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看不惯

诸葛亮最后也没有办法,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从张溪那边获得的启发,加上自己的思考,对新官制进行了一个总结,制定了两种并行的行政制度,以张溪和诸葛亮两人的名义,一起上奏给刘备。

这种事儿,就让刘备自己去做决定吧。

到底是采用对皇权更加有利的“内阁”制,还是采用比较熟悉的“三省六部制”,交给刘备去权衡利弊。

而刘备也相当头疼的考虑了很久,最终选定了“三省六部制”。

其实刘备本人是更加倾向于“内阁制”的,这样可以保证皇帝彻底掌握权利,不用担心再出现像曹操,王莽这样的篡逆之辈.甚至连霍光这样的权臣都不太可能出现。

但考虑到现在的实际情况,刘备又不得不选择后者。

因为现在是乱世,并不是太平盛世,不是求稳的时代,而是需要开拓进取的时代。

再一个,就目前的世家大族的势力和影响力,即使采用“内阁制”,也可能会出现世家大族轮流上台执政的情况。

就这些世家大族一贯的作风和节操,他们也许会为了自己的权利去维护皇权,但更重要的,这帮人还是会主要维护家族利益,这样对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甚至一个搞不好,世家大族们联合起来架空皇权也不是不可能的。

与其如此,刘备倒不如用“三省六部制”,这样分散的权利,皇帝只要不是真的废物,哪怕懂的一点制衡的道理,起码也能掌握一些权利,不至于被人欺负了。

再一个,“三省六部制”虽然跟现行的三公九卿制不太一样,但好歹也有相似之处,不需要做太多的改变,不过是把三公和九卿的职能各自进行一个重新的划分而已。

用“三省六部制”承接“三公九卿制”会省下不少的事儿,相反,“内阁制”就跟三公九卿制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了,那是一种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再衍生的产物,贸然用“内阁制”承接“三公九卿制”的话,很多人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

几番来回的考虑后,刘备还是决定采用“三省六部制”来取代“三公九卿制”。

当然,新官制的诞生,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不可能说诸葛亮一个上表,刘备一句话就能决定下来,这年头的皇权还没有强大到这个地步。

因此刘备还得把诸葛亮上表的新官制下发给部下主要的文官武将们讨论,最终决定出具体实行的官制,同时也是给属下们一个心理准备,知道在改制后,自己应该做什么事儿。

而这个“三省六部制”.其实不管是代表哪个地方和阶层利益的人,看了都觉得挺不错的。

“三公九卿制”,其实重头部位在三公,九卿很多时候都是建议权,没有决定权,甚至部分职能还要受到三公的约束三公可只有三个位置,竞争压力太大了。

但“三省六部制”里,一共有九个可以独当一面的职位可以给到大家。

三省虽然统领朝政,但六部也是单独的职能部门,三省对六部虽然有上下级关系,但并不代表三省能直接干预六部决策,只是对六部决策有决定权而已。

甚至必要的时候,皇帝还能直接越过三省,直接干预六部决策.六部尚书,也是朝廷决策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比九卿的职权要高的多。

虽然感觉“三省六部制”相比较于“三公九卿制”少了三个重要的职位,但手里的权利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样的改制,其实在刘备集团的内部,是很受欢迎的,甚至已经有人开始上下活动,谋求一个合适的职位了。

比如说像许靖这样的人物,知道自己在刘备集团内部的位置不高,但本身的声望又非常的高,算是天下名士.这要是不去争取一下礼部尚书的位置,那简直都对不起自己。

要知道礼部尚书可是非常重要的职位,礼部的职责是: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察举人才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又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各州郡人才察举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别的不说,光一个掌“察举人才”就够天下名士们争破头的。

真的,别说许靖了,就是远在荆州的司马徽,如果不是实在年纪太大不宜远行,他都想到成都去,跟许靖争一争这个礼部尚书的职位。

说起这个司马徽.原本历史上早就该去世的司马徽,这几年在荆襄的岳麓书院活的是越来越滋润,平日里除了接待一下来访大儒外,基本都是在岳麓书院的后山休养,偶尔也去前山讲讲课啥的,小日子过的挺舒服的。

只是年纪越来越大了,不太适合远行,家人也不放心,所以才只能作罢,让许靖去捡这个便宜。

但司马徽越想越觉得生气,越想越觉得这事儿不爽你许靖一个翻墙出城投降的主,就这个品德,你好意思当这个礼部尚书?!

司马徽是名士嘛,不太好在正式的场合翻许靖的黑历史但私底下,司马徽非常瞧不起许靖的这种做派。

越想越不爽的司马徽,派人去请来了虞翻。

虞翻自从岳麓书院成立后,因为司马徽的挽留,就没有再回江东去,一直留在了岳麓书院虞翻也算是看透了,自己这张臭嘴,前半生得罪人太多,一直被人诽谤,后半生在江东当官也是个惹人厌的货,上到孙权张昭,下到属下佐吏,就没人说自己好的。

这要是再继续呆下去,一张臭嘴说出点让人嫉恨的话来,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自己是无所谓,但牵连家人就不好了。

倒不如留在岳麓书院,写写书,讲讲课,没事儿的时候想喷谁就喷谁,反正都是后辈弟子,谁还敢回嘴不成?!

但现在,司马徽请来虞翻,想要推荐虞翻重新出仕,去跟那个许靖争一下礼部尚书的位置虞翻很犹豫。

虞翻知道自己的脾气,一张嘴又不饶人,虽然这些年在岳麓书院潜心读书写注,但他的名声,比起许靖来说,却是差的很远。

人许靖一家子会装啊,人缘也好,许劭的《月旦评》一出,更是有的是人跟着捧臭脚.他虞翻前半生骂人太多,后半生被人骂的太多,虽然也是一时大儒,但名声真没法给人许靖相比。

再一个,虞翻之前跟随孙氏,现在再出仕刘氏虞翻是会稽人,家人都在江东呢,这样真的好么?!

然后司马徽就跟着劝啊。

第一,孙权这人吧,虽然做人有些不太讲究,但好歹也是江东之主,底线终究还是有的,不可能因为虞翻出仕刘备就对虞翻的家人有什么不利.这点气度都没有的话,那孙权也坐不稳江东之主的位置。

第二特么你愿意看到那个装腔作势的许靖成为礼部尚书么?!

许靖这货,一生学问也不过就那样,人品更是一般,要是让这样的人成为礼部尚书,这要是将来刘皇叔一统天下,那许靖不得是天下第一名士?!

你愿意看到这货成为天下第一名士么?!

你真别说,要是司马徽对别人这么说,说不定有人顾及自身名声或者影响,还会装腔作势一下.但虞翻不会。

虞翻这人,嘴臭,但性格也直,遇到看不惯的人和事儿,那是想喷就喷,根本不看喷的对象是谁。

就许靖那样的货色居然也敢觊觎“天下第一名士”这样的称号?!

行了,咱争不争这个礼部尚书无所谓,但不去喷一下这个不要脸的许靖,那还真的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就这样,虞翻收拾收拾行礼,带上了司马徽的推荐信,直奔成都而去。

而身在荆州的虞翻都知道了刘备集团在改革官制,许靖试图“竞聘上岗”礼部尚书的职位了,这个消息花不了多长的时间,就会传到江东,传到孙权的耳朵里。

孙权对虞翻是不是去找许靖的茬根本不在意,也不会因为虞翻这个喷子去转仕刘备觉得有什么可惜的虞翻喷人可是不分地点和场合的,连孙权都没少被虞翻喷,孙权巴不得这货赶紧滚蛋,去挑战一下刘备的血压呢。

孙权真正在意的事情是——刘备没事儿干嘛要改官制?!

再结合之前曹丕在邺城称帝的事儿一联想,政治智商一点都不低的孙权顿时意识到了刘备要做什么。

刘备那个老小子,他想称帝了。

那么问题来了。

曹丕那个小子已经称帝了,刘备那个老小子也即将称帝同为三分天下的一份子,我孙权为什么不能也称帝呢?!

孙权越想,越觉得心动。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