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李承乾以太子的身份强逼张玄素的时候,张玄素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做皇权的威严。
储君也是君!
当李承乾以太子的身份下达令旨的时候,张玄素也只有遵命一条路可走。
眼见着张玄素沉默了,蒋瓛再度开口:“现在,你来回答,你可曾对太子殿下说过:苟违天道,人神共弃?”
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脸色都顿时为之一变。
之前的那句话就已经足够过分了,而人神共弃更是直接突破了底线!
除非一个人犯下了十恶不赦的大罪,否则怎么有资格配上这句话作为警告呢。
别说李承乾是堂堂帝国太子,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听到自己被人这么骂,只怕也要拔刀相对了。
而另一边,此时的李世民顿时心头一震。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张玄素竟然敢这么跟李承乾说话。
是,他故意派出张玄素、于志宁、孔颖达、魏征等忠直之士作为太子的老师,也确实是有让这些人压制与约束李承乾的考虑。
但是不管是哪个位面的李世民却也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人胆敢对李承乾不敬。
这一刻,李世民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对朝臣是不是太过宽仁了一些,以至于他们竟然敢侮辱自己的儿子。
同时李世民更是明白了张玄素这个人的本质,不就是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刚直不阿,实际上却沽名钓誉,私德有亏的伪君子么。
其实李世民也就是没有看到宋明两朝这些儒家的文人们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之后的那些骚操作。
孔家世修降表,跪迎王师这些肮脏事都被后人给说烂了。
除此之外像什么头太痒,水太凉等主动投靠异族的简直不要太多。
在这些儒家大佬们的衬托之下,就连那些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的臣子都显得格外珍贵,被后世之人大加称赞。
对,说的就是你,史可法!
对于史可法,我们要承认的其实是两点,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
可是除此之外,的整个政治生涯并不值得过分夸张,在他主政期间,其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南明真正的英雄反而大多出自原本想要推翻明朝腐朽统治的农名起义军里,大名鼎鼎的李定国正是此列。
而他也是明清易代之际,崇祯吊死,满清入关以后,唯一一个在正面战场对满清予以了重创的民族英雄!
回过头来,此时在看看张玄素、于志宁等人的操作,是不是就非常的明显了。
这特么不就是明朝那些文官们为了扬名天下,然后故意到皇帝面前骗廷杖这种骚操作么!
说为的廷杖其实是明朝独具特色的一种对大臣的肉体和精神的惩罚,就是宫殿之上公开的用板子打大臣的屁股,轻者重伤,不幸者立毙杖下。
又因为明朝的文人大臣特别重视声名,各个希望流芳百世,因此很多人竟然会去骗廷杖。
骗取廷杖的办法很简单,专门找皇帝的茬就是了。
比如明仁宗朱高炽刚刚以登基,一个叫李时勉的官员就不知根据哪来的小道消息,给朱高炽上了一封奏疏,批评朱高炽三点有违明君之举。
其一,整修宫殿,是穷奢极欲之表现。
其二,更换侍女,是纵欲无度之表现。
其三,几天不上朝,是懒政怠政之表现。
好家伙,这话你也就敢对朱高炽,有种对朱元璋与朱棣说说试试。
对于刚刚登基的皇帝而言,整修一下宫殿,更换一批侍女,新朝新气象嘛,结果都快被骂作桀纣一般的君王了。
最后朱高炽明摆着那时候身体已经快垮了,毕竟他这个倒霉蛋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了嘛。
身体不好自然是需要休息的,结果就因为几天不上朝,然后就被批作懒政怠政!
这特么不是上纲上线么!
更为重要的是这封奏疏可谓直接将朱高炽打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生谨慎小心,仁慈宽厚的朱高炽临老了得了个好色成性、不务正业的名声。
最重要的是,当时还是朱棣的孝期,封建王朝嘛,以忠孝治天下。
本来朱高炽的皇位就不稳,老二朱高煦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可不就让老实人朱高炽气疯了么。
一句话,给朕庭仗。
好家伙,不打还好,打了朱高炽的名声可就彻底玩完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些文臣们更是变本加厉,随便找个理由借口,揪住皇帝的某个错误,就上个奏折骂一顿。
比如在正德年间,骂皇帝更是成了文官的日常工作,没有骂过皇帝,屁股没有挨过板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忠臣孝子。
当时御史言官的口头语基本上就是“大明要完了”。今天不完明天完,这月不完下月完,总之迟早要完。
最狠的就是太皇太后殡天后,一个叫石天柱的官员说,皇上,你奶奶之所以会死,都是你这孙子害得,“陛下不悟,祸延太皇太后”
所以如果翻开明武宗朱厚照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这孩子就特么一个叛逆青年,主打一个特立独行。
换过来到李承乾这里,张玄素、于志宁等人的做法跟明朝的这些文官们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别了。
李建成想要建一栋房子就被这些人说成败家奢侈,出去打个猎就被说成玩物丧志。
问题是,你李世民不也是这样的人吗?
可以说,这些东宫的臣属们完全是想让李承乾成为绝无仅有的大圣人,几乎为他制定了最严格的标准。
说得不好听一点,这特么已经泯灭了李承乾作为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