一年,可谓双喜临门,深居宫中的褚蒜子得了喜脉,怀上了皇子,不久生下一子,取名司马聃。

各州郡官员,纷纷入京,朝贺新君登基,晋康帝司马岳一身龙纹衮服,带头冕冠,前后垂着十二旒,煞是威严。

褚蒜子看了,不禁言道:“皇上威仪,重辟古今,今日四方朝贺,必能震服百官。”

“朕久怀大志,唯有一愿,便是收复中原,一统天下。”

“依臣妾之见,燕王慕容皝在东,大晋雄兵在南,同时发兵,先取洛阳,再入关西,何愁不胜?”

“皇后所言极是,如此一来,必能得胜。”

晋康帝与褚皇后一起登上太极殿,受百官朝贺。大礼已毕,晋康帝道:“自中原沦丧,朝廷偏居一隅,四海未得一统,登基之日,忧心中原,为求一统,朕决议兴兵北伐。”

百官一听,相觑对视,不发一言,唯有丞相何充手持朝板奏道:“臣启陛下,历次北伐,多无功而返。皆因将帅失策,若是北伐应先选良才,再议出兵。”

又见辅国将军桓温奏道:“臣以为,大晋迁都建康,偏安已久,北伐大计,乃列位先帝遗愿,臣斗胆请命,出兵北伐。”

北伐是用兵大事,关乎兵权,一看桓温主动请命,百官之首的庾冰有些按捺不住,国舅庾冰端朝板道:“老臣以为,收复中原,此时正是时候,可命庾翼为大都督,起兵北伐。”

晋康帝司马岳即位之后,朝思暮想,一心用兵,早复中原,庾翼相比桓温,资历更高,国舅庾冰的奏言,正合心意。晋康帝道:“今岁北伐,正逢其时,朕命国舅庾冰为车骑将军,总领募兵、钱粮、辎重,联合辽东燕王慕容皝,筹备开战;五舅庾翼为征西大将军,都督江东诸路人马,准备北伐。”

丞相何充道:“微臣之见,上次北伐失利,皆因几位国舅用兵不当,不如另择人选。”

尚书令诸葛恢也道:“丞相所奏,言之有理,陛下三思。”

只见国舅庾冰反驳道:“上次北伐失利,我庾家深以为耻,正要借此番北伐,一雪前耻,有何不可?”

几个辅政大臣,唯有国舅合晋康帝心思,晋康帝道:“朕意已决,此番就由二位国舅挂帅,起兵北伐,不必再议。”朝臣看着晋康帝北伐心意已决,又有二国舅庾冰、五国舅庾翼亲自挂帅,百官即便有人反对,也仍要尊崇庾氏一门。

一群朝臣退朝,走出太极殿,丞相何充与国舅庾冰同行,两人边走边聊,何充道:“皇帝北伐心切,桓温才干,足以委任,国舅何必非要亲自挂帅?”

庾冰道:“我五弟庾翼,勇武过人,可胜桓温,老夫也就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了。”

何充道:“国舅更应唯贤是举,怎好总是任人唯亲?”

庾冰笑了笑说道:“北伐大事,帅位人选,唯贤也好,唯亲也罢。排资论辈,也应是庾家人,还轮不到他桓温。”

丞相何充知道庾氏几位国舅按着兵权不肯交出,只是笑了笑说道:“国舅更应知人善用,北伐是双刃剑,不成功便是祸呀。”

庾冰冷笑着点点头,道:“多谢丞相提醒。”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