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茹云是《诗刊》的主编。
为了寻找素材,她对各种诗会的活动极为关注。
今日海平诗会举办的原创诗会大赛,她自然也很是在意。
当看到电视屏幕中那位身穿汉服的少女时,吴茹云眼前顿时一亮,对着转播的镜头疯狂截屏。
这就是她理想中的才女形象!
截屏之余,吴茹云也瞥见了桌上放着的名牌。
【瑾萱】。
参加比赛的选手可以用真名或表字、甚至是笔名。
“瑾萱......无忧无虑的美玉吗?真好听,这应该是表字。”
文化水平不错的吴茹云,立刻品出了汉服少女名字的韵味。
下一刻,直播镜头转到了瑾萱正写着的宣纸上。
只见五根修长秀气的手指握着毛笔,在宣纸上行云流水地写着。
吴茹云一阵赏心悦目。
这可真是视觉的享受啊。
宋馨然从小就接触诗词水墨,能写出一手好字自然不足为奇。
而穿越带来的天赋更是将字迹带上了新的高峰,与艺术大家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
吴茹云一边欣赏少女的字,一边读着她写下的诗。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吴茹云读完,一激动就拍桌而起。
“这......这、好诗啊!”
看了眼时间,这才过去五分钟?
这首诗是瑾萱提前写好的,刚好碰上了适合的题材?
吴茹云内心颇为惊叹。
但继续赏这短短二十字的绝句,吴茹云内心却逐渐由欣喜转为平静。
再由平静转为凄凉。
“到底是怎样的经历,才能写出这等清高孤傲的诗呢?”
吴茹云闭上了眼睛,仿佛看到了一片幽静寒冷的江雪。
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
老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性格是如此孤傲。
老渔翁摆脱了世俗、形体虽说孤单,但也有着凌然不可轻犯的神圣感。
读诗如读人。
这是一首孤绝千古的诗!
吴茹云难以想象,瑾萱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出这样大彻大悟又孑然一身的诗。
明明外表看上去是那样稚嫩,诗词却又是那样老成。
诗词比赛现场。
宋馨然写完了《江雪》,顺势为其做了一副精良的水墨画。
《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
作为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功底自然了得。
虽有才华,但柳宗元的人生仕途却从未顺利。
一心为国的改革,换来一贬再贬的流落。
愤慨、释然、无奈、不甘...
诸多情感凝聚在毛笔下,行走于字词间。
《江雪》的题材是“情”。
诗由情生,又怎能不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为《江雪》画上一副水墨画后,宋馨然抬头发现了身旁站着的记者。
他一脸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的兴奋表情。
既惊艳于宋馨然的外貌、写诗时的气质,也惊叹这诗词的意境。
看到他跃跃欲试,想要采访自己,宋馨然立刻将桌子上那块“请勿打扰”的牌子立了起来。
在比赛前,选手提交的报名表里有写会进行电视转播。
如果得到选手的同意,记者也能够在创作期间进行简短的采访。
如果选手需要安静的环境,只需要立起“请勿打扰”的牌子即可。
记者原本看这位汉服少女写完了一首诗,正打算采访她时,却被“请勿打扰”的牌子泼了一盆凉水。
几秒种后,记者收回了递出去的话筒,满脸郁闷地离开了。
等记者离开后,宋馨然才打算写第二首诗——景。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江雪》和《钱塘湖春行》可谓是两个极端。
前者的景令人生寒,景只为情而写。
后者的景令人如沐春风,勾勒了一副春日湖景、生机盎然。
没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
只是喜爱春景这景,便用墨水几点绘于宣纸之上。
宋馨然也为《钱塘湖春行》画了一副水墨画。
比起《江雪》,她画这副水墨画时明显更为欢快、自然。
毕竟宋馨然的性格实在是不适合大悲大仇。
这样的自然风光更符合她的喜好。
四个小时的时间很是漫长。
想诗、写诗其实并没有浪费宋馨然太多时间。
毕竟她能够直接搬运前世的诗词。
反倒是水墨画的浸染更花时间。
画完《钱塘湖春行》的水墨画,宋馨然开始写第三首——人。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宋馨然选择《青玉案》这首词,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喜爱。
这首词放在前世,哪怕未闻其名,也多少听过最后的名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含蓄别致、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艺术成就极高。
也不知道写下这首词的辛弃疾,是真的渴求过这样一位朝思暮想的姑娘。
还是说......这是他对南宋无奈的爱呢?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行书。
这就是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