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佰零伍 无聊的生活

花木兰得上朝了。

文武官员由礼仪官引导,顺序进入殿内,分为左、右两班,跪于两厢。待等拓跋焘来了,便行稽首礼,随后拓跋焘还空手礼,再说贺词,方可进行朝会。

花木兰坐于下方,觉得很是无聊。

她因为是二品官员的关系,还是在挺前面的地方,听着各方官员的上奏,虽然听不太懂,但是还能猜出来一些。

她听到了对于西域的事情,西域对于北魏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

董大臣颔首,随后上奏:“启禀陛下,臣愿往。”

“好,就由董卿出使西域,了解西域文化,若回来,便可摸清西域各部族分布。”

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7年),太武帝拓跋焘派董琬等出使西域。琬等使还京师后在陈述西域情况时,首次明确地提出西域的地理分区。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

她在董琬抬头的时候着实惊艳了一番,这位大臣是着实年轻,生得还好看,魏晋南北朝多美人,大部分的美人都是男人,这让花木兰经常唏嘘,天道不公啊。

大约是因为她的身份被拓跋焘知道了,她也不用战战兢兢了,已经把自己的人头放在裤腰带上了,她随时随地都等着上头要她人头,活得也比之前轻松许多。

许多人都发现,自从花木兰升了官,陛下并不经常召见花木兰,这是明升暗贬啊。jiqu.org 楼兰小说网

拓跋焘瞥了坐在那里心不在焉的花木兰一眼,暗自叹了口气,他的经验告诉他,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露出的破绽越多,只能把她丢在并不起眼的角落了。

可是花木兰这个人,实在是太招眼了。

百官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吧,花将军是个断袖,到现在都还没娶妻。

花木兰自然是不知道的,她自由自在得很,她认识的人啊,一个个都离开了她,曾经的伙伴们音讯全无,甚至连当年的公主都走了。

如今三十好几还未娶亲的男人自然是很少见的,更别说是如此高官职的男人,长得也还过得去,自然成了拉帮结派必定要靠拢的人选,自然,拉拢的工具最好的就是女人。

现在花木兰似乎又回到了在长安的时候,那时候,是贺氏给她物色那些良家女子,而如今,是各位女子的爹过来给女儿说媒。

她又好气又好笑。

回府之后便瞧见一位文官稽首礼随后不等花木兰回礼便顾自说了起来:“花将军,你瞧瞧我家闺女,那可是大美人啊……”

花木兰总觉得大约这些父亲都已经无事可做了吧。

“花将军!这是我姑娘做的鞋垫,收下吧……”

花木兰瞧着这些父亲,不得不又想起了远在怀朔的花弧,这十年多的时间,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的。

话说回怀朔。

天渐渐暖了,春天来了,已经到了开秧门的季节,大部分的农民都忙了起来,许多人们已经开始下地干活了。

甚至是军营里那些士兵,也都cao起了锄头去松土,准备种东西了。

自然这种事情花弧是干不了了,他经常就这么坐在田埂间,看着儿子在田间挥洒汗水,他经常望着平城或者黑山的方向叹着气:“诶……”

花雄的媳妇生了个娃,是个男娃,他们都说,这孩子长得像木兰,只是眼睛颜色不太一样。花雄经常拉着自己的儿子,摸着农具,一个个让儿子认过去,儿子的一双墨绿的眼睛亮得很。

这孩子小名叫蛋蛋,名字还没想好,袁母很固执,她有一种错觉,她觉得木兰就快回来了,所以一直让小两口先别给孩子起名,她想让木兰起名。

有时候,花雄经常就这么呆呆瞧着自己儿子,仿佛看见了自己的阿姊,他心中苦涩,不停叹气:“你的姑姑在就好了。”

孩子从出生便没有瞧见过姑姑,他并不知道姑姑长什么模样,只是听说姑姑和他长得很像。他歪着头,瞧了阿爷一眼,他瞧见了阿爷眼底的悲伤,他伸出手摸了摸阿爷的脸。

“阿爷要是想念姑姑,瞧蛋蛋就好啦。”

这些年,槐树似乎是老了一般,整棵树从根部烂了起来,特别是左边根部的地方,已经被虫啃食到糜烂。

这棵树是木兰小时候种的,到现在三十多年了,按道理来说,应当不会烂成现在这个样子,花弧摸着槐树,心头总是会略过不好的想法。

“花家的,你们家木兰病还没好呢?这已经几年了,怎么还没从尼姑庵出来?这木兰也这么大的姑娘家了,你们怎么还没结亲家?这快成老姑娘了,要不是你们是军户,大姑娘又嫁人了,你家木兰怕是要去吃牢饭了……”

有时候,乡里乡亲瞧见坐在槐树底下的花弧的时候,总会想起已经差不多快被遗忘的花木兰,有时候总会问一句。

花弧每次听见故人问起来,只能笑着摇了摇头,如果仔细瞧,或许能从花弧的笑容中,瞧见深处隐藏的悲哀。

贺氏这几年老了许多,木兰从离家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还没回来,要不是一直会有木兰的信寄过来她还真以为她的娃死在了战场上。

她瞧着花雄娶回来的媳妇,就好像是瞧见了自己的女娃,花雄娶的姑娘姓姚,是个漂亮的汉家姑娘。

她的笑容,总让袁氏想起自己的木兰。

“阿娘,阿姊说,思兰过几日会回来瞧您。”姚氏给她斟了一壶茶,随后跽坐在了她的对面,“阿娘,思兰也快十岁了吧?”

“是啊,十岁了……”袁氏叹了口气。

“妹妹什么时候回来呢?她也老大不小了,一直待在庵里修养身子也不是办法啊。”姚氏并不知道花木兰的事情,他们不曾跟她说花木兰的任何事,他们告诉她,木兰生病了,去了尼姑庵修养,和告诉乡亲的理由一模一样。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