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京城维新(1)

大明京城,作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可谓是大明的核心腹地,这里聚集着众多的群体。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

生活在此方天地下,就必会被五斗米所折腰,什么风气,什么理想,什么抱负,都要以填饱肚子为前提。

倘若连饭都吃不上,谈这些虚的,那都是不切实际的。

外城,崇北坊。

“陛下先前所言,大明从不缺人才,缺的只是正确的引导,不受不正之风影响,坚定务实的理念,就一定能办成大事。”

陈奇瑜一身儒袍,走在这热闹的街道上,神情感慨道:“每每想起这些话,下官心里就甚是感慨。

能说好一件事情,远没有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事情,要来的实际。

通过京城的规划和改建,期间所发生的种种,下官才算真正明白,陛下所说的这些话,究竟是何意。

孙阁老,下官时常在心里想,朝中的衮衮诸公,争这个,争那个,究竟是为了什么?

难道仅靠一个‘争’,就能让大明革除弊政、国库充盈吗?”

“玉铉啊,你所问的这些,本辅无法答疑解惑。”

孙承宗眉头微皱,轻叹一声,“甚至这也是本辅所疑虑的,朝中风气的逆变,在朝形成已久。

真要去溯本求源,本辅亦不知该追溯到什么时期。

既然事情无法寻求真相,那吾辈所能去做的,就是把份内之事做好,这样终究能为大明社稷,做出些改变。”

时下的崇北坊,和往昔的崇北坊相比,或许整体的建筑格局,并没有太大改变。

然街道变得整洁了,进出城拥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内河开始变得清澈起来。

以往在固有的印象里,这外城各坊的秩序、环境很乱很差,尤其是崇北坊这边,更是典型。

但随着顺天府衙,增设规划直隶厅,拟定一系列整治措施,外城各坊的整体情况,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玉铉,真没想到在这般短的时日内,这外城各坊所设的巡检司,就能起到这般大的作用。”

孙承宗面露笑意,看向陈奇瑜说道:“这一路走下来,仅仅崇北坊的改变,就和先前所想完全不同。

陛下此前所言不错,治理京城的内外坊,就不能粗管粗抓,尤其是在最基层,仅靠所谓坊正去管,那怎可能管的过来啊。”

“的确是这种情况。”

陈奇瑜点头说道:“当前外城各坊所设巡检司,隶属规划直隶厅,从职权上来讲,只能算是杂泛差役。

但是从所取成效来看,以后定为顺天府衙所辖分属,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下沉式的治理,远比京县的治理要好。

陛下先前就曾提及过,顺天府衙所辖宛平和大兴两个京县,会等外城各坊改建竣工,就顺势裁撤掉,并明确京城划区管辖。”

“这件事情本辅也知晓一二。”

孙承宗神情唏嘘道:“当初知晓此事时,说实话,本辅心里是不解的,是担忧的,毕竟裁撤京县,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实际却牵连很多。

不说别的。

仅仅宛平和大兴两个京县,所分管的区域和治下户籍,倘若处置不当的话,都会给京城带来风波。

然在见到外城各坊巡检司,所肩负的职责差事后,本辅却不这般想了,或许这便是陛下所谈到的精细化治理。”

京城这个地界,人口超百万众,是大明境内的第一大城,每天流通的人口,都是极为可观的规模。

可是对于京城的日常管理,在朱由校的眼里看来,是那般粗管粗发,特别是职权分散重叠很严重。

顺天府衙、宛平县、大兴县、五城兵马司……

似乎哪个衙署之中,都有相应的治理职权,尽管每个衙署都分的很细,然这也给各个衙署,相互推诿提供便利。

这不出现问题还好,一旦出现紧急事故,所造成的混乱必然严重。

京城的规划和改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然是一个从基层颠覆,重塑,厘清,分权的过程。

“当前崇南坊那边,搬迁和拆除等差事,推进的如何了?”

孙承宗缓步向前走着,看向远处的街道,似站有大批差役,对陈奇瑜说道:“陛下对京城的整体规划和改建,是极为重视的。

尽管这些时日,陛下忙于处理朝政,没有过多询问规划直隶厅的事宜,但叫本辅在内阁分管这一事宜,就能看出陛下的重视。”

“推进的比较顺利。”

陈奇瑜出言答道:“随着三大营在城驻地的逐步迁移,规划直隶厅这边,忙着各处地块的丈量。

涉及到崇南坊百姓的迁移,还在逐步推进中。

好在皇店这边,尊奉陛下旨意,抽调钱财和人手,筹建起十几家建筑商行,着手参与崇南坊改建事宜。

崇南坊这边的青壮,多数被招募进这些建筑商行中,这无疑是减轻了规划直隶厅所面对的压力。”

“规划、审批、竞标、营建、审查……”

孙承宗停下脚步,轻叹一声,“对京城的规划和改建,陛下提供一种全新方式,这无疑是在摒弃徭役制度。

对于我们来说,这无疑摸着石头过河。

像这些新设的建筑商行,通过竞标购买所划地块,严格按照规划直隶厅,所规划建筑图样营建,等到全面竣工以后,经规划直隶厅所辖衙署,进行相应审查。

至于部分竞标承建的建筑,房产就归属他们所有。

以后要对外进行售卖,需到顺天府衙所设衙署,进行登记和确权。

这哪里是单纯的规划和改建京城,这分明就是厘清职权、培养产业、发展商业,等这些事情做出后,想必朝堂又会掀起风波。”

想在大明实现拨乱反正,就要打破层层旧枷锁,引进新理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改变,来不断推动大明的变革。

仅仅是规划和改建京城,朱由校就有诸多谋划要落实,他要增强大明城市治理发展,所欠缺的那些短板。

通过孙承宗、陈奇瑜这些大明栋梁,替大明在城市治理发展,先行探索出一条新路,并逐步推广开来。

没有相对成熟的治理发展体系和观念,就想逐步去改变大明,那无疑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会轰然倒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