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众人赞扬夸小兰
有诗叹曰:
众人赞扬夸小兰,为人忠诚又良善;
尊老爱幼好人品,尽做好事受人叹。
旁人赞扬夸小兰
我挑柴草回到家时,才正午过后不久。此时,志兴队长还未喊出工,大家还在家中做这做那地忙个不停。
我便将担回的柴草挑到社背的长堤薄薄地晒开。尽量争取下午将它迅速晒干。虽然,寒冬腊月的太阳不算很猛,但天气干燥,加上北风吹拂,柴草水分也容易消失。因此,尽量翻它一两回,便可收回小厨房的柴堆放好。
回到中厅处时,偶然发现小兰正在大门口处,一边在晒太阳;一边在纳鞋底。此时,看她那熟练快捷的动作,就暗地里称赞起她来。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她有一套独特的做布鞋的好手艺了。
要知道,小兰自从来到我们家后,家人的布鞋几乎是穿她做的。她做的布鞋不仅样式好,手工精细,且又耐穿舒适。因此,常会受到左邻右舍的叔婆伯媄她们称赞。
其实,这种纳鞋底做布鞋的手艺,在她们马山一带的乡下那些尚未出嫁的姑娘大多都是要学会的,这已经成为是她们的一种常态。
在我印象中,刚刚相认识不到几天的时间,也许,为表达她对我忠贞不渝的爱吧,就私地里送我一双做好且合穿的新布鞋。按照马山一带的风俗习惯来说,也许,这就是一件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吧。
后来,听她口吐真言知道,是她第一次见了我马上爱上我了。尽管,对我的情况都还不大了解。
于是,见面后回到她玉兰姐的山塘口家里,连续赶了两天两夜就做好这双新布鞋送给了我。同时,还在鞋内夹了一张小纸条。当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马山当地的情歌……
顿时之间,我便从往事的回忆中回到眼前。此时,我发现她已经做好了两双小布鞋,正好放在那个她专用的小竹箩框内。其中,有一双小布鞋面还是用花布做的呢。
此时,我一看见便马上知道,一定是她为小六妹和小六狗,所准备过新年所做的新鞋子了。
其实,那年代准备小孩子过年的新衣服,常常都是利用大人穿旧了的衣服重新改装。就这样做成后去“蒙骗”小孩子的。
要知道,那个年代每人每年国家所发的三尺布票,大人那能做衣服穿。正如,当年流行的一句谚语说得好:“三尺布票裤搭挂”。可见,这就是当年物资奇缺的真实写照……
顿时之间,此时,我发现她手中正在做的布鞋却是一双大人的。
于是,我便好心好意地对她说道:
“我穿的布鞋你就不用再做了。有时间的话,你就做一双给小六狗他爷爷吧……”
顷刻之间,小兰听了后,便笑眯眯地对我说道:
“你说对了,这是准备做给爷爷穿的。我就按照你脚的尺寸做给他,应该可以吧……”
说完后,她便看着我,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马上回答道:
“应该无问题,父子之间,不论身材,一般都差不多的……”
此时,我才发现,小兰自从前几年跟父亲闹了那场不该发生的争吵后,似乎已经有种懊悔莫及的感觉。随后,她总是会千方百计去弥补这次的过失。说千道万都没用,只能是用具体的行动来挽回了。
其实,他俩之间所产生的那场不该发生的误会,在自从小六狗出生以后,就大大地有所改变了。
我记得,当我那天早上知道小六狗出生后,马上用大队部的电话告诉父亲他这当爷爷该知道的天大好消息时,第二天一早,他便马上从凤山坐班车赶回来看望。还带了钱,带上食物。这里就不用再多说了。
从此以后,父亲几乎每个月都要回来老家一次。一直到了小六狗两岁断了奶以后,他就一直身影不离地带着小六狗在身边,抚养和细心教育到读初中。
要知道,这些当年曾经发生过的小故事,后面还是要再说到的,这里只不过顺便提及一下而已。
其实,我们家小兰,她不仅具备将布鞋做得结实且又耐穿的这门好手艺。并且,她织毛衣的手艺在我们上下两个村子上的姑娘媳妇之中,更是独一无二的一个顶尖高手。
她不仅编织的款式多种多样,且织出来的花式更是五花八门,让人赞不绝口。有的时候,能够织成菱形状;有的时候,能够织成梅花形;有的时候,能够织成蜂窝状,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甚至,她还能够用几种不同颜色的毛线,经她那双灵巧的小手,就会织成各种各样琳琅满目、五花十色的漂亮的毛线衣。
要知道,在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年代里,她能够织出如此高档和高品位的毛线衣,简直就让人有点难以置信。因此,一些喜爱编织的年轻姑娘媳妇,看见如此精美的手工艺品都想请教她,甚至拜她为师。
此时,她往往都会和颜悦色地婉言谢绝。甚至会笑嘻嘻地对她们说道:
“唉呀,好什么好,只不过是胡乱弄弄而已,织得很是不像样子……”
但是,有些人在编织的过程中,常常会织错了针路的时候,找上门来请教她指点时,她却耐心地帮忙。她往往甚至不惜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也会帮你找到错处和教你学会。
要知道,说起编织毛衣,其实,她玉兰姐还比她的水平高出一筹。
因为,当时玉兰姐已经能够在村子上帮人编织,且能从中去收取适当的手工费了。但是,她后来的编织手艺渐渐地也学得与她玉兰姐的水平不相上下。这是后话
要懂得,当年小兰有编织毛衣好手艺,家里小孩和大人过冬防寒衣服就不用操心了。因为,她会将大人陈旧的毛线衣拆下,洗净晒干再重新织成适合小孩子穿的小毛线衣,这已成为她惯用的拿手好戏。就是大人穿的也一样能编织。
有时候,她还省吃俭用买些毛线的次品,编织成厚厚的毛线衣,这种毛线衣穿起来还挺暖和的。因此,我内心无限感激她,感激她学会知家知势过日子了,真正成为是我的贤内助。
难怪,村子上的人会常在我面前赞叹她:
“飞哥呀,你有小兰这样手艺超群的当家人。因此,在衣着方面你就省了不少心思了。唉呀,你真有福气呵……”
有诗叹曰:
小兰手艺不简单,编织纳鞋无空闲;
敬老爱幼心肠好,人人见到都赞叹。
要知道,那天往荔枝塘捞柴回来我就跟小兰计划好,要连续爬上松林杂树生长茂盛那些高山大岭中,捞它几天过年柴火回来不可。小兰断然地表示同意。顿时之间,真令我感到喜出望外地高兴万分。
这次去荔枝塘捞过年柴火跟以往不同,是另外开辟新的门路和办法。采用箩筐、麻袋、柴刀和手匠,以及手套之类等工具为主,捡拾松林中的枯枝败叶,和掉在地上的干松果壳。
第二天一早,小兰也像以往清晨起床后那样,及时煮好早、中餐,配好猪饲料喂饱了早餐猪。出发前,还千叮万嘱已四岁多的小六妹,要去隔离的小平家里跟她四狗一起玩,不能到塘头玩水。
此外,她将一个煮粥时煮熟了的鸡蛋,悄无声息地塞到她上衣的一个小袋中,以此去取得她的暂时欢心,不再纠缠不休地要一块跟去。看来,小兰对付家里的小孩,确有套“鬼”办法哩。
我们囫囵吞枣般地迅速吃了两碗早粥后,马上便动身出发前往。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光景,便来到了荔枝塘村。此时,天上的太阳才露出一丈多高,估计是八点钟时候。
顿时之间,沿途一带的小路上,前来捞年柴的人们已经陆续向荔枝塘村一带的高山大岭迅速集结。要知道,此时大家到来此地唯一目的,就是“抢”捞过年柴草。
毕竟,这一带高山大岭遍布,柴草几乎满山遍野皆是。但“狼多肉少”等原因,使到每年的寒冬岁月,进山捞柴的人群完全可以用一个“抢”字来形容,是最为适当的字词了。这是最为恰当的比喻。
此时,我马上按照昨天我发现的一些高山大岭,快步往前走去。瞬间,便消失在那深山密林之中。
顿时之间,山上松林被阳光遮掩得几乎到了暗无天日的恐怖状态。如果要是独自一人,再加上胆小一些的话,真让人会马上感到忐忑不安起来。
但是,此时有我在她旁边,我简直就像是小兰的一尊保护神一般,一时之间,令她的胆子也马上显得大了起来。
忽然之间,我似乎是听到小兰极其惊喜地说了一声:
“噢呀,你向山上看看,地面那么多的枯枝败叶,和从松树上掉下来的松果壳满地都是,真够我们捡拾它好些天了……”
话音刚落,她就马上迅速地往山上爬行去。看她步伐是那样敏捷和骄健,心想过去她一定是爬山越岭的好手。
难怪,她常常总会在我面前,肯说起过去她们姐妹在家时,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来:
“要知道,过去在马山家里的柴火,几乎大多都是由我负责上山捞取的。那时候,玉兰姐就只光顾领人的毛衣编织捞钱。而常常将捞柴的家务活,几乎全都推给我。难怪,妈总是处处疼爱我,甚至背地里还悄悄说玉兰姐有私心……”
有诗为证:
志同道合备年柴,准备齐全不拖拉;
满山遍野抢柴草,爬山越岭手脚快。
顿时之间,我家小兰简直像条上山的猎犬般的快捷和灵敏地走到了几棵高大松树根底下。满地的鸭蛋般大的松果壳,让她兴冲冲地用双手像鸡捡米般地迅速将它捡进麻袋中去。
不到十分钟光景,能装五、六十斤稻谷的麻袋子,她瞬间将满地干枯的松毛和松树枝捡装得满满且又结结实实。
也许,是过于紧张的缘故,此时她已累得气喘吁吁的满头大汗。我过意不去,便心疼地上前将汗巾给她擦擦脸上的汗珠儿。
顿时之间,她便用一种深情,且又特别的眼光看了我一眼。此时,我看出,她心里是多么感激我能这么无微不至关心和体贴她。
随后,我就用一根已在家时装准备好的小绳子,马上将麻袋口紧紧地缚住。然后,顺手将它抱到山中的小路旁边放好。此时,小兰利索地拿起麻袋子捡拾,她比刚才捡拾第一袋时更显得快捷和熟练。
要知道,此时,我正在她旁边不远处,用柴刀将一棵被人砍下松树后,所遗留下来的干松树枝丫,正耐心起劲地一节一节将它砍断。再将它放进那几个谷箩筐内。不一会儿,我便已将砍断的松枝装满了两担箩筐。
突然间,我发现高大老松树的树鳞片,有些已经快从树干上脱落下来。于是,我顺手牵羊地用手中的柴刀刮削一下,就满树根下都堆满,再迅速将它放进箩框的空隙处充实。
此时,天上的太阳快到斜中天了,我们也已经捞够了足足两大担箩筐的干柴枝。一时之间,真是让我们兴奋不已,也感到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少。并且,也完全达到了当初来时的预期目的了。
突然之间,我似乎隐隐约约听到了小兰“噢呀……”地尖叫了一声。
我马上抬起头来一看,原来是她捡拾到的一麻袋的干柴,因为脚跟站立不稳,便踉踉跄跄便滚到半山腰上了。也许,是由于鞋滑,加上麻袋装的干柴过重的原因。因此,便连人跟麻袋一块滚了下去。
一时之间,我慌里慌张地迅速前去用力将她从地上拉了起来。幸亏没有发生伤筋动骨,只是那条破旧的裤脚处给磨破了个口子。顷刻之间,情不自禁地让我惊出了一身冷汗,虚惊一场。
随后,我们又小心翼翼地将所捞到的干柴枝,全部都一块运到山中的小路旁边。再扎扎实实地将麻袋放在箩筐上捆好后,便小心翼翼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安全挑下山去。
就这样,夫妻双双挑着这百多斤重一担的干柴,一块沿着来时的小路挑回去。途中,还停留休息了三趟,最后,才好不容易将柴挑回到家里。
由于第一天就获得了如此让人高兴的丰硕成果,这样给我们后来几天继续前往带来了信心和勇气。因此,我们马不停蹄地接二连三地捞了四、五天。
最后,我们家里过年的柴火,几乎快将楼下那间空闲的房子,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三分之一的空间。
正是:
小兰拾柴鸡捡米,瞬息之间堆满地;
艰难险阻全不顾,夫妻双双挑回去。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