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学院派(1)

阳光明媚的清晨,带着几分寒意,秋九月的尾巴悄然而逝,十月下的京城,依旧热闹非凡,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朱由校一身青衫儒袍,腰间佩戴暖玉,手持一把象牙扇,走在这明时坊的坊道上,眼前热闹的场景,让朱由校脸上露出笑意。

大明读书人嘛,要的就是这调调。

魏忠贤、王承恩、刘文炳、陈光裕这些人,提心吊胆的紧随在天子身边,以隔开拥挤的人群。

那警惕的眼神,不时就会飘向某一处。

在这热闹的人流之中,以朱由校为核心,分散跟随着百余众便衣御前亲卫,以确保天子的安危。

“这天儿是渐渐冷了。”

朱由校边走边说道:“现在各地的皇店,开始预售煤炉了吗?尤其是辽东那边,杨朝武他们开过去没?”

“回皇…少爷的话,老奴听说北直隶各地皇店,都开始预售煤炉了。”

魏忠贤神情有些不自然,微微欠身道:“至于辽东那边,听说皇店开的还不少,甚至锦州、广宁、海州、辽阳、沈阳等地,都筹建起工坊了……”

朱由校脸上露出笑意,杨朝武他们所领皇店差事,发展势头确实强劲,对调整区域内物价,起到了不错的助力。

看来所定的培养机制,算是良性运转起来了。

处在小冰河时期下,大明北方每每冬季临来之际,气候就开始变得冷起来。

一个粮食需求。

一个取暖需求。

都是朱由校必须关注的。

或许涉及政务、军队等领域的改革,需要较长的周期,去逐步的向前推动。

但牵扯到民生的问题,朱由校却要尽快向前推。

大明北方的冬天,不像后世那般有集体供暖,家境富裕的人家还好说,怎样舒服怎样来,反正有银子,不怕。

但家境不富裕的百姓,那都是靠身体去抗冻,可往往是抗着、抗着,就有人在睡梦中冻死了。

似这种情况必须有效避免。

“等回去以后,叫杨朝武他们来见本少爷。”朱由校想了想,伸手对魏忠贤说道:“有些事情要明确一下。”

“喏!”

魏忠贤忙欠身应道。

对天子突然心血来潮,要离宫微服私访,魏忠贤、王承恩、刘文炳他们的心里,是一百个不理解。

这好端端的,怎想起微服私访了。

倘若在此期间,敢出现任何差池,那他们脑袋不保。

紫禁城就像一座高高的围城,隔绝了宫内外的联系,也将朱由校圈禁在宫墙内,对他而言这并非什么好事。

像他所谋划的诸多部署,是否能看到相应的成效,并非是通过一封封所呈奏疏,透过那冰冷冷的文字,就能瞧出来的。

想要多了解民间的改变,还是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

现在内廷有司和京卫都督府,全是朱由校擢升的心腹,涉及宫中的任何事宜,对宫外来讲都是秘闻。

想打探,也不可能了解到。

时不时来一场微服私访,也不会出现任何纰漏和隐患。

“这内城各坊的环境,比先前要干净很多啊。”

朝大明税政学院而去时,朱由校明显觉察到明时坊的环境,比先前要好很多,笑着对刘文炳说道:“老刘,听说外城各坊那边要好更多,是真的吗?”

“是,是。”

刘文炳心里一紧,有些紧张的说道:“这都是规划直隶厅所为,据说外城各坊治下,还增设一批巡检司。

和先前的环境相比,那简直是天和地的差别。

先前还时常听说外城各坊那边,有不少的行盗之事,这五城兵马司的人,怎样缉捕都抓不尽。

可那些巡检司设立后,行盗之事就少了。

外城治安跟着好很多。

就是听说朝中的一些官老爷们,对陈府尹僭越大明法纪,私设巡检司一事,常有批驳之声。”

“能为百姓谋福祉的青天老爷,还是少啊。”

朱由校双眼微眯道:“不看那些好处,反盯着一点不放,这就是咱大明官老爷们,一个通病啊。”

上疏弹劾陈奇瑜的有司大臣,很多。

然朱由校对这些奏疏,向来都是置之不理,全都叫司礼监留中不发了。

陈奇瑜在顺天府衙所做之事,皆是朱由校授意所为,很多部署和谋划,更是在探索新的模式。

别的不说,仅仅规划直隶厅所辖的吏员群体,其中能磨砺出来的,以后必然会得到朱由校的重用。

民政、基建、河政、造船、冶炼等诸多领域,大明急缺这些方面的骨干人才。

以后朱由校所谋定的新政,彻底向天下摊牌后,那才是大明迎来建设热潮的时候。

官办经济要发展。

民间经济要鼓励。

大明若想拨乱反正,若想中兴崛起,若想对外扩张,那中枢朝廷、各级官府就必须要牢掌命脉,引导着民间各个群体,朝各个领域发展才行。

但这些都是需要大批人才支撑的。

身处在大航海时代下,仅靠朝廷出钱出力,就想迈出去步子,那是不能长久的,必须要形成框架,形成产业,很多的产业,通过直观的利益,去驱动大明上下不断向外发展。

倘若这条路能一直走下去,朱由校甚至都能看到,属于大明的工业革命,当然这需要二十年,三十年的发展和沉淀。

没有任何事情,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向前迈进。

“少爷,税政学院到了。”王承恩微微低首道:“不过学院那边,所聚的读书人,很多。”

被王承恩这般一提醒,朱由校抬头看去,就见到大明税政学院正门,聚集着众多的人群。

大明税政学院所在,是在原盔甲厂的基础上改建的。

随着西山那边的建设不断推进,不止是火药、火器这些工坊,被朱由校给迁移到西山去了,就连盔甲厂、王恭厂等所辖冷兵器锻造工坊,也都陆续迁移到西山去了。

京城治下的用地本就紧张,像牵扯到军工的产业,想形成规模化批量生产,必然会占据大量土地,既然是这样,那不如都集中在西山去,这般也不用占京城的地了,军工产业也能发展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