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1章有人在暗中调查

当下,蒙古人还不知道平洋军的存在,但是随着人员的往来,蒙古知晓他们也是早晚的事。因此,封锁消息,建立完备的防区,是当务之急。

李达山告诉赵云,金州城北二十里处有辽人设置两座城堡,俗称“双堡”,虽然废弃却可以修整使用。

赵云命人拿来舆图,按照李达山的指引找到了那个双堡的地点,果然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便点头应允,决定先派出一个营驻扎那里,对来往人口实行只进不出的政策,隔绝南北消息。

随着四艘缴获的车船修缮完毕,以及将军炮的量产,火炮上船的改造,以及水师兵官的培养也提上日程。尤其是,火炮上舰之后,炮手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所以,这段时间,车船改造、水师兵官和炮手的训练,是水师建设最重要的事情。

陆军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接收千户所的六百多俘虏,只是人数略微增加而已,投入战场,还是太少。不过他们擅长骑马,且对辽东地形熟悉,可以作为斥候使用。

不过开矿,单纯指望女真人和从地方招募肯定不行。

流民,还是要接受流民。

一穷二白的流民是最理想的兵源和劳工。

另外,来年开春,金州南部有大量的土地会被改造成农田,没有人手耕种,岂不可惜。

好在时下战乱频繁,流民遍地皆是,尤其是各大州城,流民更是那些州城官员头疼的大难题。

赵云让李达山向复州申请,招揽流民,明年开春垦荒耕种。

招募流民垦荒,向来是各地官府力推的德政,可以达到增加人口和土地,稳定社会秩序的多重效果。所以,李达山一口应承下来。

目前,彭天旭从周国招揽的流民是供应崇明岛和耽罗岛的,金州若想以最快的方式得到流民,只有打劫蒙古州府迁走城中百姓,就如同以前在日照和莒州干的事一样。

但是,赵云认为时下却不易兴兵。

一方面,他还不想引起周围蒙军的注意。另一方面,火器还没有大量装备部队。

打仗就是打钱粮。战备物资积累是一项长期工作。而积累的快慢,和参与物资生产的劳动者的数量有直接关系。

为了尽快落实劳动人手这件事情,需要多头并进。

流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金州百姓人口并不多,让李达山要想办法调动百姓参加生产,只是应急之举。

赵云命令宇文战、朱启明、肖金荣三个厢的军队,一厢训练,一厢开矿,一厢垦荒。半个月轮作一次。卫戍军则作为常备战力,负责守护金州。

但是让军队参与生产也不能是常态。赵云要打造的是职业军队,并不想让他们成为耕地的军户。

还是要增加人口啊,或者……想办法避开蒙古人的耳目,再去劫掠远一点的城池。

雪后的辽东半岛,近岸数里的海面都结了冰。

若是在往年,金州居民只能苦着面孔,在家中打熬穷苦的日子。然而,这段日子,金州的百姓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张家娘子,你家大郎大清早的就去上工啊?外面可冷得很呢。”

近几个月,百姓意识到金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住在金州港附近的人们。

数月前,他们看到港口出入各种大型战船和士兵,以及被绳索梱缚的俘虏,刚开始还人心惶惶,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不良影响,反而有了一些向好的变化。

尤其是当下家家户户失去进项后,各个屯里都得到了消息。金州府招工,不是征召劳役,而是有酬招工。

“哎,俺们家有的是力气,出出力气,也就暖和了。况且早点上工,还能在工地里吃上热乎的面饼和稀粥,给家里省下一口吃食。”

今天是集市,几个相识的妇人拎着篮子在集市上相遇,闲聊家常,便提到最近发生的事情。

“那倒是,俺家那两个憨货听说上工除了包伙食,还拿工钱,立刻改了懒性,这几日异常勤快,天不亮就出门了。”

“上工倒是不错,可是上工也有不同,出力气的活和出手艺的活,拿的钱可不一样。”

“就是就是,俺家官人以前学过打铁,结果上工时,被人安排去了一个叫什么厂子的,一日三顿包吃不说,一天的工酬还有二十文铜钱,可好了!”

周围一阵艳羨的啧啧声,随即陷入了沉默,纷纷想着有什么办法让自己男人进入那个厂子上工。

“哎,你们可知道招兵的事?俺咋听说金州城也在招兵。”一个扎着花头巾的妇人打破了安静,从旁插嘴道。

此人大家不熟,不过,大家对其话题产生了兴趣。

“这事俺家儿子前天回来说了,俺家当家的不同意。”一个妇人将手中篮子放下,跺着脚,哈着热气回应道。

“俺也担心,不过俺听说了几粧好处,不知是不是真的。”

“当个贼配军有甚好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深入汉人的意识,即便是这些穷苦人,也对当兵的颇有不屑。

“据说,包吃包住,发放衣物。”花头巾妇人说道。

“啊?当兵不是自带衣物兵甲吗?”刚刚还看不起当兵的那个妇人惊呼道。

“另外,一个月有一贯饷钱。”花头巾妇人扔出了一记重磅炸弹。

“真的?”听了一贯钱的军饷,原本还不关注此事的婆姨们立刻哗啦啦围了上来。

一贯钱可是不小的一笔收入。

如今北方战乱虽平,却因供应蒙古前线,通货膨胀严重,已经从一年前的700文一石粟米(记重公斤),涨到1000文,即一贯一石。

若当兵一月真的有一贯的收入,足可以养活一户中等人家七八个成年人的口粮。

而实际上,一户家庭,成年人和老幼各占了一半,这样算来,一份军饷养活一户十多口的中等人家一个半月,绰绰有余。

“而且,听衙门里的人说,今后凡是应招入伍的都不要在脸上黔字。三年后,不愿再当兵差,还可以返乡,还会分到五亩良田。”

若是说军饷让居家过日子的婆姨们两眼绿光,那么最后一条,却是让妇人们彻底放弃了抵抗。

无论大周还是金国和蒙古,都是兵役终身制。只要拿了军饷,整个人就等于卖给了官府,在如今战乱不断的年代,当兵就等于是和家人阴阳两隔。而三年可返乡分到田地,则是给每个士兵和他的家庭巨大的希望。

这一巨大的利好消息,让她们都忘了之前当兵不需再龄面的变化。

一片死寂后,一个婆姨突然醒悟过来,兴奋地拍腿叫嚷道:“哪个屯子每年出海打渔不死人,死了啥东西都没给家人留下,还不如当兵吃饷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