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零章连锁反应

第二九零章连锁反应

“臣马福禄于麦加遥叩吾皇圣安,臣自中华九年至此,未建尺寸之功,妄负君父浩荡之恩,臣每思于此,实五内俱焚矣。幸吾皇圣明庇佑,终于本月有所寸进,臣亦可得报皇恩于万里之外,不负皇上朝廷如天之恩矣。”

这个马福禄每个月都是如此,每个月通过邮路传回的中东阿拉伯事务进展问题,总是一开篇吓人一跳,随后又看上去稍稍给人一些希望的样子,这次也不例外,照例先是一番愧对皇恩之类的废话,随后才让我真正眼前一亮。

随着中国势力的突进中亚,阿拉伯人才真正开始认识到中国也是如今世界上除了英德之外,另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有话语权和支配力的国家之一了。从土耳其人到英国人,德国人,甚至还有俄国人,在见识过无数的商人之后,他们见到了中国人,英国德国俄罗斯,都是基督教世界的国家,他们不会相信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也不会发自内心的与阿拉伯人做朋友。他们有的只是利用,英国人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明显,他们只是利用阿拉伯人的民族情感来对土耳其有所图谋,以及他们自己将来的利益作铺垫罢了,这从他们一边与阿拉伯人缔结着假惺惺的“陶希德”的友谊,一面又支持犹太人来侵占阿拉伯人的土地。如果有其他选择,阿拉伯人的选择未必会一定是那些背后藏着刀子的绅士。

德国人限于根基和布局方面的劣势,他们无法在这里给予阿拉伯人实际的支持,而且他们也与仇敌土耳其人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汉志铁路名义上说是为了方便穆斯林的朝圣,但是又何尝不是德国与土耳其控制汉志和内志的有效控制线呢,通过那些喷薄着烟尘的钢铁长龙,拿着武器的军人很快就可以从北方抵达圣地麦加,圣地将牢牢的控制在敌人的手里。

而从去年开始来到阿拉伯人面前的中国人似乎与这些西方人不同,他们的使者是虔诚的穆斯林,在麦加他们和普通的朝圣者没有什么区别,从交谈中得知,他们是瓦哈比耶派的虔诚信奉者,而不是土耳其人的逊尼派,www.youxs.org,沙特家族的英杰人物十分的欣赏。但是欣赏只是欣赏,中国人看上去并不能给予阿拉伯人实际的支持,他们的疆域远离这片土地,他们也无法帮助实现阿拉伯人自主独立的梦想。

伊斯兰教的教派之争比较繁杂,后世中东问题的新闻上经常出现的逊尼派之类的派别称谓也比较让人有印象,在这个时候,阿拉伯世界是瓦哈比耶派比较强大,而土耳其则是逊尼派。教派之间的冲突和土耳其对于阿拉伯人的压榨和不人道的统治方式,促使了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凋零,这也是英国之所以能够在阿拉伯世界挑起与土耳其的仇恨的关键原因,而从历史上来看,德国在阿拉伯长期的经营也颇有成效,起码在历史上的二战时期,阿拉伯世界的倾向性都未必是一定倾向盟国。在二战后,英国与法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特殊地位,是美国都无法望其项背的,这就是提前经营的效果。也是我为何要派遣一个在朝中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军方官员前往阿拉伯世界的原因。这个地方迟早都要从土耳其分裂出来,哪怕就算是为了这片土地下埋藏的资源,帝国也要在这里打开一片天地。

虽然当年在陕甘民变时军方对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叛民们多有杀伐,但是一来是时过境迁,二来那也是遥远的已经臣服在帝国统治内的信众,再一个阿拉伯世界也未必知晓当年那次战争,马福禄本来还忧心着这个事情以及他朝廷命官的身份会在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上留下污点对他的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但是阿拉伯人没有问起,他当然也不会多说什么,即便说了,其实也容易抵挡,他们是信众,而马福禄这一派也是信众,为了死去的人而开罪在世的人,在亟需外界支持的关键时刻的阿拉伯人,不会做这样不划算的生意。

随着中国的军事部队进入中亚地区,他们离阿拉伯世界的距离又缩短了几分,马福禄在麦加明显的就忙了起来,这也是我为之兴奋的缘故了。在他的奏折中,也报告了南路的董承恩的进展情况,董承恩从科威特到希吉来,一路上见到了阿拉伯民族即将奋起的事实,www.youxs.org,www.youxs.org“朝廷命官”身份不同,沙特纯属是白手起家,他的出身高贵,在阿拉伯半岛曾经短暂存在过的1811年到1818年间的瓦哈比王朝,便是沙特家族所建立的阿拉伯自己的政权,www.youxs.org,他们和瓦哈比派穆斯林都遭受到了沉重打击。在科威特经营数十年后,他们卷土重来,在1902年时攻克利雅得,并建立了在内志的统治地位,这些年来,他们都在忙于平定境内由土耳其人煽动起来的各种叛乱。(伊本即后来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的首任国王。)

中国人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英国,德国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董承恩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国承认他内志之王的地位,并且表示中国愿意与他们缔结友谊并提供一定的帮助,重要的是,这种友谊别无其他条件。在沙特还处在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地位的时候,他还没有得到任何大国的实际承认,这第一份承认对于他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中国不是伊斯兰教国家,但是中国有很多瓦哈比耶派穆斯林在军队,政府中担任官职,这种非排他性的文化,也是让沙特降低对中国的怀疑的重要因素。英国人愿意帮忙,但是条件是要沙特接受英国的管治,并且出让土地给英国使用,承认英国的一些特殊地位,这是向往独立自主的沙特很难接受的。德国也愿意帮助沙特,但是他们希望沙特不要对土耳其怀有敌意,不要与英国有亲密关系。这对于离东西都离英国势力非常近的内志很难接受的。而且作为信仰和野心的一部分,沙特也很难接受北方大片土地仍然归属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的现状。

中国的无条件支持和承认是他可以接受的,但是中国无条件也就代表他们不能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所以一开始时,董承恩并没有受到太过热烈的欢迎,直到中国在中亚用兵之后,中东地区的工作才堪堪打开了局面。www.youxs.org,而阿里也同意了马福禄的条件:在将来有任何重大举动之前,会给中国知情权的普通要求。

而在南方,内志在得到中国承认后,表示如果在远期中国可以在实际上支持沙特家族统一阿拉伯世界的话,那么新成立的沙特王国可以考虑董承恩提出的内志名义上加入中华帝国体系的要求。

当然,董承恩这个未经请旨的要求是自作主张提出的。原因就是在于我的初期只是要建立联系和友谊而已,根本没有特别的要求,董承恩体迎上意提出这么个要求,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中国没有将势力扩张到那里,根本就没有可能从实际上支持内志统一阿拉伯世界,如果有能力的话,就算你到时候不提,沙特王国也未必不可以考虑在中华帝国宗藩体系下做个有独立自主实质的伊斯兰王国。

他毕竟还年轻,能让沙特这个枭雄或真或假的答应这么个名义上的要求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将军事影响力扩展到中东地区的现在,有这样的成就也不错了。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阿拉伯世界都知道,中国有向西发展的企图,综合他们的需要,才会在一年多没有什么进展之后,在1911年快要来到时取得如此的收获。

而在波斯,正在面对英国与卡扎尔王朝的复辟势力的双重压力的波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穆扎希德(正义和革命的战士的意思)和他们的民选议会恩楚明也正在两难之中,在军事上,整个波斯的南方从阿巴斯港到亚兹德,一直到伊斯法罕,乃至德黑兰南方不远的纳马克湖地区,都已经被英国武装支持下的旧王朝军队控制,而原本国家名义上的象征,www.youxs.org,并随时准备进入德黑兰。革命形势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他们得不到任何外部援助,南方是英国和旧王朝,甚至还包括英国支持的巴赫蒂亚尔部落,他们的军队眼看就要攻陷德黑兰,而北方则是曾经的统治者俄国人的地盘,里海的左岸和右岸,都是俄罗斯帝国的领土,他们有近四万人的哥萨克部队驻扎在这个地区。

如果没有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穆扎希德很快就会在南北双重夹击下死亡。但是中国对杜尚别的进攻给了他们一线生机,他们很快做出了决定,保卫德黑兰的费达依们(意为献身革命的人)全体放弃德黑兰,将政权转移到东北方的马什哈德和吉昌,萨布泽瓦尔一带,在那里固守,并一面固守,一面静观中俄战事的进展,如果中国的胃口大到要吃下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地盘,那么就是可以跟中国人做做交易的时候了。

在1911年刚刚开始的时候,中俄在中亚地区的边境战争,就这么的,对整个中西亚的局势做了一个重新洗牌,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战,整个中西亚将按照真实历史已经写好的轨迹发展下去,中国将在未来与真实历史中一样,对这片广袤的,蕴含着无数经济资源的土地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虽然按照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海权论观点来看,应当是以海上力量对陆上形成战略影响,但是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也未必不是一个极好的办法。毕竟以中国的海军实力要去波斯湾地区施加影响,这基本上是为难帝国的军人们了。

这是南路,而在北路,君士坦丁堡也在新年伊始的时候,受到了德国人的鼓励,在柏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王国,一共四个国家,正式签署了柏林同盟条约,条约几乎就是1882年德奥同盟条约的放大版,同盟条约规定,任一缔约国成员在遭受外敌武装攻击时,即视为该敌国向其他缔约国同时宣战,其他缔约国必须无条件的启动军事支援条款,并向该敌国宣战。这个条约也从法律上保证了德国要实现对土耳其的私下允诺——德国支持土耳其对俄国的复仇。

世界性战争的爆发,已经到了倒计时的关键时刻,这个条约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现在的欧洲已经不可能有局部战争了,要打,就是全体与共。

而耐人寻味的是意大利人的缺席,正如当年俾斯麦首相所预言的那样,意大利卑鄙的背叛了同盟。

他们甚至连中立也不能做到,相应的在四国同盟条约签署后的不到一个月内,在伦敦也聚集了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希腊王国,罗马尼亚,等十个以上国家的代表,他们正式签署了一份内容与同盟国条约相同的协防条约——《伦敦军事互助协约》。

至此,整个欧洲已经不允许再有任何火星了,只要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一点点火苗,它将很快引燃整个欧洲。

中国驻德和驻英的公使都出席了两份条约签约的仪式,当然是观察员的身份,中国没有像英国预料的那样加入德国的同盟,这也是驻英公使陆征祥能够受邀参加签约仪式的主要原因,这也可以视为英国仍然没有放弃拉拢中国的努力的一个证据。只是中国到底是何去何从,并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们的皇帝内心的想法。

在大是大非面前,英国也调整了全球的军事部署和利益线,他们迅速决定放弃与美国在南美的争夺,他们所面对敌人的强大迫使他们必须做出选择。美国在没有任何付出的情况下,忙着闷声发财,并不时抽空抬头看一眼热火朝天的欧洲。

而在亚洲,英国也开始放弃一些东西,从情报系统的各海外局传回的消息看,中南半岛除开大光(即缅甸,仰光也叫大光,后面全部称谓缅甸,仰光)之外,其余的地方都已经放弃了渗透和经营,而在波斯,在卡扎尔王朝占据优势并进入德黑兰后,他们也放松了对那里的控制,所有的备战行动都已经围绕着欧洲在进行。曾经遍布全球的各大海军舰队也重新做了调整,整个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实际上就只有三支舰队了——本土舰队,地中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红海舰队东非舰队等原本就不太被重视,如今更是惨淡经营,而东印度舰队则并入了太平洋舰队的防区,用以防止太平洋海域的德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海军势力进入印度洋。

所有的重心都在欧洲,这是优先中的优先,亚洲有些关键地方还算是次级,其余的都已经不再投入新的资源去经营了。

这算是中国进攻俄罗斯的连锁反应吧,第一次世界大战眼看就要提前于真实历史而爆发了,缺的只是一根导火线而已。

而各国的动员也已经全部开始,德国法国俄国都在疯狂扩张他们的陆军,世界上主要国家中只有英国,美国和中国还没有采取强制征兵体制,其他的大大小小的国家的陆军规模将很快膨胀到不得不用战争去消耗的地步。所以,我的判断是最迟在1912年,一战一定开打。而总参谋部,陆军部等军事机关的判断更为悲观,他们认为本年度一定会打起来,所以他们正在鼓动我尽快颁行扩军法案,并尽快投入战争准备。

就这样,暂时属于军事单位的纺织部迅速组建了起来,溥英担任了第一任尚书。大量的军服被帽生产线在扩张着,军火工业的工厂更是从两年前开始就满班运作,大量的战争物资在后勤部和陆军部的监管下储备了起来。市面上的粮食布匹已经开始涨价,这也让内阁总理大臣戴鸿慈开始有些忧心。

正好,这是一个向美国示好的机会,在动用了历年来北方积累的数千吨黄金存储中德一部分之后,戴鸿慈亲自去了一趟美国,并签署了大额的粮食购买协议,在一番努力后,新年后的民生物价水平才渐渐开始下降。

而历年积储的国家粮仓也敞开往里面填,在有一个大洲的人口即将开始大规模消耗物资的时刻,储存再多的物资也不会是一件赔本的买卖。而且从按捺不住兴奋的军人么的举动看来,帝国迟早也要加入战争的行列,不管是扩张地盘也好,还是帮忙打架也好,帝国的军队不会一直闲着不动。

在详细看了陆军部请求开放征兵的折子之后,我才发现他们的计划是多么的庞大,如果有需要的话,在一年内他们就可以给我将军队的规模扩大到四百万,而两年后,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达到一千万,所以,有这么大的计划,后勤部就要有这么大的物资储备量,他们的储备行动甚至从数年前王文韶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了,而到了这一年,数字缺口还有近三分之一没有完成!其中包括粮食,铁矿石,被服,军火,弹药,燃料等等,每一项都是惊人的数字,粮食现有国家储备6亿石,而这个数字在今年就要增加到10亿石,4亿石规模的收购,必然会导致粮食价格飞涨,要知道这时候全国每年的农业产出不过是78亿石左右,而农村要是再大量征兵,这个数字必然会出现下降,这时候再来个大量的收购,粮价这个事关国家稳定的东西必然会出现动荡,所以,我只能允许他们外购,而不允许在国内突然性的进行。

从美国买回的三千吨粮食也就是才6万石,还有小半年才能运抵中国,全部靠外购的话,4亿石的量是多么大的一个运输量和资金量,后勤部这胃口也太大了。

训斥是难免的,在让后勤部,陆军部,兵役部的人会同内阁,户部,农业部等文官们协商开了个御前会议之后,各方也大体了解了当家过日子的难处,后勤部将这个储备数字压缩到了8亿石,而陆军部和兵役部也承认征兵计划太过庞大的错误。

这次风波让我体会到了下面很多部门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战略目标,都在那自己放开了想,这个问题其实是我自己造成的,除了几个心腹大臣之外,我的确还没有将我的目标和计划向中层官员传达。看来我是时候将我要在即将爆发的世界战争中实现的战略目标框架给他们铺一铺了。否则各部门都要抢资源,迟早得出大乱子。

还有就是军方也要降降热度,太热了他们脑子会出事,太早进入世界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愚蠢的,这等于拱手把看戏的权力让给美国。这对帝国的将来是危险的,这一点必须让那些越来越雄心勃勃的军人们知道。

所以,趁着中俄战争的告一段落,我决定趁着这个机会,先把我的脚步收一收,以免下面的人会错了意。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