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东征

第259章 东征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

夏四月。

汉天子刘禅在长安祭天、地、宗庙,举行誓师大会,命三军齐出,攻取曹魏。

诏赐汉丞相诸葛亮金车玄牡、宫矢、金斧钺、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三百虎贲,命其使持节,总督各路兵马。

大军共分四路。

北路由司隶校尉卫将军赵云统领,部将张嶷,王平,马谡,周默,孟获,朗路,总共三万人马,出潼关。

中路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部将姜维,高翔,廖化,陈式,王双,邓芝等,共大军六万,出武关。

南路由益州刺史左将军吴懿统领,部将吴班,孟达,申仪等,总共两万人马,沿汉水出上庸。

另有一路兵马由永安都督李严统领,部将陈到等,总共一万五千余人,自永安待命。

总共不到十三万人马,号称二十五万,四路齐出,直取魏国重镇南阳。

西北局面不稳,仍需重臣镇守,故命前将军魏延留镇凉州,不参与此次东征。同样,南中地区庲降都督李恢,镇南将军傅肜等,也镇守本地,资助粮草物资。

而在汉军出征前一个月,曹魏的北部边境,也已经烽烟四起。

辽东公孙渊自立燕王,联通汉吴,举兵反魏,公孙渊迅速整合了辽东,辽西,乐浪,玄菟四郡,率两万大军屯于卢龙塞和令支县,直逼幽州腹地。

魏主曹叡闻讯,急命护鲜卑校尉牵招,总督幽州各路兵马,前往平叛。曹叡本欲派司马懿率大军前往,但考虑到南方局面此时也非常紧张,所以实在无力抽调。

与此同时,东部鲜卑轲比能、步度根等部攻入北部幽州,西部鲜卑拓跋力微等部攻入并州,魏主曹叡闻讯,命护匈奴中郎将田豫,督并州及南匈奴各部兵马,出兵征讨之。

而南边的长江一线,虽然还没有开战,但火药味已经十分的浓厚了。

吴王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屯兵濡须口,对合肥虎视眈眈。魏大司马,扬州都督曹休不敢怠慢,在濡须水巢湖一线严加布防。

而东吴荆州牧陆逊则在南郡厉兵秣马,对外宣扬,不日即将再次率八万大军北上襄阳,邀司马懿会猎于汉水江心。

面对陆逊的狂言,司马懿却只派护军戴陵率少量兵马南下,同时命江夏文聘部协防,以帮助襄阳本地驻军抵御吴军的进攻。

自己则率大军安坐宛城,岿然不动。

在这个烽烟四起,山雨欲来的危急时刻,司马懿准确地判断出,最大的威胁不在南边,而在西边。

襄樊二城互为犄角,隔江而望,自成体系。前番司马懿亲自坐镇襄阳防守东吴之时,已经充分了解了当地的地理地势。

再结合过去几十年在这里发生的数次战争,司马懿认为,只要守城的不是蔡瑁之流,想攻下这里,谈何容易?

而西边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诸葛亮背靠关中、汉中沃土,坐拥雄关险塞,居高临下,顺水顺风,如同当年秦兵出关东下,其势不可挡也。

而南阳郡是天下人口第一大郡,也是魏国主要的屯田基地之一,不容有失。

于是,司马懿早在一年前,就在丹水,南乡,武当等地,花大力气修筑工事,城防,布下铁桶一般的防御,防止汉军可能的进攻。

“父亲,情况不妙啊。”司马师冲进司马懿中军大帐,焦急地道。

“给我站好了!”司马懿目光冷冷地盯着儿子,“天塌下来,有我顶着。慌慌张张,毫无城府,如何能做大事?”

司马师乖乖站好,喘匀了气,这才惊魂不定地道:“父亲,诸葛亮出兵了。据前哨探子的消息,其大军不下五万人,如今已经过了商县,不日就将出军武关,进入我国境内。另有一路偏军,从汉水上游而来,消息还不甚明朗,但我猜测多半是孟达等人的部队。”

司马懿冷笑一声道:“果然不出我的预料。”

“父亲可有何御敌之策吗?”

司马懿指着面前的军事舆图道:“诸葛亮素性谨慎,只要我在南乡驻大军防守,他必不敢轻举妄动。我军当趁其不备,先集中优势兵力,铲除上庸一路的敌人,免去后顾之忧。”

“只要能拿下一场胜利,这场战争就赢了一半。陆逊与诸葛亮表面是盟友,实则貌合神离,一旦听说诸葛亮吃了败仗,陆逊这么聪明的人,又怎么会尽全力攻打襄阳呢?”

“父亲说的没错。”司马师笑道,“只是,我总是在担心,北边会不会发生什么状况?听说赵子龙也已经有所行动了。”

北边,指的就是潼关一线。

司马懿道:“放心吧,北边不会有碍的。诸葛亮此番进攻的目标,只可能是荆襄南阳。”

“父亲为何这么肯定?”

“一者,诸葛亮北线进攻,若不取洛阳,光取弘农河东二地,没有战略意义,二郡人口不多,资源不丰富,又地势开阔,不易防守,一旦战争结束,还是要退回去的。”

“二者,洛阳守备森严,又有函谷关为屏障,除非我魏国已经内部四分五裂,否则想要攻入函谷关,谈何容易?诸葛亮又不是傻瓜,不可能冒这样的险。”

“三者,荆襄南阳之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光是南阳一郡,都能抵得上西蜀一半的人口了,这对诸葛亮的诱惑太大了。倘若诸葛亮还懂得一些战略,就一定会与陆逊合作,采取南北包夹的战术,妄图一战吞并我四郡之地。”

“四者,诸葛亮的嫡系人马,如杨仪,蒋琬,马谡,向朗等人,大都是荆州人士,他们思念故土久矣。取南阳荆襄,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他们的斗志。”

“所以,北路的攻势,只是个幌子。以老将赵云为诱饵,不过是为了吸引朝廷的注意力,牵制曹真张合部,使其不能南下支援我军罢了。”

司马师道:“好啊,父亲的分析,有理有据,真是令儿子茅塞顿开。可既然北部无忧,父亲何不上书于陛下,让陛下出面,将张儁乂将军调来南边,支援我们?”

“愚蠢。”司马懿怒道,“战争,不单单是战争,而是政治的延续。张合是曹子丹部将,我若调用张合,曹子丹会如何看我?”

“更何况。”司马懿阴森森地发出一声冷笑,“一战而击退诸葛亮和陆逊联军,这么大的功劳,凭什么与他人共享?”

司马师恍然大悟,拱手道:“父亲英明,儿受教了。”

于是,司马懿当机立断,派徐邈、邓艾等将领屯兵三万于南乡县,不求主动出击,只要能阻挡诸葛亮主力的脚步,便是完成了任务。

而司马懿自己则亲率大军,以夏侯霸为先锋,沿武当山北麓西进,直取汉军南路兵马。

却说诸葛亮率大军出了武关,一路南下,很快便占领了丹水县城,以此为据点,继续南下,便是南乡郡治所南乡县。

却说当年诸葛亮躬耕南阳,距离此地也不算很远,曾经同孟公威,石广元等好友来此地游山玩水。

记忆之中,这南乡县本来不过是其貌不扬的一座小县城,而如今远远望去,却是城墙高耸,甲士林立,烽火连绵,鹿角遍地,又南靠大山,北依丹水作为屏障,实在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

诸葛亮一眼便知,司马懿一定亲自探查过这里的地理条件,所以没少在这里花功夫。

于是,诸葛亮命令全军,暂时停止了进攻,在丹水县扎下大营,一面放出哨探打探消息,一面召集众将商议用兵之法。

姜维主动请缨出战道:“丞相,如今我军最大的优势,不是人数,不是劲弩,而是火药。任他南乡县城再坚固,只需我亲率帐下三百炸药兵背着‘震天响’出战,炸毁城墙,丞相率大军跟进掩杀,大局可定矣。”

诸葛亮却道:“你看这南乡县的地势,想要攻城,就要先渡水,而根据周思潜的研究,这火药最怕浸水。一旦浸水,火药失效,城炸不破就算了,反而让将士们白白送命。况且,我军携带的炸药数量有限,不到最适合的时候,不可轻易使用。”

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姜维也只好作罢。

而就在诸葛亮大军在南乡受阻之时,司马懿军的先锋将军夏侯霸,已经逆汉水而西进,在武当县与吴懿军迎面遇上。

按照诸葛亮的命令,吴懿军当与诸葛亮军彼此协同,同进同退。诸葛亮在南乡受阻时,已经传信给吴懿,命其在武当县驻扎,不可轻动。

然而,作为首次率领单独一方面军作战的吴懿来说,他更信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

此番出战,吴懿早就开始盘算着自己的前途了。

此时此刻,国中各高级将领,车骑将军周默已经贬黜,卫将军赵子龙已经垂垂老矣,听说已经病重,而前将军魏延则被丞相打发到了西北吹风吃土。

再往下排,就属他这个左将军益州刺史大了,而与他级别相当的将军还有两个,一个高翔,一个刘琰。高翔为人低调,只听从诸葛亮调遣,从不与人争名夺利,刘琰更是只有虚名,不足挂齿。

倘若让他在此战中立下功劳,再积累一些功勋,等赵子龙身故之后,他便是当之无愧的朝中武将第一人,权势仅次于丞相诸葛亮了。

“子度,你可探查清楚了,来的这支魏军只有不到一万人吗?”吴懿问道。

孟达回复道:“没错,吴将军,这支魏军只有不到一万人,其主将名叫夏侯霸,是夏侯渊之子,年纪不过二十多岁。”

吴懿不屑地道:“黄口小儿,倒是胆大。见我大军压境,他不乖乖龟缩在城中等着挨打,竟敢反客为主,来进攻于我?”

吴班道:“兄长,昔日有黄汉升阵斩夏侯渊,今日我吴氏兄弟再杀了他儿子,送他们父子去阴间团聚,也算是做了一场好事。”

“如今夏侯霸刚到,我军当以逸待劳,杀他个措手不及。”说完,吴懿哈哈大笑,言语中尽是轻蔑。

当日,吴懿便点起兵马,亲率三千主力骑兵为先锋,出城直取夏侯霸。又命弟弟吴班率五千步兵,紧随其后出城。孟达申仪则留守城中。

吴懿好歹也是蜀中极有能力的一员大将,打仗的本事还是不错的,否则刘备当年也不会娶其妹招揽于他。

夏侯霸虽然有所准备,但显然并不是吴懿的对手,双方甫一交手,吴懿的骑兵便冲得夏侯霸军阵大乱,不得不仓皇后退。

见到夏侯霸想要退军逃跑,吴懿只看到到手的肥鸭子想要飞走,急忙大喊一声:“追!活捉夏侯霸!”带领全军紧追不舍。

夏侯霸军看似慌乱之下退军,却颇有整军的才能,退军的时候竟能井然有序,其殿后的部队也是非常精锐,战斗力极强,导致吴懿多次冲击,却是收效甚微,没讨到太大的便宜。

天色渐至傍晚,吴懿看了看太阳即将落山,知道再追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又恐深入敌人腹地,遭遇埋伏,只好遗憾地命令全军鸣金收兵,返回武当。

大军经过这一场追击,已经非常疲惫,走到半路,后军的哨探突然拍马来报,说背后传来消息,夏侯霸折而复返,正在全力追赶我军。

吴懿身躯一震,大叫道:“不好,中计了!当心有埋伏。”

话音未落,南边的山上忽然喊声雷动,火箭密密麻麻,倾泻而下,不少将士都中箭倒下,或者被火烧伤,在地上打滚。

紧接着,魏军如同潮水一般,从山上奔涌而下。

吴懿不愧为蜀中名将,还算沉着冷静,即命一支部队留下殿后,其他军队则不管追兵,全速前进,朝着武当城方向赶去。只要能进了城,一切都好说。

大军好不容易走到武当城下,却见城头偃旗息鼓,城门紧闭。

吴懿焦急地大喊:“孟子度何在,快开城门!!”

城头之上,突然出现一个年轻的儒生,哈哈大笑,对吴懿道:“吴将军,孟达申仪早已经弃城逃跑,恐怕没办法来给你开门了。”

“小子,伱是何人?!”

“晚辈司马师,在此恭候将军多时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