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活到老,考到老

本雅失里是买的里八剌的次子,论起身份来,妣吉是本雅失里的嫂子。

妣吉很清楚,本雅失里如果回来,那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活着,当下依附在哈什哈身边,是自己最好的选择。

只不过,哈什哈会允许自己与台吉的孩子活着吗?

额色库已经明白地警告了自己,现在的他虽然没有办法动手,但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呢?

妣吉深深抱着孩子,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卑微与无力,所有的挣扎,只不过是想要活下去。

可是,太难。

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摔跤,赛马,载歌载舞,锣鼓喧天,都与自己无关,与活下去无关。

马哈木看着阿鲁台、也孙台等人开始离开草原,不由地有些着急,几次看向哈什哈,希望他只说一句话,哪怕是做个手势,自己也会带人将鞑靼这一干人彻底留在这里!

可是,马哈木失算了。

哈什哈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与初衷,选择放阿鲁台等人回去。

“此番若不除掉鞑靼,他日必祸患无穷!”

马哈木清楚鞑靼的实力,也清楚这些人的野心,在阿鲁台等人离开时,马哈木找到了哈什哈,只为请战。

哈什哈含着笑意夸赞了马哈木的忠诚,赞扬了马哈木的勇敢,然后,继续喝酒。

马哈木失魂落魄地离开,仰天长叹。

无论也孙台带来的是什么人,这都是鞑靼的诡计,是为了自保的手段!

一群狼走了,过几年,他们会变成一大群狼。

“哈什哈派了一队骑兵向西而去。”

折兀朵将打探来的情报告诉马哈木。

马哈木苦涩地摇了摇头,道:“石武恒在此番那达慕大赛上力压瓦剌与鞑靼,夺了两项魁首,以哈什哈的心胸,绝不会让此人活着回到帖木儿国。”

折兀朵犹豫了下,道:“石武恒怕是帖木儿国中顶尖的高手,这样的人不是三十骑兵可以对付的。”

马哈木背负双手,沉思良久,道:“若石武恒活着回去,定会将大元虚实告之帖木儿,一旦那个跛脚的家伙东征草原,进军和林,对我们绰罗斯部没有任何好处。”

折兀朵问道:“是否需要我出手?”

马哈木淡然一笑,道:“你还是在我身边吧,让峰陆带人去,待哈什哈的骑兵与石武恒交锋之后,我们再动手。”

“若是万一哈什哈的骑兵得手……”

“不留活口。”

马哈木冷厉地说道。

折兀朵了然,转身去传达命令。

那达慕大会展示了元廷的团结,只不过这毕竟是一场戏,上半场演完了,下半场已经在后台准备了,用不了多久,这些人将登上五花十色的舞台,演绎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大戏。

大明的人十分喜欢看戏,比如朱允炆,正坐在一处高台下,看着台上唱着戏腔的角,那手中的花棍子舞动如飞,比孙猴子还孙猴子。

宁妃看得很投入,时不时还会拍手叫好。

这里是吴县,距离苏州不过三十里,乘船而下,无需半日。

只不过连日在船上讲故事,连个背景都不换,总不是个事,加上丛佩儿耐不住寂寞,又没人陪她玩,船上也没空间给她练武,早就闷坏了,撺掇宁妃上岸多少次了。

巧的事,吴县士绅赵大户家的儿子赵修明考了二十八年,终于在四十岁这一年考中了童生,这才大张旗鼓,开了戏台,宴请四方。

来者不拒,远近皆客。

朱允炆等人正好也饿了,便蹭了一顿饭,看一场戏。

仔细听戏,耐下性子去听,去看,可以感觉到其中别样的魅力,只不过这一县之中的戏班子水平有限,在京城见多了“戏霸”,比如文工团的慕容景儿,唱戏极是动听。

就因为朱允炆听入迷了几次,害得马恩慧担忧不已,说什么天下美女子多得是,会唱戏的也多得是,慕容景儿如何都是不可以的。

教坊司出身,意味着慕容景儿与皇室无缘。

朱允炆很是郁闷,难道听戏入迷就是对人花痴?那后世偶像贴墙上满满当当的,还不得成了痴呆?

吴县的戏,也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图个热闹与消遣。

曲终人散,主人家登场。

“诸位,诸位。”

年过花甲的赵大户脸上堆笑,全是褶子,学着书生模样朝台下作揖,从中间转到左边,然后转到中间,再转向右边。

弓着腰打转的滑稽样子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大户,你娘的就不知道直起来腰,再给东西两面作揖啊?”

有人开口喊道。

赵大户丝毫不以为忤,站直了身,喊道:“杨家梁子,你少在这里嫉妒,老子的儿子现在是童生了,你儿子呢?”

杨梁子站起来,一只脚踩在凳子上,拍着大腿喊道:“我儿子正在用功苦读,用不了两年,一定能考出来!你儿子都用了二十八年,我儿子用个二十年怎么就不行?”

赵大户哈哈大笑起来,对众人说道:“诸位,让我说,我儿子之所以能考中,还是天资聪慧,是块读书的料……”

朱允炆嘴角有些抽动,眼下是七月份,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是院试开考的时候,在七月份中了童生,那只有一种可能:

录遗。

所谓录遗,就是补考。

也就是说上次院试的时候,因为拉肚子、忘带准考证,堵车等等,没有来得及参加考试,这个时候也不用寻死觅活,等几个月,省里如果是统一补考的话,你就可以再参加了……

当然,这也就是个学前班升小学的考试,补考神马的,很常见。

不过,考试虽然简单,但你也得把八股文给写出来才行,如果写成十八股文,死活也是不可能让你通过的。

通不过,那你就不是童生,或者说你就不是秀才。不是童生,那就没有乡试的入场券,就像是你幼儿园还没毕业,直接跳三年级,这不合适啊……

童生并不都是小孩子,像赵修明这种四十岁的有,比他爹张大户还大的也有。

朱允炆是可以理解赵大户的心情,自家孩子终于可以上小学了,过两年多就可以参加中考了,未来可期,怎么可能不高兴?

只是……

宁妃看着朱允炆,轻声问道:“这是一件好事啊,今日大明多了一位童生,他日便多了一位举人,或许有朝一日,他还能登奉天殿。”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看了一眼台上已经四十的文弱书生赵修明,道:“民间重科举,这是好事,以士人为尊,士子有地位,也是好事。只不过……”

宁妃转头看向戏台,问道:“只不过什么?”

朱允炆轻轻叹息:“只不过,明明不是读书的料,为什么非要死脑筋,走读书这一条路?千家百行,若读书不适合,未必做其他不适合。”

虽说后世提倡活到老学到老,可绝不会提倡活到老考到老啊……

“一生很短。”

朱允炆有些忧虑。

在古代读书走科举这一条路,与后世上大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学的尽头是社会,而科举的尽头,那就是从头再来……

像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先生,“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的唐寅先生,这两位自从断绝了科举这一条道之后,那就彻底没道可走了,剩下余生,看似在青楼里面逍遥快活,实则是满心痛苦。

快活的是身体,痛苦的是灵魂,是理想与抱负的破灭。

对于这些人而言,没了科举,灵魂就不安稳了,所以,狂放不羁也好,浪荡四方也好,只不过是痛苦压抑下挣扎的灵魂。

他们一个个似乎都是死脑筋,没了科举,就似是没了人生意义。

这种执着,造就了很多人才,但更多的人,则沦为了炮灰,历史的风一吹,连个渣渣都没留下。

这是不太正常的。

“你说,若是给乡试设置一个年龄门槛,会怎么样?”

朱允炆低声问道。

宁妃吃惊地看着朱允炆,连连摆手,道:“不可,万万不可。穷经皓首,大器晚成者众多,若设门槛,岂不是寒了天下学子的心?再说了,年龄越大,越是老城庄重,看问题更是老道,不应拒之门外。”

朱允炆有些无奈,看宁妃这架势,就知道设置个门槛有些不太现实。

如果真有门槛,估计苏轼他爹也考不了进士,他们一家人也别想挂一门三进士的称号了,因为苏洵认真读书的时候是二十七岁,读了二十年,考中时都已经四十八了……

用三字经的话就是: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

朱允炆只是简单的希望这些人,学习下未来的大才子,江南第一军师徐渭,人家考了几次一看考不中,咱不考了,换个行业,给人当师爷去……

这不一样发光发热,名震天下吗?

干嘛都非要一把胡子了,孙子都要跑路了,还要接着考?这也就是赵大户有点钱,如果都像海瑞家那样,估计考中了连一顿饭也请不起,别说唱戏了。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士人的地位高,而在于其他身份的人地位太低。

7017k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