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那批借条,随着明军的不断胜利,随着大明的兴复已成定局,或者说是皇帝已经坐稳了龙椅,收藏价值再一次飞涨。
假设黄立失败了,明军或是被消灭,或是困于一隅之地。那将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借条将变成烫手的山芋,早被人烧毁,以免招灾惹祸了。
其实,借条发出去,有很多胆小的人已经这么做了,这使得借条的数量本就不足。
大额的要兑换,面值要超过收藏价值;数额较小的,很多人就视为传家宝。
黄立对此倒是无所谓,如果他的字迹能卖钱,也确实能卖钱,但群臣肯定会拼命谏阻。
财政是紧张些,但他是一国之君啊,还不至于去卖字。那丢的可是朝廷的脸,大明的面子。
小柳对于借条的价值飞涨只是一笑而过,说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要说是定王殿下的印章,那以后确实是看不到了。”
盈儿也是随意聊着天,又说到了皇帝的子嗣,谈到了织造作坊做的一些男孩女孩的皇家服饰。
“皇子公主还是小婴儿,自然是见不着的。”小柳有些遗憾地说道:“不过,皇妃都很美,小公主肯定也很漂亮。”
说完,小柳又强调了一遍,“两位小公主肯定都漂亮可爱。”tefu.org 柠檬小说网
是的,德妃云舒又生下了一位小公主。李云容或许是真喜欢女孩儿,或许是暂时没有了压力,对两位小公主稀罕得不行。
黄立对两个贴心小棉袄也宠溺非常,这让语茉和云舒非常欣慰,减少了未生皇子的失落。
小柳是织造作坊入宫的主要人选,但在宫内呆的时间也不长,算不上亲近宫人,自然也没看到过皇子公主。
“虽然还没看到小公主,可柳姐是见过万岁的,可让人羡慕啦!”盈儿说得诚恳,也是情理之中。
平常百姓若是见过皇帝,不说祖坟冒青烟,也足以成为一辈子向人炫耀的资本。
小柳抿嘴微笑,心中也颇为骄傲,故作矜持地说道:“万岁和蔼可亲,还没一些官员架子大呢!”
说到这里,小柳突然想起皇帝早晚要迁都的事情,心情突然有些郁闷。
说起来,她能在织造工坊成为管事儿,并且大家都尊重,还是借了皇家的势。
不仅是和皇帝有过见面,还说过话。她与贵妃的关系更亲近,时常入宫汇报情况。
“不知道迁都之后,在织造作坊里,还能不能过得顺心惬意。”小柳心里有点没底,情绪突然有点低落。
眼瞅着已经到了步行街,街道两旁是简易的摊床,街道中行人来往,叫卖声充斥于耳,食物的香气弥漫,令人垂涎。
“或许,进宫里做个女官也很好。”小柳突然生出了这个念头。
既然是雇佣制,不过是几年的合同。出来后也是有品级的小吏,会得到相应的安置。
这可比直接去考试,还要经过实习期,再一步一步熬资历强多了。
况且,在宫里都是妇女,也不象在官府任职,男同事居多,象她这样出身的,怕是会遭到歧视。
“或许去慈幼院当老师,也是个很好的工作。”小柳的思路敞开,觉得阳光也明亮了起来。
人力的缺乏,主要是识文断字的人才,随着皇权下乡,还有很大缺口。普及教育的不断推进,女老师也成为相当好的职业。
海贸的兴盛,使得丝绸棉布销售节节攀升,也极大地促进了妇女的就业。
男耕女织是传统,即便不去作坊打工,买纺织机械在家中劳作,也是大多数妇女愿意从事的。
为了促进妇女就业,师范学校和卫生学校也应运而生。相对于男人,这两种职业对妇女更加友好。
尽管小柳会因为出身,以及身为女吏,而面临婚姻上的困难。但她并不在乎,说实话,她对大多数男人的印象都是不好的。
步行街热闹非凡,南京是最早开设的,晚上还有夜市,很多城市也都开始效仿。
对于小买卖从业者来说,低廉的租金最有吸引力。摊位虽简陋,可也省了固定商铺的很多费用。
官府还贴心地给搭了架子,苫上凉棚,能够遮风挡雨。
南京城外还有类似的农贸市场,一些自产自销的农民有官府发的证件,连税都不收,极受百姓的欢迎。
光复时间还不到两年,南方的变化却是显而易见的。
各种政策措施,有的立竿见影,有的还要时间来观察,有的则在试行中便被废止。
而受到百姓欢迎的惠民政策,则逐渐成为治理模式,固定并推广。
有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是南方百姓受益,北方光复区的恢复重建速度,也将大大加快。
省却了摸索再调整的过程,派往北方的官吏,只要把已经证明的好政策措施落实下去就行。
小柳和盈儿在步行街随便逛着,买着零食,与小贩讨价还价,自是乐在其中。不说买到什么,就是喜欢这种消遣的方式。
突然,小柳好象看到了熟悉的背影,不禁停下脚步,细细地打量。
“竟然,竟然是万岁。”小柳轻轻捂住了嘴巴,“还有贤妃,和她的妹妹。”
几个壮实的身影挡住了她的视线,让她立刻明白这是宫中侍卫,马上识趣地收拾起惊讶神情,微垂下头。
应盈带着帷帽,跟在黄立身旁,低声下气地陪着皇帝说着话。
应薇儿却是欢快,手里拿着零食,边吃边逛,不管是卖啥的,都要凑上去看看。
“这是宣德炉?”黄立停下脚步,看着摊上的小铜炉,随口问道。
摊主倒也是个有眼色的,能看出这位留着胡子的客人非富即贵,若即若离的几个壮实汉子,更充满了压迫感。
“不瞒客官,这虽然也叫宣德炉,但却是天启年间施家仿造,又称为北铸。”摊主赶忙恭谨地做了介绍。
天启年间哪,离现在倒是不算太遥远,可要到了后世,照样老值钱了。
黄立笑了笑,说道:“你倒是实诚。”
说着,他伸手拿起一件他叫不出名字的女性头饰,看材质也不珍贵,只是样式精巧,惹人喜欢。
“这个好看。”应盈微笑着说道:“还有那几样头面,应该是一套,都做得精巧。”
黄立点了点头,对摊主说道:“这一套我买了,说个价吧!”
摊主赶忙把这几样发饰装进盒子,笑着说了价钱。
黄立也没还价,付了钱,取了盒子离开。
既然样式精巧漂亮,就拿出金银宝石,让匠人照样打造,一个妃子一套。
要说内帑,黄立还真是攒了不少。主要靠的是玻璃镜子,以及皇家织造作坊的丝绸布匹。
等到财政缓解,朝廷还要给黄立补上工资,以及他从内帑中垫付的一些花费。不是所有的,而是本应该从朝廷财政支出的那部分。
送自己的女人礼物,黄立也想着大家都高兴高兴。说起来,虽然当上了皇帝,但规格和豪奢,比其他的皇帝,还是差了很多。
唯一有区别的,恐怕是没有哪个帝王能带着妃子出宫,以普通人的身份,享受这普通的红尘世界吧!
“姐夫,我想尝尝那个。”应薇儿最为雀跃,好象也更喜欢这个民间的称呼。
不等应盈阻止,黄立已经笑着说道:“去吧,多买两份。”
“好嘞!”应薇儿兜里有钱,姐夫给的,随便花,跑跳着奔一个小食摊去了。
黄立转过头,对着贴身侍卫头领笑道:“让大家都放松些,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么严肃戒备,很显眼的。”
侍卫头领苦笑了一声,劝谏的话也咽到了肚里。
“临时作的决定,要说就有人要害朕,绝无这般未卜先知的人。”黄立拉起应盈的手,轻轻拍了拍以示安慰。
应盈心里甜甜的,却也有些无奈,低声道:“白龙鱼服,终是不宜。”
黄立呵呵笑着,拉着爱妃的手,说道:“看看这市井百态,看看百姓的精神头儿,比什么歌功颂德的奏疏都要真实。”
麻木、冷漠,面有菜色,到处污垢,随处可见乞丐……
看到的才是真实。即便黄立只是从老照片中看到明末的状况,也为之感到悲哀,感到触目惊心。
不知道年年有饥荒的糠稀盛世,是怎么有脸提出来,并为此沾沾自喜的。
翻开《清史稿》以及各种地方志,这一时期“人食树皮”“父子相食”之类的记载不绝如缕,人吃人现象并不比历朝历代少。
令人愤怒且不可思议的是,康小三对待地方饥荒的态度。
“不雨,米价腾贵,发仓米平价粜糁子米,小民又拣食小米,且平日不知节省。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可足两食,奈何其不然也?”
原来,闹饥荒是老百姓吃得太多,不知节省。
你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日三餐改成吃一顿饭,岂不是等于粮食翻倍,还怕不够吃?
虽然现在因为战乱导致大明的人口大量减少,人地矛盾还看不出来,但黄立已经做好了几十年后人口大爆炸的准备。
或者说,他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并进行了有力的实践。
“就是要吃饱肚子,这是最基本的条件,才勉强称得上是太平盛世。康小三和弘历真是爷孙,都是厚颜无耻之辈。”
黄立足以欣慰了,什么千古一帝,什么十全老人,狗屁!
带着爱妃和欢快的小姨子,黄立走在帝都的街道上,感受着普通人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感慨。
这是他奋斗出来的结果,尽管开始只想活命。但现在,他君临天下,可以纵情挥洒。
在来来往往的行人中,黄立等人并不显得太过突兀。其实,这也是黄立所希望的。
越来越接近他后世的印象,这让他有熟悉和亲切的感觉。
“这只是开始,刚刚开始。”黄立有信心让大明变得更强大、更美好,让大明子民生活得更安心舒心。
不知道在朕有生之年,是否能做到让大明子民能享受到他们想都不敢想的福利。
完善的社会保障,让他们老而无忧;免费的医疗,让他们不致返贫……
黄立等人慢慢走远,消失在远方。可终是没注意到,一道目光多次投注到他的身影上。
…………
京城。
自从光复之后,死气沉沉的氛围开始逐渐消散。特别是第一批粮食物资从运河运到通州,又转运到京城。
老百姓喝上了热粥,也终于摆脱了死亡的阴影,开始恢复生气。
张煌言等官吏进入京城,马上便投入忙碌的工作,也给京城和周边的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孙老四喝过粥,便出了家门,赶去顺天府衙门。等他赶到时,太阳刚刚升起,可衙门旁边已经聚拢起了大群的人。
“钞票好使,与银子一样能买粮食,还有盐。”一个汉子在和旁边的熟人说着话,孙老四侧着耳朵用心听着。
“谁知道能不能长久,宝钞刚开始也挺值钱。”一个中年人好象见多识广,并不太确定地说道:“要是能换成银子,那才心中踏实。”
有人不乐意了,鄙夷地看着中年人,说道:“能买粮买盐买布,还有什么不踏实的?鞑子明抢,也没见你骂过一句。”
“就是。”有人附和道:“白喝了活命的粥,还敢说三道四,良心让狗吃了。”
中年人脸色涨红,急着辩解道:“我可没说三道四,大明宝钞确实是那样嘛,最后变成了废纸。”
“官府不是说了,纸钞半年后便能如数兑换银子。”有人冷笑道:“这个你怎么不提?”
“我,我真不知道还有这章程。”中年人心虚地解释着,脚步挪步,很快就消失在人群之中。
正在此时,衙门打开了大门,几个官员带着衙役走了出来,摆好了桌子。
人群安静下来,都伸着脖子看,侧着耳朵在听。
布置完毕,一个衙役走上两步,大声说道:“南城北城修盖公厕,需要四百人,管中午饭,给钱百文,能干的来这边。”
人群涌动起来,向着那边的桌子走去。
又有衙役喊起来,“东城挖排水沟,管中午饭,给钱百文……”
听到这话,有很多人向那边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