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我单挑长孙皇后?真的假的?

第159章 我单挑长孙皇后?真的假的?

“是么,马先生上奏父皇时,辽东节度使也在场么……”

立政殿,李治的书房。

马周垂头拱手,对晋王李治道:

“正是,陛下将他留在身边,全程旁听。

“此事意义非比寻常,因此臣特此知会殿下一声。

“还有,臣不日便启程前往齐州章丘县履职,恐怕无法再教导殿下了。”

马周除了在中书省的职位以外,还有一层身份:

晋王府长史。

相当于房玄龄在晋王府中的地位。

这几个职位都是今年年初才升职的,才不到半年就被撸了。

但出于责任心,他觉得还是有必要向这位小领导汇报一下,他在立政殿书房时所见到的不寻常的情况。

李治:“……”

他久久没有回答,双眼茫然失焦。

过了半晌,才仿佛从一场梦中惊醒,嘴唇蠕动着喃喃道:

“马先生此去齐州,路途遥远。治……实在不舍。”

马周听得鼻子有些发酸。

“只是,先生之所见,攸关禁中之秘,切忌外传为要。”

李治仔细叮嘱道。

他警告我,他心里有我……马周更加感动了,郑重再三地向李治行礼,才缓缓告退。

目视着自己这位新长史离去的方向,李治依然久久没有动弹,心中五味杂陈。xuqi.org 海豹小说网

当皇帝接见大臣时,皇子全程陪同!

这意味着什么,宫中之人懂的都懂。

什么样的工作,是需要在陛下身边学习的?

除了储君还能有谁!

这事绝对不能外传。

尤其不能让李治的两位亲皇兄知晓。

否则……

天知道李明会遭遇什么样的针对。

但……

不知为何,李治总觉得心口堵堵的。

意难平。

“难道是他?父皇选择的居然会是他?”

自从辽东的真实战报传到长安以后,父皇的心境就好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宫里做出了一系列安排和调整。

调整主要集中在三位嫡子和一个李明身上。

一方面疏离太子,另一方面,对其他三人投以了更多的青睐。

李治敏锐地觉察出,父皇对于储君的选择,似乎有了些不一样的想法。

但他不敢确定。

当父皇不断加强他的晋王府力量,将李世绩等精兵强将调入他府中时。

李治心里还在偷着乐。

是我吗,难道会是我吗?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人生的三大错觉之一。

父皇更为眷顾的,显然是那一位非嫡非长、甚至连王府都没有的小皇子啊!

李治感到难以置信。

李明那厮自幼顽劣,去年这时候还在大闹孔颖达的课堂,在两仪殿被扒裤子揍屁股。

这才短短一年!

那家伙,那个在儒生帽子里撒尿的、没个正经的小家伙……

居然成了储君候选人之一,将来有望执掌天下了?

年纪轻轻的少年李治,也有了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可太子魏王怎么办?舅舅怎么办?

“还有母后……难道父皇真的忍心……人走茶凉吗?!”

李治咬紧牙关,紧紧握住了双拳,胸膛剧烈起伏。

他不服。

他从小是看着李承乾和李泰争霸长大的。

两位一母同胞的亲哥哥不论谁最终夺魁,他都能欣然接受。

但一个同父异母的、庶出的、古灵精怪的、他从小看到大的弟弟,突然从角落里窜了出来,后发制人……

意难平,意难平。

李明的快速崛起,在李治的心底里燃起了一团火,燎得李治难受。

都是小儿子,我还比他年长好几岁。

他如果行,我为什么不行?

为什么不能是我?!

八字还没一撇,父皇仍然在平衡各方力量,朝中也没有明确放出一定要易储的风声。

我也还有机会,我也要争一争。

毕竟,我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啊!

“呼……”

李治长出一口气,蓦然发现,衣衫已经被汗水打湿。

“雉哥哥,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不要叫御医?”

背后一个清亮的声音,舒缓了李治毛燥的内心。

他缓缓转头,李明达正从门外探出个脑袋,水灵灵的大眼睛里满是关心。

“没事……只是马先生外放齐地,我有些不舍而已。”

李治非常流畅地说着善意的谎言。

兄弟争斗这种沉重的话题,还是不要烦扰无忧无虑的妹妹了。

“齐地是李祐哥哥的封国吧?唉,别出什么岔子就好——

“雉哥哥是不是在烦恼这事儿呢?”

李明达夸张地学着李治皱眉的样子,从门背后慢慢走了出来。

这憨态可掬的样子,把李治都逗乐了。

他满眼温柔,仰视着自己的妹妹。

嗯,仰视。

“嘶……”李治挠挠头:

“你是不是又长高了?”

“有吗?没感觉呀。”李明达俯视着自己的哥哥。

她一直遵守着小明弟弟临去辽东前的嘱咐,荤素搭配、框框猛造肉蛋奶、刻苦锻炼、早睡早起。

然后,个子就开始刷刷往上窜了。

已经超过了每天睡眠不足的李治老哥。

我家有女初长成,力拔山兮气盖世。

“你……算了,没事。”李治欲言又止。

那李明小老弟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魔力?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凡是他管理下的东西,不论是领土、经济还是个人,规模好像都会刷刷地飙升?

…………

在立政殿,李明也分到了自己的书房。

是以前专门为皇后储藏脂粉香膏的储藏间。

长孙皇后薨逝后,便一直封存至今。

李明从辽东回来以后,这里便重新启用,作为十四党在宫里的临时据点——

因为李明的另一个据点立德殿在永巷以北,不大方便接待外臣。

“辽东可以不向朝廷上缴地税,但朝廷的转移支付不能停。

“我们此次大捷为大唐抵挡了高句丽铁蹄南下,使中原百姓免遭蛮族涂炭。

“这是无量的功德,得加钱。”

李明高坐书房之首,十四党的两位核心成员房玄龄、侯君集分坐两边。

三人嗅着残留的、清新淡雅的脂粉香气,谈论着最赤果果的利益分配,场面有些诡异。

侯君集有些挠头:

“咱还有什么需要向朝廷要的?

“铜铁矿产就算了,辽东自己都用不完,铁器价格暴跌不止,这一个月不知多少家铁匠坊关张大吉。”

啊,这就产能过剩了?

不,现在才是唐朝,年产这么点铁才哪到哪儿啊?

是因为内需不振,老百姓刚解决温饱,没有余钱消费铁器。

说到底还是穷。

“你看老侯,敲竹杠……不,祈求圣恩的机会这不就有了吗?”

李明一拍脑袋:

“既然辽东无需输入铁制品,那我们可以输出啊!

“让父皇准许辽东商人将铁器往各地卖,赚来的利润可以刺激内需,连带拉动辽东当地对铁器的需求。”

“行。”侯君集在奏疏上刷刷写下这一条。

房玄龄有些恍惚,忽然发现半年不见,自己连话都插不上了。

“房相公有何高见?我见你几度欲言又止。”

李明揪出了摸鱼的小老弟,表示寡人素来兼听则明,你也赶紧给节度使出点歪点子。

老房还是一如既往的面无表情,只是两根手指捻着山羊胡,慢慢悠悠道:

“殿下对于辽东的治理可谓尽心尽力。

“只是私以为,殿下也应该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响亮的封号,譬如转封燕王。”

李明连连摇头:

“我觉得不行,这种虚名我不要的。”

皇恩点数要攒着用,全部加点加在物质利益上。

如果不能增强硬实力,那就是挥霍浪费。“老臣知道殿下高风亮节、不图虚名,只是……”房玄龄委婉地说:

“若不戴上这顶虚名,世人又怎知您以身入局,同台竞技呢?”

“我……什么?”李明有点没听懂:

“我入什么局?和谁同台竞技?”

这把房玄龄给问不会了,疑惑地看看侯君集。

侯君集也同样十分疑惑:

“当然是和太子、魏王,以及晋王,争夺储君之位啊……”

“嘘嘘嘘!慎言慎言!”

李明下意识地捂住侯君集的嘴。

房玄龄斜了这又勇又怂的小主君一眼。

“此事已是朝中重臣的不传之秘了,殿下倒也不必如此守秘。”

侯君集点头道:

“陛下已经几个月没有与太子说过一句话了,又同时在加强您及其他两位嫡子的力量。

“其中,对势力最弱的您与晋王,陛下的支持与关照最多。”

打压强的皇子,扶持弱的皇子。

这起手式,老臣们一看就明白——

不就是复刻太上皇李渊陛下的骚操作吗?

只是如今的陛下比太上皇更青出于蓝,直接在明面上摆开了擂台。

四个儿子公平竞争,各凭本事。

“所以……你们都这么想的?”李明眼皮子直跳。

房玄龄和侯君集一齐点头。

李明的脑壳一阵疼痛。

当李世民一边巩固他的辽东、一边又在庇护朝中反对他的力量,大搞平衡术的时候。

李明其实对此也有一定的猜测。

只是不敢确定,是真拿他李明当个正儿八经的储君候选,还是给真正的皇太子当垫子的。

现如今,辽东也拿到手了,朝议也旁听了,手下心腹也都嗅出风向了。

李明这才敢确定,李二是玩真的啊!

真是艺高人胆大,真选了玄武门继承法啊!

也是,嫡长子继承法在大唐严重水土不服,直到安史之乱后才出现第一个嫡长子皇帝。

只是……

李明有些为难地说道:

“如果我说,我经略东北只是为了自保,并无鲸吞天下的雄心……”

老房老侯齐声回答:

“我信我信。”

“我说真的。”

“啊对对对。”

“我只想保命。”

“是的,殿下是被迫登临大统的,绝无觊觎之心。”

老房老侯觉得,李明殿下太地道了。

连争个储都要上演三辞三让的戏码。

到时候封太子、当皇帝,还有得演呢。

不过李明是认真的。

之前,光是太子三心二意对付了他一下,就压得他受不了。

现如今,他虽然有所成长。

但一口气对付三个嫡子,还是有亿点压力的。

况且,李明十分清楚,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

不是李承乾、李泰。

甚至不是历史上最后吃鸡成功的山鸡哥雉奴。

而是长孙皇后啊!

非长孙氏所生,是李明最大的软肋。

如果换其他的无情皇帝,还则罢了。

偏偏李世民还是个重感情的人,偏偏长孙皇后还是他的白月光。

接任大唐的,会是一个无长孙皇后血脉的庶子吗?

甚至那位庶子生母的原配,还是李世民弟弟、政敌、兼人间之屑。

这多少有点抽象了。

“父皇召集群臣商议易储了吗?下了四子夺嫡的诏令吗?”李明朗声问。

房玄龄摇头:

“这倒没有,没有传出任何风声。”

“只是一些初期的人事调动。”侯君集补充道。

“那不就得了,不信谣不传谣。”李明淡淡地说道。

房、侯二人互视一眼,便再也不提夺储之事。

与李明相处久了,他们也摸出了他的脾性:

脚踏实地,先干再说。

夺储不是冲锋的号角,而是胜利的凯歌。

赢了自然万事大吉。

而就算输了,李明也在辽东为诸位准备好了退路。

进退有据,就是可以这么任性。

进退有据……

“原来如此!”房玄龄这才后知后觉地领悟到李明的战略意图。

“所以殿下才会抛却内地富饶之地,而退居易守难攻的辽东……所以殿下才宁可在辽东披荆斩棘、白手起家,千方百计培养一支忠于自己的力量……”

“竟是为了今日的谋划,使自己不论夺嫡成功与否,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这是何等老谋深算的战略布局!

房玄龄罕见地睁圆了浑黄的老眼,右手快速捋着胡须,似乎非常惊讶。

“你怎么了?”李明问。

“……无事。”

房玄龄定了定有些晕眩的意识,把话题重新拉回来:

“那关于新的封号,殿下有什么想法?

“若殿下请求陛下转封您为燕王、节度辽东、都护东北,陛下一定会答应的。”

李明还是摇头:

“我觉得不行,不够响亮。

“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九锡冕九旒假节钺开府仪同三司,如何?”

房玄龄不想搭理他。

侯君集看了他一眼:

“薛万彻就是开府仪同三司。”

“哦那算了。”李明不屑于和那调戏良家妇女的糙汉子为伍。

…………

可话又说回来,应该讨要一个什么样的封号,或者向李世民再讨要什么样的封赏呢?

不但让大臣们知道,我也是玄武门锦标赛的参赛选手之一。

而且这名号还要足够响亮,封赏要足够丰厚,让观望的大臣们也将我视为种子选手,会赢的,纷纷投奔归附。

而我最大的劣势,就是出身……

人生最大的分水岭就是羊水。

羊水带出来的劣势,怎么可能用一个名号、一些赏赐就能盖过去啊……

李明陷入了沉沉的思考,连嘴里的肉肉都不香了。

“明儿,你不舒服吗?”

李明恍然回过神,母亲杨氏正满脸担忧,手背放在他额头上。

今日的晚膳在立德殿,李明回了趟老家,主要是为了看望姨娘们。

杨氏一连几日在立政殿侍寝,母子早就团聚过了。

“你小子在辽东不毛之地都能活蹦乱跳的,抗造的很。”李世民半开玩笑道。

因为李明提出想回立德殿吃饭,李世民就跟来了。

嗯,让皇帝翻立德殿的牌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让一群连日宫斗而不得临幸的后妃们咬碎了后槽牙。

“说正事。”李世民正色道:

“大典在即,明日,外地的皇子公主们就都要启程回京,李令和其他四位嫁到河北的公主亦然。”

杨氏有些惊讶:

“妃嫔晋升,按礼制不需如此大阵仗啊……”

杨氏晋升德妃的仪式还没有正式举办,定在这个月底的黄道吉日。

后宫之女本就不能随便面见皇子,何况把他们千里迢迢地召集回京。

“不仅仅是你。”

李世民看向膝下粘着他的小肉球,道:

“还有李明。”

“我也要升德妃?”

李明吃了一惊,从沉思中一下子惊醒过来。

李世民没心情和他逗趣打闷,直截了当地说道:

“是过继。

“皇子明的过继仪式,也一并操办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