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白无痕果断下达指令:“一分队挡住左边,其他人跟我向前冲。”每个小组都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向着自由的方向奋力冲刺。
在晨光初露的战场上,一支十人的小队如同散开的花瓣,迅速分散成四组。
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拼尽全力。
第四分队的队长耿福策马向前,身边有几十名同伴与敌军骑兵纠缠,为他们争取突围的机会。
他们的目标是东方,那里太阳正缓缓升起。然而,白无痕和他的队伍却陷入了艰难的战斗。
探子的任务是确保同伴安全撤离。一旦两支小队成功突围,剩下的三个小组没有选择逃跑,而是转身勇敢地向吐谷浑军营发起冲锋,阻止敌人追击,只有少数骑兵得以继续追逐。
“姚队长,快带人冲出去,我来殿后。”耿福大声命令道。
他带领自己的小组迎头冲向追赶而来的敌人,这一举动让姚录的人得以逃脱。
吐谷浑将领怒不可遏,下令包围消灭这支明军。
起初五十人的探子现在只剩下四十人,伤亡已经过半。
白无痕集结残余士兵,鼓舞士气:
“兄弟们,我们是大明的勇士,即便到了最后一刻也要血战到底。陈乾会照顾好我们的家人,英雄榜上会有我们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杀回去。”
战士们齐声高呼“大明万岁”,挥舞着马刀冲入敌阵。
面对如此凶猛且不惧生死的对手,吐谷浑将领感到震惊,并急忙组织防御。
尽管白无痕等人勇猛异常,但人数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形势对他们极为不利。
白无痕拔掉身上的箭矢,放下弩弓,抽出长刀,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决心。
他直面一位手持弯刀的吐谷浑将领,双方都没有退缩之意。
当两人靠近时,吐谷浑将领率先出刀,期望能够迫使白无痕躲避。
然而,白无痕并未闪避,反而以惊人的速度回击。
将领的心中涌起了一丝恐惧,想要撤回攻击进行防御,但一切都太迟了。
他的刀砍中了白无痕的肩膀,几乎将他一分为二;与此同时,白无痕的一刀精准地斩下了对方的头颅。
就在胜利之际,几支羽箭射中了摇摇欲坠的白无痕,带着遗憾的眼神,他最终倒下了。
除了那八位成功突围报信的勇士外,整个探子全军覆没。
得知消息后的索图陷入沉思:草原民族素以勇猛著称,但在这些明军面前显得逊色许多。
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这些人战斗至最后一刻?横卓更是沮丧不已,消灭五十名明军竟然付出了超过二百多人的代价。
索图不禁想象,如果明军全部由骑兵组成,结果将会如何?
当天中午时分,安国勇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水源近在咫尺,却无法触及。
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作战,士兵们的体力和意志都已到达极限。
但是,作为大明的军人,他们绝不屈服,这是荣誉,也是尊严,即使面临死亡也毫不动摇。
安国勇召集了四位校尉:“兄弟们,空谈无益。再这样下去,我们不仅会渴死,还会失去战斗力。
我们必须杀出一条血路,能活多少算多少。我们的仇,将军会替我们报的。”
四位校尉齐声回应:“小将军,请下命令吧!明军将奋战到底,至最后一人。”
“好,不愧是大明的勇士。” 安国勇敬礼,四位校尉也庄重地回礼,随即返回各自部队传达指令。
很快,明军改变了阵型,原本整齐的盾墙变得尖锐如刺刀,直指河岸边吐谷浑的军营。
形势逼迫安国勇不得不做出决定:士兵们因干渴与疲劳已濒临极限,弩箭也所剩无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至少也要让敌人付出代价。
经过一天一夜的准备,大战再次爆发。这一次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
步兵冲入骑兵之中,尽管骑兵拥有冲击力,但面对坚不可摧的盾墙,他们的优势荡然无存。
当第一波攻击被阻挡后,后续的骑兵失去了冲锋的速度,双方陷入了混战。
这场战斗规模庞大,明军一万多人对上吐谷浑两万多兵力。
战场上喊声震天,兵器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这样的大混战中,投降成了奢望;唯有生死相搏。
索图原以为凭借人数优势及骑兵力量可以轻易取胜,却忽略了古训:“穷寇勿追,欺敌自损”。
实际上,若他只是施加压力迫使明军撤退而非企图全歼,则可能获得胜利。现在,安国勇等人背水一战,决心与敌同归于尽。
尽管吐谷浑拥有人数上的优势,但其军营多为未经严格训练的民兵,在这种近距离肉搏战中明显处于劣势。
随着时间推移,局势逐渐向有利于明军的方向转变。
从最初的殊死抵抗到后来占据上风,这一切都印证了一句古语:“置之死地而后生”。
即便如此,明军亦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索图甚至找不到机会撤退。最终,两军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漩涡。
安国勇心中稍感宽慰,尽管他的部队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战场的局势已经发生了转变。
现在不仅第三师得以保全,甚至还有机会逆转战局,取得胜利。
这一发现让他精神振奋,他立即下令各营继续进攻,绝不让吐谷浑的骑兵逃走。
因为一旦这些骑手脱离战斗,明军将难以追击。
索图清楚地意识到,在混战中骑兵的优势无法发挥,于是命令部下向外突围,并在外围重新集结。
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继续作战还是撤退。
毕竟,步兵的速度远不及马匹,而且此时的明军已是强弩之末。
战场上血肉横飞,双方都明白形势的严峻。
安国勇骑在马上,挥舞着长枪冲锋陷阵;而中军则由军师韩占风指挥。
明军攻击敌方的马腿,这样,吐谷浑骑兵就变成了容易对付的步兵。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粗暴,却十分有效。短时间内,许多吐谷浑骑兵不得不下马作战,这使得明军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