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素来低调,不愿做出头鸟,但作为兵部尚书,此事事关重大,不容马虎。
必须早作决定,以防不测。
李世民把茶杯放在龙案,一眼扫过百官询问:“诸卿有何良策?”
他已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商议高句丽之事,私下里,开始着手安排部署。
高句丽却提前修建长城,这是准备阻挡唐军于国境之外啊。
殿内,百官稍稍沉默,李道宗率先出列,魁梧的身躯站在李靖旁边说:“陛下,高句丽之强,远胜于突厥,薛延陀部,任由对方筑高墙,广积粮,必成我朝大患。
何况千里防线一旦建成,来日北上征讨高句丽,面临难以逾越的天堑。
强行攻之,必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臣以为,与其等待高句丽筑墙,设防,何不整顿兵马,先发制人,打对方个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没错,前隋三征高句丽未能灭之,任由高句丽筑墙,我朝恐难将其灭之。”柴绍出列,支持李道宗出兵攻打的提议。
“臣附议。”
“臣附议。”
若有战,焉能惧之。
段志玄,程咬金,张亮等武将出列附和。
闻声,李世民微微蹙眉。
目前,他没有攻打高句丽的念头。
高句丽多强悍,攻城拔寨多艰难,前隋三征败北,足以说明问题。
若战。
必须有十足把握。
否则唐军陷于高句丽,薛延陀等部落肯定借机谋反。
这时,萧瑀挺身而出说:“陛下,前朝之鉴,历历在目,高句丽修筑防线,却尚未侵犯边境,朝廷没有出兵讨伐的理由。”
“是啊,高句丽护甲尤为厉害,贸然出战,必引起高句丽上下拼死抵抗,此乃险招。”韦挺进言。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李纲,王珪等陆续附和。
朝堂内,再次出现文武百官意见径渭分明的现象。
这次,李世民支持萧瑀等。
他目光转向默然不语的房玄龄等询问:“玄龄,克明,无忌,说说你们的想法。
朝廷军政,关键时还得靠房玄龄三人。
他们沉着冷静,房谋杜断绝非说着玩的,常常权衡利弊,多半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闻讯,文臣武将目光齐刷刷望向房玄龄三人。
北征前,诸多朝廷要务,皇上常与百官商议,再做决定。
怎料北征问题,文臣接二连三驳斥,引起皇上震怒,今更依仗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将内,倚重赵云,侯君集,李道宗等。
诸多官吏渐渐边缘化,或者说,更多沦为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房玄龄老成持重,徐徐出列,抱着朝窃行礼说:“陛下,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朝廷制定长期作战计划,理当依计行事,目前的确不适合出兵,毕竟刚结束两场战争,三军急需休整,北疆急需官吏。”
“陛下,三军能战,但出兵容易取胜难,若没法一战灭国,必后患无穷。”杜如晦进言。
长孙无忌出列说:“臣以为,先平定西北,再处理东北问题,循序渐进,有序进行,切不可贸然行事。”
三者陆续表达出自己的建议。
果然,皆选择谨慎行事。
侯君集,李道宗,李孝恭等面色失望。
怀疑房玄龄三人是缩头乌龟。
李世民目光转向赵云,张亮,高声询问:“赵云,张亮,你们去过北方,更清楚高句丽的情况,说说你们的意见。”
相较朝廷百官,赵云,张亮实际考察过,更熟悉高句丽边境,他想听听两人的建议。
张亮仰头望向站在武将最前列的赵云,发觉赵云纹丝不动,他不禁出列说:“陛下,高句丽边境有辽水河,本来就难以攻打高句丽,若让高句丽修建千里防线,来日再攻打高句丽,面临的难度更大。
任由高句丽修筑防线,北面的新城,中部的安市,南部的建安,加之山脉前端的横山,盖牟,白岩,辽东等军事要塞,必将像铁板横在唐军面前,欲灭高句丽,难上加难。
臣支持李道宗的建议,应该迅速攻打高句丽,以免拖得越久,面临的问题越多。”
闻声,李道宗跨步出列:“没错,不能养虎为患。”
“是啊,任由高句丽修建千里防线,届时对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再想攻城拔寨,必须靠着兵力横推,据说高句丽有一百多座城池,逐一破点,无疑是拿兵勇的性命做赌注。”李孝恭附和。
程咬金,段志玄欲出列,李世民微微摆手,朗声说:“勿急,听听赵云的建议。”
一时,诸将暗暗高兴,目光转向赵云,依赵云的性格,肯定把危险灭杀在萌芽状态,肯定建议直接出兵。
萧瑀,李纲,韦挺等面色拉胯。
向赵云问计,无疑等于询问作战计策,搞不好皇帝听信赵云建议,当场拍板出兵。
赵云徐徐而出。
他心似明镜,郑仁泰率军驰骋纵横高句丽边境,皆因对方尚未修建千里防线,郑仁泰亦不恋战,不然,郑仁泰部早完犊子了。
毕竟,李世民挥师北征,即惨遭高句丽兵勇拼死抵抗,止步于新城,安市,建安一线。
然而,他不支持目前远征。
抱着朝笏直言不讳说:“陛下,我先表明态度,我不建议直接出兵。”
此言出,满朝哗然。
武将不懂赵云为何拒绝出兵,文臣也不明白赵云为何突然不建议出兵。
“晋国公,切勿养虎为患啊。”李道宗急声叫道。
侯君集高声说:“对啊,休得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赵云面不改色心不跳,回首瞥了眼诸将,高声说:“诸位,高句丽绝非小国,更非游牧国家,乃高度成熟的农耕政权,城池176城,百姓69万多户,尽管非霸主,但也足以称之为地区小霸主。
欲一战消灭这么大的国家,必须逐一攻陷一百多座城池,于是,唐军要一个城一个城地攻,一个钉子一个钉子地拔,这需花费大量兵力,但唐军依然能做的。
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非高句丽兵力有多强,铠甲有多厉害,防线称霸有多坚固,最关键是唐军的补给线。
前隋三征高句丽为何失败,皆因高句丽意识到隋军补给线的问题,不惜连续七次佯败,示敌以弱,诱敌深入,使隋军补给线越拉越长。人马雷顿,面有菜色,最终惨遭高句丽偷袭,一战葬送三十万精锐。
唐军北征,照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不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出兵讨伐高句丽,唐军去多少,死多少。
至于诸位担心的千里防线,反而不再那么重要。
毕竟,春秋战国修建长城以来,却始终没能彻底杜绝塞外部落入侵,前几年,颉利不照样兵临长安吗?今高句丽修建千里防线,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消弱高句丽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