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六月寻找市场明牌 2

——摘自2009年3月4日《南方周末》刊发的《反思2008的崩溃风潮》

背景分析

“发烧感冒”的华尔街一振动翅膀就引发了全世界的金融海啸。次贷风波最后演变成一场全球的金融危机,甚至接近于经济崩溃。是什么把金融带到了崩溃的边缘?到底哪里出错了?索罗斯认为,旨在保护债权人免受违约风险的信用违约掉期是一种危险的“杀人执照”。

这种由信用卡贷款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原本是为了分散公司债持有人的风险、避免违约而设计的保险,最终却变成了买卖双方的对赌行为。次贷危机和信用违约掉期危机最大的区别是,次级贷款有房产抵押,而信用违约掉期合约是虚拟经济,就像空头支票一样不能兑现。虽然投资的本意是寻找机会获取高额利润,但利润的背面就是风险。在资本市场里面,有人赚,必然有人亏,其利润和风险是成正比的。“无限风光在险峰”,长期与风险绝缘的投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唯有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和认识上,对风险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才能得到理想的利润回报。行动指南

能否认清事物的本质,审时度势地评估风险与收益,往往决定着投资能否成功。6月5日逆势而动的乐趣因为我这么有批判性,有点好钻牛角尖,所以别人经常认为我是反市场派。实际上,我对于逆势而行总是十分谨慎,要知道,我可能会惨遭趋势的蹂躏。根据我的趋势理论,趋势最初会自我强化,最后会自我毁灭。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趋势是你的朋友,只有到趋势变化的转折点时,趋势追随者才会受到伤害,而正是到了这种转折关头,潮流发生了逆转。至于我,大多时间里都是一个潮流追随者,我会意识到自己混迹于群众之中,但我要时刻提防转折关头的不期而至。

眼下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说什么市场总是对的,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假设市场总是错误的,即使我的假设偶尔出错,我还是用它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操作前提加以使用。这并不是说一个人总应该逆势而行,正好相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的大行情会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偶尔会自行修正错误。只有在这种状况下,大家才应该违反趋势。

这种思考方式引导我寻找每一种投资理论的缺陷,当我知道缺陷是什么时,那种不安全感才会稍稍平息。这并不会使我抛弃这些理论,反而让我能以更强的信心去运作,因为我知道有什么地方不对,而市场并不知道。这样,我就能站在市场变化的前面,然后密切注意趋势可能衰竭的蛛丝马迹。如果我认为市场上的行情趋势走过了头,我可能尝试违反趋势,寻找不同的投资方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如果违反趋势,通常都会遭到惩罚,只有在转折点时才会得到报偿。

——摘自索罗斯和摩根士丹利投资专家拜伦·韦恩的访谈

背景分析

理性主义是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在华尔街流行的有效市场理论就相信市场是理性的。然而,索罗斯不是那种奉传统若神明的人。他发现传统经济学的“有效市场假说”不切实际,便用“反身性”原理构建自己的投资理论。他认为市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金融市场动荡无序,市场的运作基础不是逻辑,而是心理。金融危机之所以频频发生,主因在于人们以有缺陷的理论错误理解金融市场功能。

成功的投资理论就是一种炼金术而不是科学。承认由于人的参与,市场会经常犯错误,就能把握投资获利的机会。这种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反身关系”,是理解索罗斯的“炼金术”的“钥匙”。由于索罗斯选择了与市场对抗,经常在市场盛衰周期的转折关头“逆势而上”,按其逻辑,赚钱的方法就是把握群体心理,从不稳定中预测市场走向,逆势而动并穷尽所有手段,在多个市场中同时获利。行动指南

做事要因势而变,如同巴菲特所说的,当大家都贪婪的时候,我们应该保守,而当大家都恐慌之时,我们则应该物色猎物伺机进场。6月8日对金融业加强监管单纯救助金融系统是无济于事的。正如次贷危机所体现出来的那样,现在的金融机构缺乏辨别信用风险的能力。今后政府的金融政策不能只是通过上调或下调利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而应该密切监视银行的行动,包括其向谁提供了多少金额的贷款。

我们不能放任银行的行为,像金融工学和结构金融等原来被誉为“金融技术革新”的业务也必须被纳入监管范围之内。那些宣称用来对冲风险的技术,最后都成为银行自己获利的工具。

我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金融部门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于庞大。简言之,金融业成为一个暴利产业,而政府监管不到位纵容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横行霸道。只有限制银行的行为,增强金融当局的监管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再次发生今天这样的金融危机。

——摘自2009年8月索罗斯接受日本《现代周刊》专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资本市场到底是谁的乐园?10年前,一位美国参议员如是说:“我深知我的国家,她能平静地应对任何事情,但金融危机除外。”一语成谶,此后金融市场不断在暴涨到暴跌的沉浮中轮回。

在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依靠政府输血躲过一劫的金融业又迅速“从魔鬼变回天使”,巨大的赢利令它们恢复了贪婪拜金的本性,全民也因此重新陷入“我为金融狂”的状态。是什么诱惑能让这么多人自己送上门去再犯错误?在这个极具风险的游戏中,最后损失惨重的一定是普通民众,只有金融机构在获利。

索罗斯认为,金融暴利就像飘香的鸦片,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依赖金融业,这种策略会扭曲金融市场的价值。长此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再次掀起“第二次危机”。预防风险的方法只有一个,即从根本上杜绝“金融机构的肆无忌惮”这个导致金融危机的元凶。行动指南

信任是一种理解和依赖,放任则是一种散漫和纵容,对放任进行预防的最好办法就是监督。从金融市场到企业管理无不如此。6月9日在自由和管制中寻求平衡如果有一个开放的资金市场,大家可以自由买卖外汇,那个国家便不能防止外来的国际资金的狙击,所以这是需要管制的。我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国际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借款者,如果没有联邦储备局,纽约会变成怎样?我们没有真正的联邦储备局,金融市场变得全球化,但国际中央银行的发展却跟不上。将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用会消失,它在拯救陷入困境的国家的同时,也要设立一些部门惩罚管制私营机构。

——摘自1999年索罗斯接受《杨澜工作室》主持人杨澜专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索罗斯自述,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伦敦做一名金融交易员时,就对资金的全球流动颇感恐惧。因此他主张建立国际中央银行,实施全球范围的宏观调控。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年底,索罗斯又通过伦敦《金融时报》发表文章《避免崩溃:亚洲的危机要求我们对国际管制进行反思》,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国际放贷担保计划,这已经暗含着建立国际中央银行的意思。

到1999年年初,他又发表《避免下一次危机》的文章,明确提出建立一个国际中央银行。然而索罗斯自己也感到:随着危机日渐远去,人们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他的建议响应者寥寥,因为已经习惯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头脑,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一个高强度的全球管制机构会有什么良好的效果。行动指南

“没有规矩,何成方圆?”任何事物都有辩证的两面,自由环境的价值并不见得越开放越好。企业进行人才管理时同样应该做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刚柔并济、张弛有度的企业管理,才能使企业更健康地发展。6月10日金融市场的猫鼠游戏市场泡沫不是金融市场反身性的唯一证明,却是最显着的证明。市场泡沫总是伴随着信贷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并且会带来灾难性的恶果。由于金融市场容易产生泡沫,而泡沫会扰乱市场,因此金融市场大多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在美国设有美联储、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多家金融监管机构。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金融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一样,都是在利用曲解的市场观点作出判断。而金融监管机构可能尤甚于市场参与者,因为他们不仅是自然人,同时十分官僚,而且受制于政治因素。因此,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互相影响也具有反身性的特点。与偶尔爆裂的市场泡沫不同,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猫鼠游戏一直在持续,因此反身性的特点也一直存在,而忽略它的影响是错误的。但是当下普遍的金融理论恰恰忽略了反身性的特点,因而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摘自2008年11月21日索罗斯在北京“中金论坛”上的演讲发言

背景分析

如果仔细研究美国的金融史就会发现,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开始,政府监管与金融自由就贯穿在监管层同华尔街之间类似猫鼠游戏的博弈中。尽管美国政府下了大决心,力图通过全面积极的行动来监管金融市场,但基于曲解市场的认识和判断制定出的监管制度,措施本身的完善性还待商榷。

索罗斯时常用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市场并非总是有效的。无论个人或群体,都会有一些明显的问题和视而不见的盲点。在危机爆发前,信贷扩张带来的流动性过剩,让整个市场都陷入泡沫疯狂扩张设下的陷阱中。即使是最有经验、最成熟的市场投资者也对那些全新的金融工具束手无策,次贷危机再次显示出同是“社会人”的监管者“驯服”金融市场的难度。没有人怀疑如今的金融市场需要一次全面细致的整合,政府和市场力量之间的斗争还将一直进行下去。行动指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