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刘基想去句容

猛虎啸城门,震动半金陵。

百姓谈论的是老虎体型硕大,威猛无双,士人想的是用什么词作一首诗,来记录此情此景,而官员们则关注的是猛虎背后的句容知县顾正臣。

在九月的黄昏里,顾正臣的名声悄然传入百官耳中,就连吏部尚书吴琳听闻之后,也不由得拍手称快,吟诵道:“句容擒虎安四民,国公征虏定八方。人间自有豪杰生,文笔刀剑皆称雄……”

御史大夫陈宁恨得咬牙切齿,直将茶碗摔在地上,下人噤若寒蝉。

陈宁离开陈府,直奔胡府,不等人通报,便直接闯了进去。

胡惟庸刚用过晚膳,见陈宁脸色阴沉地走了过来,通报的下人拦都拦不住,微微皱了皱眉头:“何事如此匆忙?”

陈宁不请自坐,哼了一声:“就在刚刚,句容知县顾正臣送来了一只斑斓猛虎,已是震动京师,无数人拍手称快,那顾正臣之名,俨然已传遍金陵,甚至有人称其为‘打虎知县’!”

胡惟庸微微皱眉,严肃地说:“打虎知县?呵呵,区区一个知县,也值得你五次三番提起,老陈啊,你需要将心胸放宽一点,顾正臣不在金陵,他再如何折腾,也是金陵外之事,与朝政大局无干。棋盘之外的人,不值得我们惦记。”

陈宁接过下人端来的茶碗,肃然说:“胡相,你莫要小看这顾正臣,现如今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小小的七品知县,可莫要忘记了,此人背后站着的是太子与陛下。若任由此人成长,他日未必不可取你而代之!”

“就凭他?”

胡惟庸哈哈大笑起来,不屑地摇了摇头:“此人一无背景,二无资历,凭什么能掌控中书?你不会以为是个人就能坐在丞相的位置上吧?呵呵,莫要忘记了,开国才六年,韩国公李善长退了,称雄一时的杨宪死了,忠勤伯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就算那顾正臣是个人才,没有十年宦海,他也休想进入中书省。十年,呵呵,我们做事,不需要十年之久吧?你这睚眦必报的性情,是时候收一收了,不收敛收敛,迟早会有灾祸。”

陈宁哀叹一声:“我就是看不得这小人得志!”

胡惟庸起身,伸展了下身体,笑道:“现在不宜动他,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快入冬了,魏国公徐达想来应该会返回金陵吧,此人不好财宝,不好酒色,端得是不好结交。看来,需要迂回一下了,听说魏国公府有个看门人叫福寿,跟着徐达多年,此人或可先争取过来。”

陈宁连连点头:“魏国公出征日久,是该回来一趟了,是应该多走动走动……”

刘府。

刘璟提着一条鱼进了门,脚步轻快,直朝书房走去。

富氏见到后,连忙上前接过鱼。

刘璟问安之后,便问:“父亲可在书房?”

富氏含笑道:“在,正在与你三娘作画呢,我差人做晚饭,你们闲谈一会。”

刘璟谢过后,敲门进入书房。

刘基见次子刘璟回来,待其行礼后,将毛笔搁下,对刘璟说:“来看看这幅松间月明图如何?”

刘璟上前,扫了两眼,看向父亲,见父亲刻意眨了下眼,只好违心地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绘的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好意境。”

小章听过之后,眉眼之间有些伤感。

刘基白了一眼刘璟,让你说画作好坏,不是让你说意境,你就不能挑点好词说说?

刘璟不买账,直接转了话题:“父亲,前不久有一头斑斓猛虎被送入金陵城中。”

“被送入?”

刘基凝眸,缓缓地说:“送老虎的人,该不会是御史台或中书省的人吧?”

刘璟摇了摇头,认真地说:“是句容知县顾正臣。”

“顾正臣?”

刘基皱眉,寻思着:“这个名字,似在哪里听过。”

小章在一旁提醒:“东宫中秋宴,吃饭治国论。”

刘基恍然,一拍手道:“没错,正是此人!宋濂几次长吁短叹,后悔当日没有前往东宫赴宴,未能见此人一面。他赴任句容不过一个月吧,打了猛虎不稀奇,送至金陵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他是想求名,还是意有所指?”

刘璟摇了摇头:“父亲,此人意图是什么还不清楚,但在猛虎之后,还有四名囚犯,似乎句容发生了大案。”

刘基眉头紧锁:“句容案件,为何将罪囚发至金陵来?县衙判决,送来文书,自有应天府、刑部等官员审议,直接送罪囚至金陵,这举动似乎不合乎常理啊,这背后定有隐情。”

“父亲,孩儿听闻一个消息,并不清楚是真是假。”

刘璟拿不准,犹豫之后开口。

刘基从桌案后走了出来:“说说看。”

刘璟轻轻咳了声:“传闻句容知县顾正臣在赴任前夕,住在了沐府之中,是沐英推荐,太子邀请,这才有了中秋晚宴的吃饭治国论。”

刘基点头:“宋濂说起过此事,并非传闻。”

刘璟继续说:“还有个消息,有人说,顾正臣与太子一直有书信往来,哪怕是写奏本,也会夹带一份私人信件传至东宫。”

“什么?”

刘基有些震惊。

如此明目张胆巴结东宫,还敢用驿站传递私人信件,这简直是找死啊!

刘璟垂手在侧:“这消息未必真,但孩儿感觉,顾正臣与东宫关系匪浅,甚至是,与华盖殿关系不同寻常。”

刘基深吸一口气,心头骇然。

一个小小的知县,竟同时与太子、皇帝关系紧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之辈能做到的事!

哪怕是李善长,胡惟庸,乃至自己,也都无法同时交好皇帝与太子!

“如此说来,这顾正臣倒是个厉害人物。”

刘基镇定下来。

刘璟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刘基。

刘基在书房来回踱步,沉思良久,开口道:“听说句容有青元观、崇明寺,你们可有兴致走走?”

刘璟有些担忧:“父亲,此时离开金陵,会不会引起陛下猜疑……”

刘基呵呵笑了笑,苍老的脸上浮现出自信的神情:“我们不是回家,也不是远游,陛下如何会猜疑。再说了,既然要出行,自然需要告诉陛下,恩准之后再前往句容。”

翌日。

早朝刚结束,刘基便跟着进入了华盖殿。

“臣听闻青元观中有道人精通医术偏方,或能缓老臣腹痛之病,愿陛下怜悯,准臣前往句容……”

刘基跪道。

朱元璋打量着病态的刘基,终还是有些不忍:“起来说话吧,你是想去茅山看病,还是想去句容见一见顾正臣?”

刘基知道瞒不过朱元璋,索性坦然承认:“陛下,臣老了,兴许活不过两年,听闻句容知县年轻有为,在地方上勘破大案,治下有功,臣想去见识见识,顺便去医治病痛。”

朱元璋敲了敲桌子,思量着放刘基去句容是否稳妥。

顾正臣没有官场背景,不像刘基这种浙东之首。若是让刘基与顾正臣见面,倒不需要担心什么,顾正臣不是浙东之人,不可能成为浙东与江南士族的头领。

只是刘基此人有些手段与心计,又是个深沉老道之人,顾正臣还年轻,万一被他忽悠瘸了……

“你想去句容,也不是不可。”

朱元璋想了想,还是答应下来。

刘基刚想谢恩,朱元璋已开口道:“后日,有一批两千余人的俘虏将送往句容,朕正愁没有合适之人对接文书,既然你想去句容,那就随行一同前往吧,在安置俘虏妥当之后返回金陵。”

“臣遵旨。”

刘基有些郁闷。

看得出来,皇帝对自己还是不放心,虽没有明说返回金陵时间,却也警告了自己,不能单独与顾正臣见面,也不能在句容停留太久。

不过能走出金陵,出去透透气也是好事。

看着离去的刘基,朱元璋又拿起了一份文书,眯着眼看着:“赵海楼、王良等二十名军士竟然要读书?顾正臣给他们灌了什么迷魂汤,竟能让这些粗鄙的汉子生出了读书的想法?传沐英。”

沐英入殿行礼。

朱元璋晃了晃手中的文书:“赵海楼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开窍要读书了?”

沐英无奈地说:“陛下,臣听闻之后也是大吃一惊,还以为是听错了。但这二十名军士众口一词,皆说愿读书识字,他日好学成兵法,为陛下征战胡虏,开疆拓土。据赵海楼等人说,顾正臣在临别之前告诉他们,唯有读书识字,方能修习兵法谋略,晋升将官。”

“就这?”

朱元璋有些不敢相信。

沐英点头,大致是如此。

朱元璋有些郁闷,这个道理哪个大头兵不懂?

可让他们读书,还不如杀了他们,笔杆子对他们来说,比三百斤的石狮子都沉重。

这些不开窍的粗人,怎么去了一趟句容,竟然开窍了?

朱元璋不太理解,但还是下了旨意:“军中不缺粗人,缺的是能文能武的将官,他们既然想读书识字,那就让军中书吏当一回先生吧。另外,提拔赵海楼、王良为千户,其他军士升百户。”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