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64章 无厘头的遗憾

沈煌还以为张骥要见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听完之后都懵了,江南四大才子?有这样的名号吗?

等得知了具体是哪四个,沈煌恍然大悟,原来张骥要见的是吴中四俊,四个年轻的后起之秀。

唐伯虎是极有名气的江南后生,金陵乡试的解元,后来卷入科举舞弊案,更是名声大噪,此刻还在京城国子监读书,回不来。

而其他三人,张骥言说的也有些谬误,实际上是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

之所以把祝允明排在前面,只因祝允明的家世最为显赫。

祝允明的外祖父,就是协助朱祁镇复辟成功的最大功臣,徐有贞,这位后来做到了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被封为武功伯。

当然,等祝允明长大成人后,徐有贞早死去多年,没让祝允明沾光,导致祝允明科举很不顺利。

张骥听完沈煌所知道的其他三位,愕然道:“科举都不顺利吗?”

“差不多吧!文徵明参加多次乡试,都没有中举,祝允明更是参加了四次科举,依然没有考中进士,而徐祯卿更惨,因为长相的原因,很不受待见,为官数年也只是从八品小官,很是郁郁不得志。”

张骥摇头失笑,唐伯虎点秋香误我,原来真正的四大才子,混的都不怎么样啊!

但是既然已经和唐伯虎成为朋友,又身在江南,怎么也得见上一面,就当心理圆梦了。

沈煌见张骥坚持,马上答应攒一个局,把另外三人都找来,令张骥如愿以偿。

张骥就此入住沈园,只是沈家的宅院,并非那个有名的园林。

而一直在江阴卫的徐敏涛主仆,也被接到了沈园。

徐敏涛年纪还小,虽然聪明的很,但阅历上终有欠缺,为人处世就显得没那么完美。

比如,入住沈园的第一天,看到了被羁押监禁的张元瑛,心生怜悯,居然跑去向张骥求情,晓芸怎么拦都没拦住。

张骥在大概划分了大明盐业的总代之后,一门心思扑在造船厂,每天都追问进度。

咋一听徐敏涛所说还没反应过来,好半天才意识到徐敏涛说的是张元瑛。

“你给她求情,看来我得给你讲讲什么叫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心地善良是好事,但绝不能当一个烂好人……”

张骥觉得家教很重要,否则徐敏涛真的把张元瑛放跑了,事情可就大条了。

徐敏涛这才知道张元瑛干了那么多坏事,几次险些害死了张骥,立即拿出了同仇敌忾的姿态,可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当然,事后张骥免不了又去教训张元瑛一番,直把张元瑛拾掇的神智都有些不清楚了。

内心深处的黑暗被释放,张骥觉得这样不对,可面对张元瑛的时候,总是收不住,看来还是张元瑛太能拉仇恨了。

沈煌办事很有效率,居然在金陵开办了一次文会,延请了吴中七子,这里面就包括了其他三位才子。

名头也符合张骥的意图,那就是借郑和宝船说事,顺带的歌功颂德一番。

国舅建昌侯的名声,在江南还稍微好一些,尤其是在淮安府赈灾的举动,收割了一波好感,否则这个文会能否举行都不好说。

张骥如愿的见到了其他三位才子,年纪和唐伯虎差不多,都是三十左右的年纪,最年轻的是徐祯卿,这位也真的是个丑角,比大头仔的状元郎还恶劣几分,难怪在以貌取人的官场,仕途不佳。

但这几位是真的有才学,诗词书画皆有独到之处,张骥借着和唐伯虎的关系,又会几手素描画法,很快就和三位才子聊到了一起。

祝允明等人对建昌侯并不陌生,因为和唐伯虎多有书信往来,对建昌侯在科举舞弊案中的作用非常清楚。

都知道如果没有建昌侯帮衬,唐伯虎和徐经铁定玩完,一生都得被耽误,顶着科举舞弊的帽子,注定要穷困潦倒。

对于挽救了唐伯虎的张骥,祝允明三人先天的有了先入为主的好印象,而张骥对他们也没有拿架子,特别是面对比较丑陋的徐祯卿,竟然没有丝毫异样,这就十分难得了。

张骥经过交谈,深入了解,觉得四大才子一生都不怎么幸福,是有原因的,性格多少都有些缺陷。

比如唐伯虎的狂,那是真的没边了,文徵明和祝允明的驽钝,再就是徐祯卿因为长相,或许是自卑,性格也有点扭曲。

既然相识一场,还算圆梦了,张骥也没忘拉扯提携一二。

徐祯卿有官职在身,虽然是个从八品的国子监小官,却也更好运作,淮安府不是受灾了吗?他就给王恕写了一封推荐信,顺便还给马文升这个新任的吏部尚书写了封信,推荐徐祯卿做一任知县。

如果徐祯卿真的有些能耐,一任知县的任期怎么都能脱颖而出了,还是不行,那就是徐祯卿自己的原因,谁提携给机会都没用。

至于祝允明和文徵明,这两位就可以去国子监陪唐伯虎读书去了,国子监生的名额,对张骥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今年正好还有恩科,能不能考上进士,完全可以搏一搏。

张骥把这些都放在私下里进行,很照顾到了读书人的面子和自尊心。

但别忘了还有沈煌呢!他不能让妹夫做了好事不留名,言语隐晦提及,此举更赢得了祝允明等人的好感,觉得张骥这个权贵值得结交。

最兴奋的莫过于徐祯卿,他因为长相处处不得意,都准备写一本诋毁朱元璋的书了,因为朱元璋的长相也不好嘛!

结果峰回路转,他有机会做一任知县,一时间踌躇满志,充满了干劲。

张骥是圆梦了,可惜没有希望中的无厘头的四大才子,想让唐伯虎给祝允明画一副小鸡子的画,只能在梦中回忆了事。

时间进入五月份,王桥从南海传来消息,在七月份之前,可以把晒场的事情处理完毕,而且越是往南,自然条件越好,晒场的产出比两淮高出许多。

张骥觉得自己回程的日期要近了,大明盐业总公司的章程,该书面确立起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