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集中军权,收归财权,不是人人都是赵匡胤

赵匡胤很希望林炜能够继续讲下去,特别是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但是林炜只是稍微点了一句之后,便开始进行了下一个话题。

【在这里,我也给大家提一提我评点十大帝王的标准是什么。

其一便是有没有一统天下之功,正是因为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我们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低谷之中走出来,然后重新登上世界之巅。

其二就是有没有开创出一条前人从来就没有做到过的道路,影响深远。

其三就是不能亡国,毕竟亡国就代表着这个帝王最终翻车了,也代表着他最终没能冲破内外的阻力,所以最终失败了。

其四则是他有没有为后世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标杆,让后世帝王与子孙因其功绩而骄傲。】

林炜这四个标准一出,天幕下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也纷纷点了点头。

【虽然终其一生,赵匡胤到底是未能拿下燕云十六州,这给其历史地位降了很多分。

但是能够在群雄并起,豪杰遍地的五代十国杀出来,最终一统南北,即使这其中有了柴荣的基础,但也证明了赵匡胤武功之盛。

可以说,数遍唐末到南宋末年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武功最高者,还是赵匡胤。

直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空出世,才在武功方面超越了赵匡胤。

除去军事方面的强大之外,赵匡胤在政治方面也同样手腕高超。

首先便是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最终实现了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枢密使,赵匡胤允许枢密使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但是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

另一方面由三司使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

最终在司法权方面,赵匡胤最大的贡献是以后但凡大案必须交由刑部复核,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枢复审和核准。

经过这种政治变革,赵匡胤达到了掌控军权与财权,然后将司法权收归中枢的目的。】

这一刻,天幕之下的帝王们都是纷纷点头,然后也开始各种疯狂抄作业。

“这个赵匡胤,心思不浅,能力很强啊。”

刘彻一方面眼中闪过点点精光,正在头脑风暴,另一方面点头赞许着说道。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赵匡胤是在利用一系列的手段,改变自从唐朝中期开始就出现的武人乱政的现象。

跟我们现在的人民军队完全不一样,古代大多数时候,绝大部分的军队,跟土匪没有什么区别。

就连在史书上对百姓算得上仁德的刘邦,都曾经屠过城。

所以自从唐朝中期开始,武人便开始变得难以制衡,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杀百姓,杀主将,杀节度使,甚至于连皇帝都敢杀。

这种情况之下,赵匡胤将军权交由枢密院,这算是开启了以文御武的时代。

常人听到以文御武就觉得这是外行指导内行,让那些不懂的军事的文人去指挥军队,那岂不会导致战场大败。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事实上来看,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发达国家与强国都几乎是以文御武。

这无疑证明了以文御武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说到底,武力就好似一把刀,如果人不能去控制刀,那么这把刀反过来就会杀掉握刀人。

当然,如何在既保持军队战斗力以及军事方面的强大,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的压制军队的野心,让军队成为保家卫国的力量,而不是搅乱社会与秩序的猛兽,这件事赵匡胤并没有处理好。

解决他的人,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以后再讲。】

这一刻,听到天幕所言,朱元璋笑出了声。

“哈哈哈,天幕夸咱了,天幕夸咱了!”

朱元璋此时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没办法,对于朱元璋这样,天幕的肯定,那就是天命在他朱元璋身上的最佳体现。

反过来,但凡是皇帝们,谁不希望天幕能够夸夸他们呢。

【正是在以文御武的思想主导之下,赵匡胤这才设置枢密院,还有三司使。

如果说枢密院是将军权集中起来的话,那么三司使就将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枢。

到这里,相信许多的聪明人已经想到了,这打仗其实打的就是钱粮。

现在军权被集中,然后财政权也没有了,那地方的封疆大吏与节度使们,自然也就没有养兵的根本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赵匡胤这个设计可谓是将地方节度使的根都给刨了!

对了,这个政策虽然很好,但是一般的皇帝们就别试了。

真以为这军权是那么容易集中的?

这财政权是那么容易收上来的?

赵匡胤地下的那些大将们听从这个政策,那是因为宋太祖是“一条盘龙棍,打下四百座军州”的赵匡胤,在当时可谓天下无敌!

当这些大将们在知道打不赢赵匡胤的情况之下,自然是赵匡胤说怎么改,那就怎么改了。

但是如果是那些手里连军权都没有,甚至于连掌控朝堂都做不到的皇帝们,就别去试了,试试就逝世!】

这话一出,原本许多已经心动的皇帝们顿时脸色一白。

还真是,他们这些皇帝们在看天幕,那些有野心的乱臣贼子们难道就没有看?

再者说,权力之争从来就是充满了血腥的。

而很多时候之所以没有血腥,往往可能是一方的实力太强了,强大到另一方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那就只能选择臣服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