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和李二在父子情深,而阴弘智却是在作死。
他在以“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的说法说服齐王李祐以后,便准备着手于为自已的这位外甥招募一些壮士以求自保。
而他的妻兄燕弘信本就是长安小有勇名的勇士,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就准备得空去拜见齐王李祐。
等到得到齐王的允诺以后,他们自然会开始招募壮士用以自保。
于是禽兽不如的齐王李祐在得到这对“卧龙凤雏”以后,他日后的命运似乎就已经可以预见了。
深夜,长安观星台。
接替去世的广智道长成为长安城道教名流的袁天罡站在观星台上望着漫天的星宿默默无言许久后才缓缓开口道:“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如今的情况,怕是有两个至尊至贵的人要产生冲突才导致如今的局面产生,不知道泥沙俱下中隐藏着多少想要趁机作乱的魑魅魍魉之辈。”
“可是....”
袁天罡觉得自已修了近一辈子的道都没有来到长安以后见识的变化多。
他看着星宿有些迷茫的自言自语道:“如今帝星高照,荧惑星也在帝星的光照下规矩臣服,为何会出现如此纷乱的星相?”
“至尊至贵,如今的朝廷能够说得上是至尊至贵的人....”
袁天罡觉得自已一定是有些走火入魔了。
要不然就是自已学艺不精闹出笑话了。
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
一向坚定的道人这一刻对于自已的毕生所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可惜广智道长羽化了,不然我还能与他相互映照一下。”袁天罡想到举行完罗天大醮便与世长辞的广智道长便有些可惜。
世上多是假修士,能够遇到同道之人颇为难得。
而修为能够精湛到与袁天罡相提并论的道人,他这么多年来也就遇到了广智道长一个。
可惜两人的年龄差的实在是有些太大了,纵然是广智道长养生有术,也没法和袁天罡结伴而行。
“师父,您今日的功课结束了?”在楼下有些打瞌睡的道童看着比往日早上不少下来的袁天罡有些惊讶。
“嗯,老道最近有些精力不济,看来要闭观静修一段时间才好。”袁天罡伸手接过道童递过来的,用于驱赶蚊蝇的拂尘说道:“从今日起,我们就开始闭观不再接客了。”
袁天罡如今身为长安道士的顶流,每日不知道有多少勋贵渴望见上一面,以求赐福之类的玄学之士。
也多亏了这些信众,袁天罡才从刚来长安时候的一贫如洗到如今的一观之主。
他身上穿着的道袍,都是用金线绣图的高档货色。
“诺。”道童虽然不是很了解袁天罡的想法,但是还是乖乖记住,等到回到道观以后,便去通知管事的师兄准备闭观的一系列事项。
“师父,那普光寺那边?”道童突然想到了什么,快走两步跟在走出观星楼的袁天罡身后问道:“是否要派人通知一下?”
长安佛教的名流也就是普光寺了,在大唐天下寺庙逐渐被校考以至于废弃的时候,普光寺却还是一如既往的安稳。
普光寺里面的和尚数量都快比长安城外其他寺庙的和尚加起来还要多了。
尤其是里面那些小沙弥。
俊俏的面庞、清素的僧衣、禁欲的气质让不少勋贵子女来上香的时候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勋贵子女尚是如此,更别提那些前来上香的百姓了。
以至于民间多有普光寺话本产出。
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那传播速度....
“道衍大师吗?”袁天罡想到那个精通道学的僧人以后,眼眸中闪过几分思量。
而且要说这袁天罡最为自信的技艺,那必然是非相面之术莫属了!
想当年,他凭借此术行走江湖,声名远扬,不知看过多少人的面相,也能从那一张张面容之中窥得些许天机。
然而,就在那日,当他的目光与道衍那双狭长而又充满凶戾之气的眼眸对视的瞬间,他的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涌起一阵强烈的震撼。
只见那道衍身形消瘦,身披一袭黑色的僧衣。
可在袁天罡的眼中,那件看似普通的黑色僧衣竟仿佛被浓厚到极致的血腥所浸染而成一般,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此人明明身为佛门子弟,本应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但此刻给袁天罡的感觉却是其身上似乎背负着数以百万计的冤魂厉鬼,让人不寒而栗。
更为诡异的是,袁天罡本以为自已作为一名专业的道人,在与这和尚交流道学之时定能占据上风。
岂料,随着交谈的深入,他惊愕地发现对方对于道学的理解竟然远远超过了他这个浸淫此道多年的行家,甚至还能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独到见解,令他不禁瞠目结舌。
这种感觉实在是糟糕透顶,仿佛自已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学识在此人面前变得如此微不足道。
可作为如今玄学两派的顶流,他们之间避免不了交往。
更何况两者之间互相映照所学,也可以做到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求道,不就是求一个成果吗?
借助世俗皇朝的气运修行,不也是一个寻求果位的途径吗?
“不用通知了。”袁天罡原本稍微有些停滞的脚步继续朝前方走去:“等到时间道衍和尚看到我没有赴约,他自然会知道的。”
不过袁天罡不知道的是,幸亏他没有为东宫的臣属面相。
不然按照他那副将相如星的面相手段,他会发现诸天的星君下凡的越来越多了,以至于众星殿都有些空荡荡的了。
这些人下凡的明目张胆程度,就像是陪他们的上司来人间游历的一样。
.....................
“: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以少胜多,平贼之功,高于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