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在家乡劳动的三年里(五)(1)
----脱贫致富强队梦(下)
(329)弟妹一块返乡来
有诗叹曰:
弟妹一块返乡来,响应号召本应该;
幸运能有学校读,勤奋用功望成才。
弟妹顿时返家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真够飞快,转眼之间,又到了1968年12月的下旬了……
有一天下午,我突然看见里坡有三个人,正在朝着村子上慢慢地走来。渐渐地,我便认出来了,原来他们正是我们在凤山家里的七妹、八妹、肥仔三人。
这究竟是些什么原因,怎么他们都会一块地回到老家来了呢。顿时之间,我都感觉得是实在有点奚绕。此时,我隐隐约约地感到有点似乎不大对劲,他们好像是在凤山那里出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一般。
忽然之间,在我心中变得有些愕然起来。但当我仔细冷静下来以后,才逐步地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后来,再经过七妹她们把回来的事情真像,原原本本、前前后后全部的经过都告诉了我们知道之后,方才醒悟和明白过来
原来,七妹她们这一届凤山初中的学生,正是从1964年秋季入学的,按照正常情况的话,本来就应该是三年后的1967年秋季毕业的了。
但是,后来因为爆发了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运动以后,他们便和全校的广大师生一块,全部都投身到了这场“史无前例”运动中去。
于是,便就这样一直推迟到了1968年的年底,在进行全面复课闹革命的时候,方才按照当年进驻学校的工人、贫下中农泽东思想宣传队与学校革委会或革命领导小组一起,进行大搞“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
一直到最后,才真正办理好了他们的毕业离校的手续。紧接着,又碰上了当年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贯彻12月《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山东省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提出的要“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建议。
于是,许多教师都返回原籍,实行由贫下中农推荐任教。同时,按照社员同等劳力进行记工分,参加队里的分配,不再领工资。
因此,由于当年八妹和肥仔已经分别在凤山中心校的高小部和初小毕了业。再加上到了后来,又实行要在全县范围内,一刀切地推行“村村办小学,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等原因。于是,父亲便不得不提前安排他们都一块回到家乡来。并趁此机会,争取在乡村继续上学读书。那便是当时的现实情况。
现在,回过头看,似乎他们的回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另外,当年在全县所进行的高中招生,都是采用“学校和社、队贫下中农推荐、招生领导机构审定”的办法,进行录取新生的。因此,七妹便在这种升学毫无指望的情况下,和八妹、肥仔一起返回乡下来,便不足为怪了。
但是,你可要知道,瞬息之间,当时家里便马上增添了三张口。顿时之间,因而在食、住方面,都成为了一个较大的问题。
大家可要知道,刚一开始我和尹妹对他们的突然回来,一点思想准备都全然没有。甚至,就连食饭所用的碗、筷,都还得要临时向汝云大嫂家里去暂借一下;而在住的问题上,就只好这样地去进行安排了:七妹和八妹就暂时和尹妹住在楼下的那间房子中。
幸好,因为当时我已经在他们还未回来之前,就已经利用所打好的一批“灰沙砖”,提早地在楼下的房子中,砌好了一个临时使用的“放谷仓”。
同时,就正好也是在几天前,我在沙河墟上刚买到的一副好床板,已将它搁置在谷仓的上面。此时,只要再安上一张蚊帐,摊上一张草席,就能够基本上解决住的问题了。
另外,再加上原来那张旧木床一起,暂时就能够基本上解决好她们三姐妹的住宿问题了。
此时,肥仔就只好到上高村塘头的南茂哥家,与南茂和火生哥他们码铺睡段时间以后,再想方设法地进行解决小肥仔暂时的住宿问题……
难怪,就在去年,即2012年的“七月十四节”那次回老家的时候,南茂哥在和我闲聊之中,就曾经这样真情地说到过当年的这些往事:
“……亚肥七在刚刚从凤山回来的时候,一时之间还没有地方住宿,就只好暂时到我家和我们一块住。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曾经很失望地低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亚茂哥,没有什么办法了,以后也许只好和你们大家一块,在家乡耕田种地了……’
“那时候,你们家的七妹王卓,也是常常到我们家和运芳一起烧水洗身。看来,你们在一时之间,真是算够艰难的了……”
自从七妹他们从凤山回来以后,情不自禁地使我想到了许多当年还不大理解的问题。一直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方才渐渐地露出水面,最终才真正地弄清楚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就在弟妹们还未回来的1968年12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当时,我正好就在天哥的房子中睡觉……
突然之间,便从他房子中的有线广播的小喇叭,听到一个特大消息,就是预告即将要广播伟大领袖的一项最新指示。于是,我当时便也像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一样,虔诚地静静地躺倒在床上,守候在小广播喇叭下,等候聆听伟大领袖的声音。
不多久,便从广播喇叭中传来了我们伟大领袖发表的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
这样一来,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由本来只是为了解决部分城镇青年就业的暂时的经济政策。瞬息之间,就正式演化成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
后来,又根据广播电台和报纸的报道,就在发表最新指示的当天,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也像以往有最新指示发表的时候一样,有一百几十万人到街上,尽情欢呼和热烈庆祝伟大领袖的最新指示的发表。
大家可要知道,这一次到街上举行尽情欢呼和热烈举行庆祝活动,也许,就是当年这些红卫兵们最后一次的大聚会,也许,就即将成为是这些红卫兵们最后一次的集体大告别了……
现在回忆起来,当年广大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它要是作为国策推行的话,那就必然会变成在城市里,一定要开展实行全面的总动员,否则便难以贯彻执行下去。
你可要知道,大凡是一个时代本身决定了的事情。那么,所有人都会在它的面前,显示出没有个人意志力可以进行抗争的了。特别是,当运动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使然的话,就会变得谁也无能为力再去进行抗拒它。
在当年,对于我们父母亲来说,他们都还正在当“牛鬼蛇神”,又是正在学校接受革命师生的监督改造。而此时,自己的子女要是不尽早地上山下乡的话,也许,他们就会因为以此为理由,对父母亲进行更为凶残的批判和斗争的了。
同时,就在那个时候,要想进工厂不可能,要想当兵也不现实。而要做其它的事情也一样不可能。
另外,说句实在话,当年他们中的许多同学,大家都一块儿离开学校走了,就是那些从小一块儿念书的同学也一个不留地走了。那么,你究竟还留在那里干什么?
所以,在那个时候从根本上来说,实际上并没有个人的道路可供选择,而唯一的就是无条件地走这条上山下乡的道路了。
到了后来,又在某一历史时期中,在“上山下乡”这四个字后面又附加上了“运动”二字。于是,仿佛在一夜之间,中国大地上一场亘古罕见的大迁徙便即将展开和到来。
也是在此时候,城市里的高中生们、初中生们,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红卫兵们,便在突然之间,就全享有了一个后来跟随他们一生的名字——“知青”。
对于当年的情形,我曾经看见过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文字描写:
“一声令下,地动山摇。一手既挥,谁敢抗拒!”。
大家可要知道,在当年对于绝大多数的城市百姓人家的子女,其实根本上就没有第二条道路的可选择,不是上山不上山,下乡不下乡的问题,而是只配上到那里下到那里,没有资格去到那里的问题。
其实,当时的形势已经是都到了“情愿的欢送,不情愿的也欢送”的这种地步了……
以上所叙述的,全然都是当年真真实实的社会现状,并没有渗透半点的虚假的成分……
正是:
伟大领袖一挥手,上山下乡成潮流;
弟妹顿时返家中,自小理想全抛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