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高一年级纪事〔上〕3

第五十二章高一年级纪事〔上〕(3)

(180)晨离凤中去入学

有诗赞曰:

晨离凤中去入学,父亲叮咛牢记着;

刻苦勤奋学本事,考上大学全家乐。

步行小路去报到

真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还能够清楚地记得,那是1957年的9月26日,是在我一生当中,永远都值得牢记的日子。

你可要知道,因为这一天正好就是我真正离开了父母亲人,步行七十多里的路程,从山间小路来到博白县城报到入学读高中的大喜的日子。

从此,我才真正是过上了自己独立自理的生活。也许,从此以后,便将是我踏上了人生的辉煌旅程的起步。因为,一旦考上了高中,就只离读大学那就是只隔一步之远了。

要说当年在东平中心校读书的那个学期,正好我才只有十二岁。要算是我平生首次过上了真正意义上是独立生活的话,那么,要跟这次进行相比较的话,那才是真的是“高佬跌跤差得远”了。

你可要知道,在那时候学校离家乡还算较近,并且,每个星期都能够请假回去一次。而这次可就完全不同的了,不但距离家里较远,而且还是每一个学期当中,也才只能够返回家里一次。

就在出发到学校前的头一天晚上,我收拾好所需要携带去的一些日常所必用的简单行李。

我还清楚地记得,所携带的不过就只是一床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就特地给我购买好在读书期间专用的军用黄绿色,且没有蚊帐口的小蚊帐,还有一张薄薄的行军军被。把它们全放在那个洗面和洗身两用的小木桶内,就卓卓有余了。

同时,我再捡拾好日常的生活用品,包括一些天冷的时候才穿的衣物。把它们全部折叠好,再装在那个竹织的手提箱子内。你可要知道,因为这个箱子大小,也装不了大多东西,全部都装满最多也是十多斤重。

后来,我还用一个小锁头将它锁好。便试用一根竹扁担,把这两件总重量还不到三十来斤的行李挑在了肩上,觉得还挺算是轻可的。这便是我在明天上高中去报到的时候,随身所需要带去学校的全部“家档”了。

就在假期中,妈妈看见我将要离开家去读高中了,说一定得要给我做一套像样一些的新衣服。但当我知道了后,却急忙对妈说道:

“妈,不用做了,只要你从爸爸那里找一些旧一点的给我穿,或稍微改动一下就可以了。以免浪费钱款和布票呀……”

我可知道,因为父亲在每个学年当中,都会得到一套公家所发给每个体育老师的工作服。再者,我也有一米七的身高了。就是只要凑合一下,父亲的衣服还是适合我穿的。在过去,我的许多衣服不都是捡父亲所穿过的穿嘛。

就是一直到了我后来参加工作了,我还是照样地喜欢穿它呢。

你可要知道,在当年国家正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加上市面上的物资奇缺,那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活是很艰苦的。正如,当年在民间中所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中所说的:“半斤大米朝搭夜,三尺布票裤搭挂。”,的确一点不假。

你可要知道,就是在那个年代里,每人发给的那三尺布票,要是想做一套大人穿的衣服也是很困难的。在人多的家庭,就只好实行首先满足大人所穿,小孩子就只能够捡拾大人所穿过不合穿的,或重新改装大人所穿过的再穿了。

在那个时候,我们家里的几个妹妹就是这样。伊妹穿了尹妹捡,尹妹穿旧卓再穿。最后,实在是到了无办法再穿的时候,就只好做小弟妹们常用的屎尿片,或糊成布薄去做布鞋的鞋底所用。

上面所说的这一切,就正是像老话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真正算是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这种地步。因而,当年衣服的使用效率往往都算得上是极高。然而,就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当中,谁家不都是这样子过来的?

就在临行出发前,父亲还特别地对我叮咛说:

“亚飞,博中开学报到交费注册的通知书所列交的学杂、书籍费,加上伙食费一共要三十多块钱。而伊妹、尹妹、七妹又要同时上学,也同样是要一大笔支出的。我与你妈每月的工资收入还只有一百元左右。以后每月给你的生活费用也只能是九元钱了。你可得要记住,必须要精打细算,计划开支。一分钱要当两分用,不该花的钱就不能乱花……”

听到父亲这样说了以后,我才真正知道,家里每月的收入的确是不够支出的,常常都是“前月吃后月粮”的境况。特别是,在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经济上是非常紧张的,大多数时候都不得不向学校互助会进行借支。

同时,我也知道上高中后,在生活上也一定是很艰苦的,不会再像读初中的时候,食在家里那样宽裕的了。因此,便非得要装上艰苦奋斗的准备不可。

顿时之间,父亲好象很难为情地拿起手中的人民币交给了我。我算了一下才十五元,一半都还不够呢。不一会儿,父亲才脸带笑容地告诉我说:

“不用担心,在容县集中学习我所带去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回到博白的时候,都放在王缉光老师的房间那里,你到去后拿就可以了。我还向他借了二十元钱,到时候他自然会给你的。”

就在近来的前些日子里,周从钿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在解放初期,博白体育界的老前辈们的一些极其感人的故事。我从而知道了当年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确真是非同一般:

“在五十年代初的每个月,龙中、沙中、凤中三间初中的体育老师林为柱、我和你爸,都得要步行到博白县城去集中学习一次。主要是研究关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交流各校的经验和做法,学习当时党和国家对于体育工作的指示和有关文件。在那个时候,博中有三个体育老师,可以成立一个体育教研组。而下面三间初中都是各校一人,成不了教研组。因此,只好定期进行集中学习。每逢到博白县城集中学习的时候,你爸爸总是惯穿一双草鞋走路。因为,那时候没有汽车坐,搭坐单车也快不了多少。于是,大家便坐“11号”汽车前来算了。要是到了晚上,我和你爸常常住在博中王缉光老师的房间里,王缉光老师他就只好回老家去住。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得赶来学校上早操,可真是难为他了。此时,林为柱老师只好到他的亲戚家里住。在那个年代,我们大多都是这样地走过来的……”。

顿时之间,听了周从钿老师所说之后,我便总算是明白了,王缉光老师不愧是父亲的同窗多年的好同学。就是在当父亲碰到了困难的时候,他也是一个鼎力相助的知心朋友。

正是:

入学费用全备好,步行小路去报到;

临行父亲千叮嘱,精打细算把日过。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