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寻回到家中已是未时,不巧的是他父亲并不在。
高文寻等了将近一个时辰,站在门外不断张望着,他看着父亲心急火燎地往家中赶,还以为出了什么要紧事呢。
高川泊见到儿子也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只说了句来书房。
高文寻跟着进去,问道:“父亲这是在做什么?”
高川泊拉着高文寻的衣袖,低声问:“你们最近是不是在调查樊玉的死?”
“对呀。”高文寻看着他父亲这副神秘兮兮的样子有些不解,问道,“怎么了?”
“倒也没什么,只是你们一定要小心,樊蔺在朝为官时得罪的人不计其数,他儿子又是个经常惹是生非的,早年间还有樊锐在其中周旋,这才没让关系闹得太僵,可现在樊锐死了,他们谁还会顾及一个死人,这件事想要调查起来不容易,只怕会有人对你们动手。”高川泊想到这里立刻警惕起来,“要不然我给你送出去避避风头吧。”
“这怎么行!”高文寻一脸的不乐意,“我和他们永远站在一起,更何况父亲也说过读书不是为了让自己有出路,而是为了振兴北疆,做一个对北疆有用的人。”
高川泊无奈扶额,他随口说出来的话居然被高文寻记住了,还记得这么真切。
“父亲,我回来,是想知道他们父子都得罪过什么人。”高文寻给高川泊倒了杯茶,递到高川泊面前,“还望父亲能够将自己知道的悉数告知我。”
高川泊抿了口茶,道:“那就从樊蔺来上京说起,他们两个是逃难过来的,樊锐虽然年纪小,却什么道理都懂,这些年来没少走动,否则也不会成为曾典和叶端的挚友。樊蔺就不同了,他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也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无知者无畏,偏偏宣宗就喜欢他这个样子,你说这是不是很不公平?”
高文寻沉默许久,好听的谁都会说,可不怕死且什么都敢说的真是少之又少。
“再说说樊玉,他这个人风流成性,一高兴了就会为青楼里的姑娘赎身,可据我观察得知,他一直都和一个叫红栀的姑娘有联系,依照他的性子不可能不为其赎身,官府也曾在樊玉死后盘问过红栀,那姑娘毫无破绽,官兵这次一无所获,之所以让你们找出真凶,不过就是想要把这个烂摊子扔给你们。”
“就算是烂摊子,我们也接了。”高文寻冲着高川泊行了一礼,这一礼让高川泊预感不妙,直接站了起来。
高川泊指着高文寻,一脸不可置信地问:“你要做什么?”
“父亲肯给我入天枢阁的机会,我感激您,可烂摊子总得有人接,前方艰难险阻我都心甘情愿受着,今日多谢父亲肯和我说这番话,您放心,我会好好活着。”
高文寻说完这话就义无反顾地走了,说完了一直想说的话,他心里舒坦了不少。
前路迷茫,再难他都要走下去。
而容雁这边得到的答案也是一样,所有人都这样说樊蔺和樊玉。
梁昭和海达也去打听过,百姓对樊蔺的评价褒贬不一,至于樊玉,大部分人都会说一句游手好闲。
江宴绪带着苏宁舟去见了曾经的挚交,他们和樊玉有些关系,提到他的时候吞吞吐吐,都有所保留,看上去更加奇怪。
六人不断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红栀很重要。
可如今想要见到红栀是一件难事,据说她在樊玉事后就闭不见客。
已是日暮西沉,正是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行人逐渐变少,松林间又刮起一阵清风,来无影,去无踪,却能让人感知得到。
江宴绪理了理衣袖,看着屋内摆设,这间屋子冷清,一眼就能望到头。
樊玉死得离奇,如果樊蔺知道调查这件事的人是他,大抵会气愤不已,指着他的鼻子骂,江宴绪找到这里决定去见一见樊蔺。
与江宴绪料想的不一样,樊蔺十分平静,苍老了十岁不止,满头白发生,整个人无精打采,愁眉不展。
两人面对面坐着,樊蔺沙哑着声音问:“调查得怎么样?”
江宴绪微微摇头:“还没查到什么有用的。”
“也是。”樊蔺长出一口气,“若是叫你轻而易举就查到了,那才是个怪事。”
樊蔺没了平日的嚣张气势,此刻的他仅仅只是一个失去孩子的父亲。
江宴绪有些欲言又止。
看着江宴绪这个样子,樊蔺道:“有什么话不妨直言,我得罪过的人,我心里清楚。”
江宴绪盯着樊蔺看:“您觉得,会是谁?”
樊蔺平和地说:“这件事情不好轻易下定论,不过应当不是朝廷那帮人做的,他们虽然看不惯我,但也不至于杀我至亲。”
江宴绪轻抿下唇,问:“为何您如此肯定?”
“他们的手段层出不穷,可卑劣的伎俩,不像是他们会做出来的。”樊蔺双目无神,盯着某一处喃喃道,“樊玉不挣扎,他是心甘情愿死在那个人的手里。”
“您如此肯定,就不怕事情并非如此吗?”
“是不是,待结果出来,自会知晓。”樊蔺站起身,道,“请回吧。”
江宴绪想了想,还是对着樊蔺行礼,他道:“我一定会尽全力抓到凶手。”
樊蔺背对着他,苦笑道:“但愿如此。”
江宴绪走前说了句话:“不管如何,人总要站起来走,不管前路如何,终归是要活下去的。”
“多谢。”
听了江宴绪的宽慰,樊蔺此刻不知该哭还是该笑,从此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让他记挂的人了,他不知自己还能活多久,樊玉的死让他一夜白了头,可事后他又能做些什么,他做不到亲手报仇。
樊蔺行为举止并没有反常之处,看来问题不在他这,江宴绪这样想着,竟出了神。
樊玉究竟与何人有过节?
与此同时,高文寻这里查到一个线索,吴羡之曾在大庭广众之下和樊玉大打出手,据他人所说,是吴羡之给红栀作过近十首诗,每首都在夸赞红栀。
樊玉因为这个事曾多次教训过吴羡之,然而吴羡之并没有因此屈服。
高文寻轻“啧”了声,“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