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黎部族分为五个部从北到南分别是东夷部,九黎部,九幽部,九山部和黑山部,人口在一百万之间,因为在东黎森林里生活所以东黎部族的人个个都有不错的身手可以称得上全民皆兵。十年前东黎部族可以说是最强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在天门关以南地区全都是他们的实际控制区,而且他们还经常越过天门关对华龙王朝做小股的侵袭,华龙王朝对东黎部族屡次用兵皆铩羽而归在兵战不利的情况下只能进行招安。
原本招安工作做的还不错,但是因为当时的丞相之子和东黎部族的族长继承人发生冲突最后没能成功之后便开始了一段不短时间的全面战争,东黎部族的勇士攻破天门关进入华龙王朝直奔吴郡城。那个时候东黎部族可以说是最强悍的时候只可惜他们遇到了名垂千古的大统帅孙子大家,一把火将东黎部族的十万勇士葬身在秀越山上也让东黎部族从全胜时期掉到了地域,后来连年的倭寇侵袭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若非华龙王朝打着以夷制夷的策略暗中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援助东黎部族现在可以正处于灭族的厄境中。
去年我们旋风战队以个人的身份进入东夷部帮助他们驱赶了入侵的倭寇让东黎部族的人不再像从前那样仇视华龙王朝。在共同面对倭寇的入侵这样的情况下东黎部族和华龙王朝之间再次恢复了谈判答应让华龙王朝的军队进入东黎森林,只是以前的阴影依然存在所以东黎部族的人时刻防备着华龙王朝。
根据诸葛瑾的前方战报来看,这次倭寇是大规模入侵,除了日照国的倭寇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海上的海盗,双方人马加起来超过十五万。他们攻击的主要目标是那些大的城镇,到目前为止这些大的城镇还没有一个失守一方面是因为城镇里的东黎人奋起抗击另一方面是因为华龙王朝的援兵在外辅助。不过据诸葛瑾推测如果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出一个月一些积蓄不多的城镇就会因为粮食不够陷入恐慌让那些倭寇有机可趁。
现在虽然说守城还行但是想要打击那些倭寇就难了,一来倭寇在劫掠了大多数的村庄之后有大量的粮草不至于陷入粮荒中,二来倭寇的攻击往往没有一定的明确目标一会打这一会打那让人防不胜防,第三倭寇在东黎森林中凭着自己的人员已经建立了好几个坚固的营地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动不动就往船上跑,有了坚固的后盾他们防御起来就更加容易而且东黎部族的人只对守城有兴趣要他们配合华龙王朝的军队主动出击那是比登天还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倭寇慢慢在东黎森林中扎根下来让华龙王朝非常头疼又无可奈何。
按照华龙王朝的原来打算就是在东黎森林里和倭寇恨恨地干上一架彻底打灭那些侵略者的贪婪,既可以向东黎部族展现军威和实力又能够给这些倭寇当头棒喝以保数年平安。但是就这样打又不能打走又不能走最是让华龙王朝为难,而且据说倭寇经常派出小股部队对华龙王朝的补给线进行骚扰更是让华龙王朝有种老鼠拉龟无从下手的感觉。
现在倭寇的主要兵力在东夷部以南百里的九黎部领地范围之内,在九黎部的领地中有三个城和十一个镇因为这些城镇不是相隔很远又是城镇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那几个城镇。其他的地方也有倭寇窥视不过基本上都是负责监督和实行牵制用的,即使倭寇将大部分的兵力集中在九黎部的领地里但是因为城镇相隔实在太远所以每当倭寇攻击的时候总是能够找到漏洞让东黎部族的人和华龙王朝的兵马疲于奔命。即使这样东黎部族的人和华龙王朝的兵马依然当初放弃那些小村庄实在是一种明智的行为,若是当初不果断放弃那些村庄收缩战线的话现在恐怕更会因为兵力薄弱而屡败屡战。
所以当我们循着去年走过的路来到东夷部的第一个小村庄的时候里面竟然空无一人,所有的房子全部被烧毁一空,可以看看地面和周围又没有任何战事发生过的痕迹。虽然明知道东黎部族现在已经收缩战线大部分的人都去了防御工事比较坚固的城镇里但是看着被烧得黑乎乎的村庄故址我还是有点担心。
在村庄前安营扎寨我们将五百工匠保护在最中间,斥候则是不间断巡逻不给敌人有任何的可趁之机,熟悉这里的沧浪更是被我派去前面打探现在在奇花镇附近的敌人数量以及敌人的实力。将这些事情处理完毕之后我招集了旋风战队的成员以及五个队长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因为如今已经进入战争边缘地带不像先前那样的轻松写意所以接下来的是快速直奔奇花镇还是保存战斗力慢慢朝前进发成了我们必须选择的。本来不管是不管那种选择我们都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在我们的七百五十人的队伍中有五百名是手无寸铁的工匠,一旦遇到战斗我们相当于每个人要保护两个工匠这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有点难度。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我们决定依然保持原有的速度朝奇花镇前进直到沧浪的可靠情报到来为止。决定之后六个带队的队长匆匆离去到他们自己的队伍中安排人手进行夜晚的营地巡逻和防御。
从营帐里走出来,看着各处不停忙着防御工事的玩家我想他们已经嗅到了战争的气息。我们身后的那片被烧毁的村落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标志,这让他们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力。当然这些对于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的人来是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提醒,那些黑乎乎的房子告诉他们战斗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不过我心里依然有些担心,这些没有经过过大型战争的人的心理素质在一开始的时候恐怕很难和久经战场的倭寇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