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过年(求追读收藏)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年的光阴就在忙碌与闲暇间悄然逝去。

转眼,又来到一个飘雪的冬天,天空中细小的雪花,轻如柳絮,悄然降临在世间,四团村通往外界的道路上,穿上了雪白衣裳。

“兴儿,爹和你二叔已经收拾好,赶紧上车,早去早回,不然到时候大雪封路了就麻烦。”

“好勒,我把小妹交给娘,就过来。”杨兴说完,把怀里的小孩子交给高氏,连忙跑到院子的驴车边。

随着一声“驾”,驴车往前方跑去。

冬日的清晨,杨兴父子二人和二叔坐在驴车上,迎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向着县城的方向进发。

天空中,雪花如诗如画地飘落,慢慢擦去三人走过的痕迹。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好诗,兴儿文采越来越好了。大哥,今天咱买点酒回来庆祝下。”二叔满脸喜色,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对杨父赞叹着。

杨父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点了点头:“是啊,咱家有兴儿,是我杨家之福啊,今天必须买酒,敞开的饮。”

触景生情,杨兴不小心念了一首后世郑先生的诗,没有想到二人反应这么大。看了一眼前方杨父兄弟二人讨论着今晚的事情,笑了下。

转头看向道路两边被雪白覆盖的麦苗,思绪慢慢飘向了远方。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中旬,自己已经来到这个时代一年半。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家里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一家人都慢慢变的身强体壮,半年多以前发现母亲怀上了妹妹。

人口越来越多,压力也变的越来越大,一家人就商量着买辆驴车,方便来往周边集镇、县城售卖变蛋和芒硝。

之前经过李家之事后,杨兴就知道变蛋生意整体前景不好,不如卖芒硝,这个利润大,还不容易被察觉。

规划好后,便让家人买了一头小母猪回来养一养,到时生小猪仔,能卖钱还能吃肉,猪粪又能当肥料,也能制硝田。

一箭三雕,老爷子等人没有犹豫,就直接同意下来。

太和县,坐落在淮河流域,县内有茨河和颍河两条大河从中穿过。

每日每月都有无数南来北往的商贾,又紧挨着隔壁药材大县亳县,使得县城商业繁华,医药昌盛。

杨家的变蛋和芒硝、猪仔生意在县城不愁销路,也有了几家固定的客户,只是隔壁一些县的生意就被某家抢走了些。

趁着大雪还没有来临,前往县城做今年最后一趟生意,三十斤芒硝和三百枚变蛋。

驴车迎着纷飞的白雪缓缓前行,向着远处的县城进发。

雪花如鹅毛般飘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银装。

远处的县城轮廓渐渐在雪中显现出来,逐渐接近县城城门口,杨父交完入城费后,驾驶着驴车往药堂赶去。

当驴车刚停在仁和堂门口,店里的小民学徒就出门迎接上:“杨家二位公子和小神童又来卖药啦,请进屋。”

“是的,还是老样子,你带我们去见下李神医。”杨父上前行礼,点了点头道。

学徒领着三人走进屋坐下,倒了三杯茶就去叫在后屋休息的李神医。“师傅,杨家公子来了,还是老样子。”

李神医快步走到前屋,看着在喝茶的三人,笑呵呵的走上前:“杨家二位公子,这次带了多少药,老夫这一年靠着你们家的上品好药,药方生意是大火呀!”

三人看到李神医到来,起身揖礼,杨父拿出分装好的芒硝递上道:“李神医,这次我们带了十斤芒硝,你这里能否可以收下?”

李神医喜形于色的接上芒硝查看,“怎么这次是十斤了,自从年初十斤过后,可是一直都卖的五斤啊!”

“哎,都是上品,那就按照一百二十文算,小民去上称。”

杨父听到李神医的询问,汗颜着摸了下头,解释道:“这些是积攒下来的,如果以后李神医想多要些,我们多赞点。”

李神医半信半疑的回道:“多些芒硝可以收下,每月十斤量是可以的。”

小民学徒算好价钱,杨父拿上钱带上二人坐上驴车,去往其它地方卖货。

一个多时辰后当驴车停在“王家布店”门口时。

“杨老哥,好久不见,杨公子这回也来啦,快快屋里请。”

王掌柜领着三人走进屋,大声的喊道:“小二上茶,就拿那份六安瓜片。”

“王掌柜,客气了,我们买完布匹就赶回去,防止大雪封路。”杨父连忙拱手说道。

“不急,就一杯茶的时间。”

“要不是下雪,我必请三人吃一顿饭再走。”

“去年小公子做的那首诗词,我拿出在店里宣传,让我生意大火,隔壁几家布店老板都嫉妒死了,我得好好感谢小公子呢!”王掌柜仿佛看到金元宝似的,双眼放光,一直看着杨兴道。

听着王掌柜的夸赞,杨兴没想到自己这首诗有这么厉害,对着王掌柜赧然一笑:“王掌柜谬赞小子了,上次是小子献丑了,不敢当,不敢当。”

王掌柜笑嘻嘻看着杨兴:“小公子低调了,一年多未见,不知是否有佳作?”

“没.....没。”

“怎么没有,来的路上兴儿还做了一首描写雪的。”

本来杨兴想低调下,可却被二叔直接打断,抢先一步。

“哦,是那首,可否抄下?”

杨兴看到二叔已经说出,王掌柜盛情难却,只能硬着头皮站起揖礼:“麻烦王掌柜准备纸笔。”

“好。小二拿文房四宝来。”

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杨兴现在书法越来越精湛,三人看着他挥舞着笔墨,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眼中闪烁着赞赏和钦佩。

随着最后一句落下,三人的表情更加愉悦。

“好,好,好一个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看到这句就能想起门外的风景。”

“小公子,可否把这首诗留在本店,在下不白收,我送五匹松江棉布,三匹苏绢,祝贺小公子新年到来。”王掌柜内心激动不已,连连赞叹道。

“王掌柜,你太客气了,小子如何能收下这样的大礼。”杨兴摸了下头,不好意思着。

“小公子,你谦虚了,去年靠着你那首绫罗颂,我可是赚了不少。”

“再说,来日公子高中,这两首诗可是更值钱,到时王某还要感谢公子呢!”王掌柜笑呵呵回道,幻想着什么傻笑了下。

白送,那怎么会不要呢!

没想到自己前世刷视频记下的诗词,竟然回到古代有这么多用处。

古人诚不欺我,風雨文学。

看来这文抄公,有时还挺香的。

杨兴三人,满怀感激地收下王掌柜精心准备的布匹后,便与王掌柜道别离开了布店。

走前王掌柜还说以后有佳作希望给他一份,三人再次谦让后,就坐上驴车往村里赶去。

“大哥,你看,带兴儿出来就是运气好,这两年靠着这几匹布,咱家都不缺衣服了。”驾着驴车的二叔兴奋的喊道。

“那是,也不看看是谁的儿子,这可是咱杨家的麒麟儿。”

看着车前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的杨父和二叔,杨兴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不禁微微笑了笑。

目光投向远方的田野,沉醉看着雪花在阳光下闪耀着晶莹的光芒,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衣。

杨父和二叔的欢笑声不断传来,年壮的毛驴拉着三人前往回家的方向。

.........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永乐十一年除夕,这一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家里多了一口人,让杨家第三代多了一个女孩。

虽然古代重男轻女,但在杨兴的影响下,家里对这个小女娃可是呵护的很。

年夜饭前,老爷子带着家里的男丁来到地里,给几位祖宗烧纸上香,泪水唰唰的流下。

述说着杨家现今如何,也讲着家里出了麒麟儿,保佑杨兴来日高中。

今年的除夕饭是格外的丰盛,猪肉、鸡肉、羊肉,白面大馒头和米汤。

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堂屋,开心地讲述着今年粮食丰收,养的母猪生了几只可爱的猪仔,生意做的如何,杨兴学业如何。

不知不觉中就过完了永乐十一年。

正月初二,杨父一大早就起来带上杨兴和杨乐坐上驴车去往他舅舅家。

“娘,你在家好好照顾妹妹就行,等妹妹大点,你再去姥姥家。我这次带了不少好东西呢,你放心吧!”

“那你们慢点,孩他爹,照顾好孩子。”

“知道了,你先进屋,别冻着丫丫。”说完之后,杨父牵着驴车离去。

父子三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雪中前往隔壁村,一路上杨乐都在那问杨兴去县城好玩不,杨兴耐心一一说着趣事。

看着弟弟一点点变大,也已经九岁了,也要准备进学堂读书,而自己也要准备开始县试。

高家人口多,高氏有几位叔伯,还有几个堂哥堂弟,一大家子如今没有分家都挤在一个大院里。

看到杨兴一家到来,都上前打起招呼。

高老爷子、老太太看到女儿没有到来,上前询问道:“小丰,小虹和丫丫呢,怎么没来?”

“爹娘,天气冷,我就没有带小虹母女俩来,等年后开春,我在带来她们见二老。”杨父上前扶着二老,热情回道。

一家人走进院里,和高家在那热热热闹闹聊起了天,两家关系还是很和睦,没有太多勾心斗角,有几位老人在,加上竟都是老农民,没啥值得好争的。

大舅母看到杨兴家带来的东西,大声叫了出来:“啊,这怎么还有一匹布,丰弟你们是不是拿错了。”

高家一家人都看了过来,毕竟这年头走亲戚能送棉布的都是大户人家。

农民基本上都是带些自己家种的一些吃的,再好点,也只是拿几个鸡蛋和二三两肉。

杨兴站起身认真的说道:“舅母,没有拿错,这是我家拿的,给表哥表弟他们做新衣裳用。”

“兴儿,你家把布给我们,你家用啥,到时你弟弟妹妹也要做衣服呀。”

“你还是拿回去吧,有这些肉和鸡蛋,姥姥就开心了。”高老太太拍着外孙的肩膀,关心道。

“娘,你们留下吧,兴儿说的对,这是拿来给几位侄儿做新衣裳的。布匹我家还有,你看他俩小子身上穿的不都是新衣裳嘛。”

高家这时才认真看起杨兴兄弟俩身上穿的衣裳,发现都是新做的大棉袄,而且还脸上都很红润,长了不少肉。

大舅率先问起:“丰弟,你家这是怎么了,这又有肉和鸡蛋布匹,发财了嘛?”

杨父满面笑容地站起身,将事先准备好的讲稿娓娓道来。

内容主要围绕着杨兴因读书期间创作了几首佳作,而获得了布店老板的青睐,并因此获赠了几匹布作为奖赏。

至于芒硝的相关事宜,他则只字未提。

顺便也让高家以后多养点鸡,有多少鸡蛋都买,以前提供的还不够多。

这份稳定且能通过卖鸡蛋赚取收入的生意,谁会拒绝呢?

高家的众人纷纷拍着胸脯,表示将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

一大家子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享用完午餐并稍作闲聊之后,父子三人便搭乘着驴车踏上了归途。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