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江慧嘉讲学

江慧嘉上午的时候病人并不多,她接待的第一个病人全身发黄,症状偏僻,在如今时代,这的确能称得上一声疑难怪症。

江慧嘉诊断,此人所患,实则为毛细胆管性肝炎。

这个病还有一个名称,叫做黄疸。

当然,黄疸又分很多种,在这里,病人的黄疸症状主要是由毛细胆管阻塞,胆汁淤滞造成的。

这使得病人全身呈现深黄状态,放在消息不畅,易受鬼神思想影响的古人眼里,显得很是古怪可怕。

江慧嘉以前碰到过这种病人,但她一般是用西医的方法治疗。不过好在江老爷子一向主张纯中医手段,在江老爷子那里,江慧嘉看过他的药方医案。

这时候,江慧嘉不免又要在心中感激一番江老爷子。

病患个体间虽有差异,但江慧嘉并非新手,而是经验丰富的名医,只要有思路,要她量体开方是很容易的。

江慧嘉便以大黄附子汤为基础,开了一副单方,并道:“先用十剂,再来复诊并调整单方。”

病人有些紧张地道:“敢问神医,在下病症……严重吗?”

江慧嘉笑道:“此症由肝起,证属中阳不振,湿浊内阻,脾运失责。并非怪病,只需逐湿便可退黄,你不要疑难。”

很多时候,病患的心理往往影响身体。

现代也有很多实例表明,心理健康,积极放松的人更容易战胜病魔,而整日疑神疑鬼,惧怕阴沉之人,就算本来没病,时间长了,都有可能生出病来。

这个放到中医上来讲,叫做情志之伤。

所以江慧嘉很懂得安抚病人情绪的重要性,眼下这个病人看样子是为自己全身深黄的样子郁结很久了,再让他郁结下去,就算吃药,那效果也要打折扣。

病患最后带着几分感激放松,还有几分仍然挥不去的忐忑犹疑走了。

江慧嘉对刘思源、乔雁和白果解说这个病例。

刘思源问:“为何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主治肋下偏痛,发热,是温药,或能通下。先生竟用来治疗黄疸,实在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说着,他抓抓头发,仿佛因为提问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刘思源性情活络又狡猾,江慧嘉以前很有些防备他。不过相处时间长了,倒也能发现他本性不坏,并且为人极其聪明。

他本来就基础扎实,甚至胜过乔雁,江慧嘉要想最快速地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坐堂医师,刘思源是个好选择。

江慧嘉不是古人,她思想里并没有什么秘技不能外传的观念,相反,如果可以,她愿意将自己一身医术更快地传播出去。

如果可以因为传播医术而救更多的人,不也是一种功德吗?

只是医者能救人,更能杀人,这个理念是她学医之初就被慎重告诫的。所以她就算要传授,也是有度的,有序的,有保留的。

刘思源现在还是记名弟子,他要是有一天可以完全通过考验,江慧嘉不会介意倾囊相授。

不过她的保留主要在针灸和外科方面,在解说病例时她可不敢留手。要不然这就不是在教徒弟,而是在害病人了。

“大黄附子汤虽仅三味药,却能千变万化。”江慧嘉道,“此方我又添加干姜、桂枝、白术、茯苓、茵陈……”

她解说单方,细致剖析。

“此人黄疸虽由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起,根源却是中阳不振,脾运失责。因此对症下药,便应当温阳泄浊,健脾助运。”

“自来医家最为讲究辨证施治。”江慧嘉道,“什么叫做辨证施治呢?最紧要的不是病灶在何处,而是病因、病机、邪正、虚实……须知人体为统一之宝藏,不能区分对待,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她深入浅出,而又细致引申,讲课的水平着实是一等一的好。

比起许许多多只会叫徒弟背医书、背单方的老派大夫来,实在是太会教徒弟了。

古代医家不是没有高手,相比起在蒙昧中挣扎了太多年,后来才终于飞速兴起的西医来,中医的传承就简直不知道要悠久绚烂多少倍。

可是名医们能著书立说,却未必懂得怎么教徒弟。

尤其古人著书,还讲究一个微言大义,这就又容易引得后人猜想:这句话什么意思,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猜来猜去还猜不完呢,能真正看懂真义的又有多少?

看得懂的,能青出于蓝的,那都是其中佼佼者,就这样,其间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琢磨多少年。

又哪里比得上江慧嘉简单直白,又深入细致地讲学?

江慧嘉继续说:“我此前特意问了,这患者经商,做的是水路生意,常年要从江南坐船来京城的。你们可知我为何要特意去问对方营生?”

同一时间,已经走到枯草堂正门口的赵太医一行人随之就顿住了脚步。

他们并没有很遮掩行踪,但江慧嘉这时正好背对着大门,而刘思源几个又正低头拼命记着笔记,外头的动静就被几人忽略了。

赵太医的脸上很有惊疑之色,一行几人中,他是走在后头的,走在最前面的却是一名身穿内侍袍服的内监。

其实赵太医在这门前已经静听了约有小半盏茶的时间了,他从宫中出来以后就直接来到了枯草堂附近,为的就是想要第一时间知道皇帝究竟会不会宣召江慧嘉。

他没料到自己竟然会碰到江慧嘉给弟子讲学,更没料到,江慧嘉讲得如此精彩,竟连他都听入迷了。

只听白果活泼的声音道:“娘子说了,病人的姓名年龄身份都要在医案上记好,方便以后查证。”

刘思源和乔雁也表示认同。

江慧嘉道:“此其一而已,最要紧的是,病患常在水路行走,易受寒湿之气而形成内阻,因此我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要为他退黄,便需先为他逐湿。干姜温中,桂枝温经通脉,茵陈利湿退黄,合而共济,温阳健脾,才是对症下药。”

刘思源终于恍然道:“所以先生开方,才极少使用贵重药材。相反,常见药物,只要君臣佐使搭配得当,对症下药,效果反而可能更好!”

江慧嘉点头笑道:“善!”

果然刘思源天赋最佳!

对症下药是最朴实的用药道理,要懂得容易,可要做到却不知有多难呢!

忽然,只听门外一阵掌击之声“啪啪”传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