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内政部

崔呈秀退出殿的那一刻,心里暗松口气,后背冷飕飕的,和天子奏对,叫他心里紧张极了。

生怕那句话没说对,触怒天威。

现在的他,一点退路都没了,除了依附皇权,依靠天子信赖,否则想在朝站稳脚跟,那绝对是痴心妄想。

想起天子借他之手,不,用廉政院弹劾一批朝臣,顺势将其罢免,夺功名,崔呈秀就知天子城府极深。

整顿吏治,是以后廉政院必走的路线。

崔呈秀心里揣摩着圣意,转身的那一刹,看见恭候的骆思恭,那身飞鱼服,叫其眉头微蹙起来。

崔呈秀和骆思恭四目相对,二人都顿了一下,不过却没多说其他。

“骆指挥使,皇爷召见。”

此时,从殿内走出的王承恩,面色平静道。

“喏!”

骆思恭忙冲殿门方向作揖道。

崔呈秀向前走着,下意识侧首望去,看着骆思恭的背影,眉头紧皱起来,此时骆思恭进宫觐见,是为何事?

“说吧,进宫见朕,所为何事?”

朱由校倚靠在龙椅上,轻揉发胀的太阳穴,对骆思恭说道。

为处置朝堂之风,朱由校可谓费尽心思,别看惠世扬这批大臣,都被逮捕进诏狱,可善后事还没解决完。

空缺下来的官职。

朝野所生的舆情。

这不管是哪件事情,都不是小事情。

管杀不管埋,这不是朱由校的风格。

这次受牵连的派系众多,朱由校以此彰显皇权威仪,那肯定不会这般轻拿轻放。

叫朝中的文官群体,知晓事态的严重性,以后别那般放肆,才是朱由校的目的所在。

党争,能掌控在君王手里,那不会对社稷造成较大危害。

可要是失控的话,那形成的危害就大了。

朱由校不是没想过压制党争,但这根本就不现实,毕竟升到朝堂为官,那心思和环境的交织下,在所难免的就会结党营私。

党争,是除不尽的。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臣于今日,收到一份卫辉府境内,随理藩院宗军,赶赴河南境的锦衣卫密报。”骆思恭手捧密报,恭敬道。

“呈上来吧。”

朱由校皱眉说道。

河南境,理藩院宗军,锦衣卫密报,这几个关键字,叫朱由校心里清楚。

此乃张维贤先前奉旨,召河南境诸藩子嗣,进京入宗学,顺带盘剥那批宗藩,并警告宗藩在地方有所忌惮。

说起大明宗藩之中,在地方兼并土地最严重,一个属河南境,一个属湖广境,这两处地方的就藩宗藩分支最多。

除了福王朱常洵一脉,因红丸案一事,被朱由校下旨殉葬,其母郑贵妃,也因为此事绝食自尽。

对于此事,朱由校觉得自己没做错,处于当时的局势下,若不这般做的话,那绝对后患无穷。

既是对手,那铲除后患是必然。

再说河南境诸藩,唐藩、周藩、崇藩、潞藩……

这般多的宗藩分支,就藩在河南境内,那不少的良田,都被他们累世兼并,这造成极为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湖广境的诸藩,襄藩、楚藩、吉藩、荣藩、桂藩、惠藩……

可以说大明的宗藩啊,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这周藩竟敢这般!”

看着锦衣卫所呈密报,朱由校了解到开封府实况,眸中掠过一道寒芒,“就为保住自己名下田产,就敢做这等事情。

这开封府知府,是干什么吃的!

可恶。

为了一家之私利,竟枉顾两岸百姓生死。”

“陛下,此事疑点颇多,且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就是周王亲自下令。”骆思恭拱手作揖道:“臣觉得此事不小,所以就及时呈递到御前,毕竟牵扯到宗藩,还有地方官员。”

“周王府下的管家,岂会有这等胆子,私自做这等事情。”

朱由校神情冷然道:“若是没有周藩的明确授意,岂会有此等事情,朕早晚要收拾了他们!”

开封府水患的真相,清楚了。

这件事情,跟就藩开封的周王,开封府知府不作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较于这些龌龊事,朱由校心里愤怒之余,所忧的依旧是灾情。

从天启元年开始,大明境内将交替爆发灾情,一次,两次,他还能从容应对,但次数多了,就现有大明官员队伍的德性,他朱由校真不放心。

“王承恩,召内阁诸臣觐见,即刻!”

朱由校合上密报,看向王承恩喝道。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应对灾情这件事情,必须主动去做,不能被动承受,否则就大明的这点家底,根本就经不起折腾。

朱由校思前想后,依着现有的权力构架,无法确保此事能及时有效的办好,那就再设新的衙署吧。

“此事朕知晓了,你先退下吧。”

“臣告退。”

骆思恭拱手应道。

天子的怒意,骆思恭是能感受到的,不过涉及宗藩和地方,并非他所能过多插手的。

退出殿内的那一刻,骆思恭心里难免揣摩起来,天子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经历这般多事情,使得骆思恭明白一点,想得天子倚重,就必须做出正确的抉择。

否则不是什么时候,就会被天子所厌恶。

骆家,在当前这复杂的朝局,早就没了退路可言。

而在骆思恭思索这些时,紫禁城却变得不平静起来,尤其是王承恩赶到内阁后,以方从哲为首的内阁大臣,知晓天子召见的旨意后,一个个聚在一起,便朝乾清宫这边赶去。

没了原有轨迹上,所经历的种种被动后,彼时的天启朝,所生出的诸多风波,无不是在增强皇权威仪。

尤其是此次连罢九十一官,无不叫朝中诸派首脑,清楚的知晓天子威仪。

“臣等拜见陛下。”

在乾清宫静候多时的朱由校,看着气喘的内阁诸臣,神情淡漠。

“朕此次召见诸卿,就讲明一件事情。”

朱由校沉吟片刻,冷峻的目光,看向方从哲他们,“鉴于大明境内,多年承受灾情的威胁,为在朝能及时处置。

朕决意在朝特设内政部,专司赈灾处突事,日后凡大明治下,各地呈报进京的涉及灾情的奏疏,归属内政部所辖。

若是需要朝廷进行赈灾,那户部等有司衙署,需根据内政部所拟赈灾方针,进行相应的粮饷调拨。

考虑到国库的实情,日后若需朝廷出面赈灾,国库拨六,内帑补四,这件事情内阁拟一份上谕,明发到朝中有司。

对了,内政部尚书一职,由内阁大学士孙承宗兼领。”

“!!!”

气还没喘匀的方从哲、叶向高他们,骤然听闻天子所讲,无不是脸色微变,又来,这又特设一个内政部?!

“这件事情就这般定了。”

朱由校态度坚决道:“赈灾处突事,乃关乎国运的大事,朕不希望这件事情,有任何的异议。

谁要是反对,那就去黄河治河巡抚衙门,跟着左光斗一起赈灾。

看看河南境内的河政,被先前那帮贪官污吏,给破坏成什么样子了,要是没有他们的话,那何至于会这般。”

内政部的设立,是朱由校临时决定的,除了赈灾处突事,以后还会被赋予相应职权。

最为重要的一点,有了这个内政部,朱由校就能以此为名义,将赈灾这件事情,从地方上彻底剥离走,并构建起一整套完备的赈灾体系。

那么朱由校就能通过赈灾,来安插培养起来的吏员,叫他们通过另一条路,步入到大明官场中,以此增强帝党底蕴。

科举,终究是遴选一批习八股的精英,至于这批精英之中,究竟有多少是实干兴邦的,那就无从考究了。

大明遴选官员的体制,朱由校终究是要彻改的!

大明要拨乱反正的领域太多,纵使是朱由校,也必须走一步,看一步,并在心里构想好后续谋改。

大明风平浪静的背后,实则却是暗潮汹涌,稍稍做的出格一些,就会闹腾出更糟心的事情。

累世积攒的矛盾和隐患,到了临界点,总是会爆发出来的,这就是传承两百余载,所带来的最大弊政。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