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侂胄之死

韩侂胄指望着张岩,张岩只能硬着头皮挑人去议和,左右挑选之下最后选派了时任萧山丞的方信孺出使金国,方信孺自知这个时候出使金国不是什么好差事,临走之前忍不住向韩侂胄和张岩请示:此次北伐因我朝而起,若金人问罪要惩罚首谋怎么办?

没人能回答,也没人敢回答,韩侂胄自己也很害怕,只能催促方信孺尽快出发,去了谈谈再说。

仆散揆死后,章宗派左丞相完颜宗浩前往开封坐镇总领对宋军务,方信孺来到开封见到完颜宗浩,提出可以增加岁币换取和平,希望两国罢兵休战。

虽然金军当时也很难再前进打到江南,可毕竟还占着两淮大量州县,有一定的场面优势,完颜宗浩当场拒绝,表示想要和平可以,但是要答应五个条件:

一、割让两淮

二、增加岁币银绢各五万两匹

三、遣返所有归正人

四、一次性交出一千万两犒师银

五、砍了韩侂胄的头送到金国

归正人就是从金国逃到南宋的百姓,因为金国社会经济动荡,隆兴和议时原本不怎么南逃的百姓在当时又开始大量南逃,故而又加上这条索取归正人的要求。huye.org 红尘小说网

什么归正人不归正人的、或者说割地赔款的都是小事儿,至少方信孺还可以给完颜宗浩说回去商量之后再给答复,但唯独金国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砍了韩侂胄的头送到金国方信孺实在是不敢答应,这个条款要是也说回去商量,那回去之后韩侂胄非得先砍了他的头不可。

议和大事不是一个小小的使者能够左右得了的,况且朝廷要求杀掉的韩侂胄此时就在南宋把持着朝政,完颜宗浩也知道方信孺做不了主,于是放方信孺回去汇报。

南宋开禧三年、金泰和七年九月,方信孺从开封回到临安见到韩侂胄和张岩,在韩侂胄的一再追问下,方信孺说了,金国同意议和,但提了五个条件。

前四个条件如实汇报,到第五个条件了,方信孺支支吾吾,第五个我不敢说。

国家大事你给我打哑谜,韩侂胄怒斥方信孺,别吞吞吐吐的赶紧说完把第五个条件也说了。

韩侂胄追问,方信孺只好老实回答,欲得太师头耳。

议个和而已,真把自己当爷了?韩侂胄怒不可遏,盛怒之下将方信孺贬官外放,又免了张岩的职,调襄阳知府赵淳出任江淮制置使总领两淮军务。

什么叫无能狂怒?这就叫无能狂怒。方信孺作为使者出使金国,前前后后跑了三趟,第一趟去的时候仆散揆刚死金军无人主持大局白跑一趟;第二次去的时候纥石烈子仁就已经提出五个条件但方信孺坚决不同意,因为态度强硬还被纥石烈子仁关了禁闭饿了好几天;第三次去才见到完颜宗浩,结果能拍板的完颜宗浩同样坚持五个条件,方信孺无奈之下只得回朝汇报,但即便是回朝汇报,第五个条件也是提前说好了,坚决不同意。

外交使臣做到这份儿上,不卑不亢不辱国格,可以了,韩侂胄要是真不满意,把北伐打好,驱逐金兵收复中原不就啥事儿都没了,战场上输掉的指望在谈判桌上争回来,不可能的。

北伐打了一年多,实际上韩侂胄也看出了点儿宋军的弱点:打来打去除了一个毕再遇,别的没一个能打的。军事将领的极度匮乏导致了无法对金军形成有效打击,韩侂胄想起了北伐前被他贬官的辛弃疾,这是与金军血战厮杀过的军事人才,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来不及犹豫,韩侂胄火速召辛弃疾还朝出任枢密都承旨,只可惜一切都为时太晚,开禧三年九月当月,铅山老家卧病在床的辛弃疾接到起复的诏令,却因为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再入朝为官,当月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临终前仍然高呼,杀贼!杀贼!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英雄虽然离世,但人间总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身边无可用之才,自己也是眼高手低,韩侂胄彻底慌了神,原本打算再跟金国硬刚接着打,可刚准备再打就从四川传来战报,安丙、杨巨源、李好义三人起了内讧自相残杀,杨巨源和李好义被杀,金军趁机进攻,宋军接连战败,连大散关都丢了。

就这种战斗力,再接着打下去国家非让打的亡国,韩侂胄彻底怂了,开禧三年十一月再次派人出使金国,表示之前提到的议和条件凡是关于割地赔款的都可以答应但不能称臣,可以对金称伯,另外最后一条要杀罪首太师韩侂胄这一条纯属误会,南宋之所以会北伐都是因为枢密都承旨苏师旦祸国殃民,我们把战犯苏师旦处斩献给大金以表示议和的诚意。

金军也是流年不利,仆散揆病死才刚刚半年,当年九月完颜宗浩也病死了,完颜匡接任左副元帅统率河南诸军,对使者提出的几条斡旋意见不敢轻易做主,报给了章宗。

章宗不是宁宗,任凭底下权臣说啥就是啥,一句话,割地赔款都可以商量,韩侂胄必须死。

金国坚持要诛杀韩侂胄,可把使者给为难坏了,方信孺刚被贬官,自己又被架到了火上,但既然身负重任总要回朝复命,使者只好匆匆回朝,等待朝廷决断。

还没等使者回到临安,消息传来,开禧北伐的实际策划者、南宋的实际掌权者、平章军国事韩侂胄被刺杀,朝廷已经初步准备答应金国的一切条件,只为议和。

刺杀韩侂胄的指使人叫史弥远,时任礼部侍郎,是孝宗朝宰相史浩的儿子。

史弥远淳熙六年受恩荫做官,曾转任多地,淳熙十四年进士及第后来到临安做了京官,后来进入馆阁。开禧二年出任资善堂直讲,成为皇子赵询的老师。

当上皇子的老师,那就是未来皇帝的潜邸,韩侂胄对史弥远也很照顾,短短几年内多次提拔,到开禧三年时史弥远升任礼部侍郎。

韩侂胄的知遇之恩没有换来史弥远的感恩戴德,反而让史弥远尝到了权力带来的甜头,既然韩侂胄这种人都可以把持朝政大权独揽,那为什么我不可以?

开禧三年十一月,史弥远上疏宁宗,说自北伐以来生灵涂炭,韩侂胄以一己之私发动战争,应该将其诛杀以谢天下。

奏疏毫无悬念的被宁宗无视,于是史弥远又通过皇子赵询入奏,同样是请求诛杀韩侂胄,再次被宁宗无视,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宁宗这个皇帝有时候特别像晋惠帝,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只不过相比于晋惠帝宁宗稍微稳重一些,没有那么多掉价的话,这才勉强保住了自己皇帝的尊严。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重要问题上需要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但宁宗呢?迫害赵汝愚时他不表态,庆元党禁时他不表态,开禧北伐时他不表态,现在史弥远想要干掉韩侂胄,他还是不表态。

不表态,你就不能轻举妄动,宁宗的不表态可把史弥远害惨了,要知道韩侂胄当政朝廷上下遍布了他的眼线,自己请求诛杀韩侂胄的消息很快就会被韩侂胄知道,到时候死的就不是韩侂胄,而是自己了。

就在史弥远以为要大难临头的时候,后宫传来密诏,宁宗同意诛杀韩侂胄,由太尉杨次山和礼部侍郎史弥远共同策划实施。

深陷绝路的史弥远得到了宁宗杨皇后的帮助。

杨皇后本名杨桂枝,原本是吴太后的一名侍女,伺候太后伺候的好,太后便把杨桂枝赐给了重孙子赵扩。宁宗即位后杨桂枝连续为宁宗生了两个儿子,非常得宠,地位也水涨船高。

庆元六年宁宗原配韩皇后去世,后宫主人的位子空了出来,当时杨桂枝已经是贵妃,按照惯例贵妃可以递补成为皇后,但韩侂胄就给宁宗建议,说杨桂枝有才学知古今,太过聪明不是好事儿,建议另立其他嫔妃为皇后。

一向耳根子软没什么主见的宁宗这次没听韩侂胄的,坚持要把杨桂枝立为皇后,当然了,也有可能是杨桂枝枕头风吹得更好,你韩侂胄再得宁宗信任你总不能陪宁宗睡觉吧,但人家杨桂枝就可以。

嘉泰二年杨桂枝受册封为皇后,韩侂胄之前阻碍她当皇后这事儿她一直记着,史弥远提出诛杀韩侂胄之后,杨皇后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派兄长太尉杨次山联系上史弥远,带来了宁宗同意诛杀韩侂胄的密诏。

密诏是真是假没人知道,但既然是杨皇后亲自安排,那就可以认为它是真的。

有密诏了,史弥远就有了法理的依据,可仅仅有密诏还不够,政治斗争讲究的是实力,韩侂胄在朝中一手遮天,史弥远根本不是对手。要不汉献帝从宫里传出来那么多诛杀曹贼的衣带诏,咋就没一次能成功的呢?

想在临安城里诛杀韩侂胄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有把韩侂胄骗入宫中才有下手的机会。可问题是即使是在宫里,调侍卫行动也需要圣旨和虎符同时具备才行,圣旨可以是正式的诏书也可以是皇帝的内降手诏,史弥远手里的密诏勉强也算合法,可虎符呢?

韩侂胄经营多年,从临安城内外到三省枢密院遍布亲信,而取虎符需要去枢密院走流程,史弥远没这胆量去枢密院送死。

密诏已下,风声迟早要走漏,多耽误一天就多一天的风险,生死攸关之际,史弥远的政治盟友、时任副宰相的钱象祖又出了个主意:让杨皇后再以宁宗名义拟一道内降,绕过枢密院直接代替虎符行事,见内降如见虎符。

副宰相钱象祖是吴越王钱俶后人,孝宗朝参知政事钱端礼之孙,以恩荫入朝做管,历任多地地方官后回朝任职继续步步高升,嘉泰年间进入宰执担任副枢相。

要知道不管北宋南宋,官场上是有很严重的鄙视链的,想要做到官场的巅峰进入宰执那进士身份就是标配,这也是很多官二代比如史弥远明明已经做了官却依然要拼了命考进士的原因。

钱象祖没有进士身份却能提拔的如此之快全靠脑子活络,但开禧北伐时却因为反对出兵被韩侂胄贬官,没想到南宋出兵没过多久就打了败仗,韩侂胄又想议和,就又把钱象祖召了回来。

虽然奉诏回朝,钱象祖却对韩侂胄怀有敌意,在史弥远提出除掉韩侂胄后极力赞成。如今眼见史弥远执行刺杀计划遇阻,便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并成功说服杨皇后再次以宁宗名义矫诏,取得了至关重要的内降手诏-见此诏如见虎符。

原本是圣旨+虎符才能执行的命令,经过钱象祖这么一灵活变通,成了内降密诏+内降手诏的组合,而且内降上的皇帝大印清清楚楚,从法理上讲完全合法。

也就是说本来是文件+信物才能执行,现在成了文件+无法出示信物的情况说明,反正章在手里,想怎么说明就怎么说明,谁敢不服?

高啊,实在是高。

钱象祖拿着这一套手续找到殿前司长官夏震,夏震只有一句话,君命也,震当效死。

开禧三年十一月初三,夏震奉命率侍卫在宫中设下埋伏,在韩侂胄进宫上早朝的路上拦住其轿子,将他从轿中拉出押赴玉津园活活打死,一代权臣落了个横死的下场。

韩侂胄死后,史弥远和钱象祖立即派人向宁宗汇报,宁宗甚至不敢相信自己常年依赖的亲信就这么被干掉了,但事已至此木已成舟,信与不信已经由不得自己,后宫有杨皇后,朝堂上有史弥远和钱象祖,南宋的权力架构发生了重组,而唯一看似处于权力中心的宁宗,依然没什么权力。

毕竟昏君,也不需要什么权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