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洛阳。
昨日大皇子与三皇子各自带着部下离开了京城,整个洛阳都安静了,这意味着在这京城,以黄石、皇后为首的拥护小皇子的政治集团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今年的雪格外大,天气尤其之冷,刺骨通透。漫天的雪花漂浮在天空,千重万重的宫阙都像是蒙上了一层梦幻泡影,宫内湖心,冰面上开凿了一洞口,小皇子姬过聚精会神,抱着鱼竿,可随着时间流失,始终没有鱼儿上钩,他怀疑是天气冷的缘故,又洒了一把饵料,然依旧没有鱼儿上钩。黄石笑吟吟地下意识捋着那光秃秃的下巴,他是阉人,没有胡子。黄石给小皇子裹紧了袄子,慈祥的笑着:“殿下,钓鱼讲究是一个耐心,就像身居高位者对万事万物总要有掌控之力。殿下,您要学的还有很多。”
小皇子闻言有些失落和担忧,“可是,我年幼,我什么都不会,我当不了皇帝,我不适合当皇帝,我当皇帝没人会服我,为什么不让大哥和二哥当皇帝?”
年幼的皇子哪里懂这些?他以为人生活着应该要做很多事,为什么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不理解。
黄石并未有异色,只是笑容愈发慈祥,“殿下,皇帝并不是神,如果皇帝是神,天下就不应该有战争,又有灾荒,如果皇帝什么都精通,什么都明了,他就不要百官。”
小皇子似懂非懂,可他还是想反驳什么,因为他觉得,能做皇帝的,都是德才兼备之人,自己什么都不会,连钓个鱼都要黄石帮忙,如何能驾驭群臣百官?
“殿下,您还小,老奴会陪着你,辅佐你,帮助你。但是您要答应老奴,从现在起,您要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当作皇帝来要求。”黄石目光倏忽之间严厉起来,口吻极为认真,不容反驳。小皇子欲言又止,疑道:“可是,我不想当皇帝啊……”
黄石严厉的脸庞堆着笑容,他怜惜地摸了摸小皇子的发丝,“殿下,这天下,没有人是不想当皇帝的,您还小了……”
太安二十四年一十五日,原本是新年初,年关期间,本应该万象更新,但江东诸郡却是笼罩在一层阴霾之中。苏州战事的惨败最终传遍了十四州,江东子民,皆感到压抑和愤怒。
吴王听到这个消息,仿佛早已预料,两鬓斑白,暮气沉沉,把自己锁在了祠堂内跪在列祖列宗面前,无人知道这一夜他下了什么样的决定。试问这红尘世间,还有什么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沉重的感情?相比之下,余昌龄就镇定了许多,他得知儿子血战苏州,被斩杀在城楼下,虽是虎躯一震,但并未表现的太过悲伤,只是说道:“嗯,不愧是我的儿子。”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谁能想到背后的沉重?余昌龄是广陵军总督,是吴南上将军,他是数万将士的军魂,他不能表现的太过悲哀,正如他说的那样,余雄是他的孩子,但同时,余雄也是军人,他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能战死沙场,是他的荣幸,也是他最完美的归宿,与其当败军之将,灰溜溜撤离战场,不如就这样,浴血奋战,死得其所。
苏州战事吗,据不完全统计,江东子弟兵全军覆没,军民死伤无数,起码有二十万人,而苏州之战,也沉重打击了东瀛盟军的嚣张气焰。在苏州战场,阵亡的东瀛士兵多达七万余人,东瀛人虽取得了苏州,但赢得勉强,堪称惨胜。
慕容桐指挥的苏州保卫战,后世许多年,依旧被史学家评判。此役,东瀛第二盟军最高指挥官松井易下令指挥厚葬苏州将士,且立下碑文,记录慕容桐等人的英雄事迹,供后世之人瞻仰其风采。慕容桐赢得了敌人的尊重,苏州守军也获得了敌人的尊重。此役,让十四州那些看笑话的诸侯都哑火了,再也不敢调侃吴越无男儿。
苏州,一座死城。
杀气层层。
堆积如山的尸体,战火洗礼过后,又是连夜暴雨,大街上见不到人影。
松井易指挥的苏州攻坚战虽取得了胜利,但战果比起上杉祁在越州指挥的战争相比,损失惨重,军府上松井易的敌对派系都站出来指责其的军事指挥能力,说是因为他错误的决策,直接导致了东瀛数万士兵葬送在了苏州城,他要负直接责任。但最终,内阁首相田角荣鉴于松井易初步率军出征,功过相抵,保留意见,待战争结束后,再论此事。
消息传到了苏州,松井易的部下都为他感到不忿,因为只有他们知道此役之艰辛,苏州之战,不管是再优秀的将领来,结果都是一样的,松井易已经完美发挥出他的全部军事能力。东瀛局势很复杂,内阁和军府共同为天皇服务,互相掣制。政治内党派林立,可不简单是左右之分,在东瀛,军民一派崇尚“武士道”,一派崇尚“葫芦道”,有刚柔之分,而武士道内,又分众多流派,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便是小千叶剑道,其次是北辰剑道。松井易便是北辰剑道馆这一代的大师兄,在东瀛与上杉祁起名,他对剑剑道的理解极高,因此,在慕容桐死守苏州战到最后一滴血的时候,松井易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厚葬于他,立下碑文。
苏州城,郡守府。
原先的金碧辉煌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战后的断壁残垣,失火后的痕迹,墙壁焦黑,大殿内,齐聚了数十位东瀛第二盟军的将领,青铜席位上设有瓜果、烤肉和美酒,众人奔波操劳了数日,早已疲惫,又是打扫战场又是整顿军纪,可算能歇下来喝一杯酒,惬意一番。战场是压抑的,长时间的神经紧绷,哪怕是性格再怎么坚韧的武士也会破防。
“为我盟军攻取江东第一道防线,干杯!”
“干杯!”
众将士开怀畅饮。
三杯下肚,这吴南的桃花酿果真名不虚传,入喉润,甘甜可口,可下了肚子却后劲十足,比之东瀛清酒的后劲乏力让人酣畅许多。
松井易当即趁机制定下一步的战斗部署,“吴南是硬骨头一块,苏州乃第一道防线,苏州战败后,已经动摇了吴南各地死守的决心,想必最近几日,三陵之城定然瞻前顾后,人心惶惶;而我军势如破竹,气势如虹,军中士气高昂,正是一举歼灭吴南兵团的最佳时机。”
他的意思是,即刻起兵,乘胜追击,攻打金陵。
有将士露出忧虑:“将军,苏州刚败北,我军尚且需要休整,料想苏州的惨败一定会给广陵方面吸取教训,此番仓促用兵,是否不妥?”
“是啊将军,苏州守将慕容桐乃吴南世子,广陵方面得知苏州惨败定然会调集各路兵马给予我们回击,说不定就等着我军大举深入腹地。其一,慕容桐之死,让吴南各军都对我东瀛皇军有了仇视之心,各军同仇敌忾,若金陵等城都抱有必死之决心与我军相抗,恐此役我军将损失惨重;其二,我军暂且未完成全军会盟,增援部队还有数日抵达舟山,眼下我军刚从苏州战场退下,还在修养,实在不易短时间再次陷入战争泥潭。”
“……”
众将士都在极力劝说。
的确,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现在都是不适合继续发动战争的。
松井易默默听着众将士的谏言,一语不发,直到有将士发现了端倪,默默闭上嘴,再然后,嘈杂的大殿安静了,他才说道:“我自有考量,为将帅者,无非天时地利人和,夫骁战,不过一鼓作气。”
众将士洗耳恭听。
“其一,我早已散布军情,援军部队抵达舟山,在三日后,料想此军情早已被广陵截获。而增援部队要想来苏州会盟,从舟山到苏州,又需数日;整顿兵马,又需数日;劳军出征,又需数日,若真到那时,广陵军早已做好了军令部署,只会是铜墙铁壁。此时此刻,想必那三陵之城,早是人心惶惶,动员兵马,军心涣散,彼此之间还尚未有合纵之心。”
“其二,我军血战苏州,将士们虽伤亡惨重,但心中都憋着一团火,此役打得太过憋屈,尚且未发挥出我东瀛军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金陵之城,四面平川,未有天险,乃易攻难守之地,再者,金陵守将孙良,乃江东豪杰,英雄人物,此人断然不会像慕容桐那般无所不用其极。”
松井易远在东瀛的时候就听说了禾城之战,禾城主将陆沉和金陵孙良,那都是一般无二的好汉,他们的用兵态度也是一样的。金陵有人口百万,这战端一开,孙良是无法做到像慕容桐那样草木皆兵不惜代价的,他只会被城中百姓束缚手脚。
众将士听完松井易的话,有一部分人露出认同的神色,松井易主张出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打一个出其不意。这天下,关注苏州战役的诸侯都知道松井易损失惨重,伤亡过半,都知道他需要时间整顿兵马等待援军,可偏偏,他反其道而行之,挑这个节骨眼去打金陵。
先打金陵,再打广陵。
征服吴南,松井易只给自己最多一个月的时间,他的主要重心是放在吴北。
当日,30旗的先锋部队启程,从苏州出发,前往金陵。
……
东瀛军大军出发前往金陵时,孙良就收到了消息,他没想到东瀛人的动作这么快,让他猝不及防。
孙良,字公台,耳顺之年,曾在太安十年引兵响应朝廷号召,前往荆州江城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乃吴南名将,是吴王帐下左将军,统领金陵军团。得知消息后,金陵命部下再三确认,是不是军情有误,但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东瀛军最迟三日后抵达金陵城下。孙良暗恼,没想到东瀛人速度如此之快,根本不给他反应的时间,当即,孙良书信一封,飞鸽传至广陵。同时,孙良出发,召集各部军团,做战前动员。
广陵。
收到消息后的吴王也是眼皮一跳,他还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看到孙良送来的密信,瞬间醒悟。可随之,吴王就有几个疑点,东瀛军损兵折将,为何还有底气敢发兵金陵?莫不是军情有误,东瀛已经增援苏州了?吴王心情复杂,思绪杂乱,早在苏州战事打响的时候,他就已经命部下遣散百姓,撤离广陵了,没有办法,没有援军,死守下去,都是徒劳。其实,他也知道慕容桐的死战的决心了,慕容桐知道他这个父亲固执,把祖业看得比什么都要,如果慕容桐没有死战,那吴王是说什么都要舍命与吴南社稷共存亡的。慕容桐用生命给自己的老爹上了一课,让吴王明白了战争之惨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与其做无畏抵抗,不如下令撤军,等朝廷援军,再组成会盟,收复河山。这是慕容桐的良苦用心,所以,吴王打算撤离,只能将广陵等城池拱手相让于东瀛人。
于是,当日吴王立即书信一封,以飞鸽传至金陵。
孙良收到吴王回信,看完以后,眉头就没舒展过,他无奈发笑,却是有些恼羞成怒,当即不甘心再次书信,表示要与金陵共存亡。吴王的信很简单,下令孙良引兵撤离,时间完全来得及,东瀛军还有三日才能大举进犯金陵,孙良完全有时间组织军民离开。
他给吴王的信内这么写着:“末将正欲死战,大王何故先怯?”
苏州的惨败,让孙良肚子憋着火,眼下吴王下令让他不战而退,岂能如他所愿?孙良断然拒绝,但他也并非这么绝情,当日就开放粮仓,把全部的粮食和金银拿出来,给百姓分了,让他们当作盘缠,往广陵方向逃走,与余昌龄的部队汇合。副将问孙良,是金陵守不住了吗?
孙良为了不动摇军心,故意说道:“吴王给了军令,让我等坚守金陵半月,半月过后,吴王会合纵北边习深的部队共同来支援金陵。吴王决心要与东瀛人死战,金陵将作为防线和战场,所以撤民是必不可少的。传来全军,各部召开誓师大会,守卫我金陵安全。”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