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八章 迟滞不前的魏军

为了准备这次北伐,雍州的兵力调整和粮草储备,早在三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准备的七七八八了。

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张溪把大多数从军多年,训练精熟的士卒,都已经调来了左冯翊地区,准备在两个月后兵并潼关,制造声势。

而右扶风地区,除了原有的五千郡兵外,剩下的一万五千人,都是新招募,新训练的郡兵。

右扶风有邬堡群协助防守嘛,在下次北伐的计划中,也主要是担任佯攻作用,新兵多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新训练的郡兵虽说战阵经验不足,但并不代表军械武器不足,战斗力还是有的。

因此在兵力的对比上,正好跟这次曹魏的进军主力方向,形成了一个比较默契的局面,全都是左冯翊兵力多,而右扶风兵力少。

也就是说,按照北伐的要求,发动主动进攻,在兵力上,是可行的。

而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防守,兵力和粮草对峙消耗后,再想在短期内立刻发动北伐,不现实。

这是张溪主张提前发动北伐的第一个原因。

而第二个原因,同样也在这个兵力部署上。

如今长安有两万郡兵,左冯翊各地分布了一万五千余郡兵,三万多人面对曹魏的五万人,虽然兵力略有劣势,但并非无力一战。

这个兵力对比,曹魏肯定已经通过细作的情报知道了,如果这时候再搞诱敌深入作战.那就是真的有点看不起曹真和王昶的智商了。

诱敌深入,是要承担着左冯翊地区被彻底打烂的风险的,而左冯翊地区还都是屯田区手头有兵有将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这样的冒险策略,曹真能上当,那才是真的傻了。

因此啊,张溪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诱敌深入的成功率已经是很低了,倒不如直接出兵缠住曹魏的主力大军,然后等到北军进入关中后,再发动全面反击,顺势北伐,反攻潼关。

诸葛亮想来想去,决定同意张溪的建议。

这么做,站在北伐准备的立场上看,是比较仓促的,并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但站在保卫雍州和保证北伐进行的立场上来看,确实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在诸葛亮做出决策后,张溪立刻下令给右扶风的柳隐,让他依托右扶风邬堡群,坚守为上,无令不可冒进。

紧接着,诸葛亮和张溪做了分工。

诸葛亮率五千郡兵留守长安,以防曹魏偏师偷袭长安,同时等待吴懿率领的北军进入关中,然后统一指挥整场北伐作战。

张溪则亲率一万五千郡兵前往左冯翊,支援已经先行出发的魏延等人,缠住曹真率领的曹魏主力部队。

整个战略,是采取了右守左攻的战略,提前开打北伐前哨站。

就这样,张溪领兵出长安,经过了七天的急行军,终于是赶到了左冯翊中部的重泉县。

曹魏的进兵速度,也确实够快,从兵出潼关后,一路往西推进,连克华阴,芮乡,王城,临晋等七县,直逼重泉。

也正好在这个时候,提前赶到重泉的魏延已经接到了张溪的军令,明白了作战意图,立刻就地布防,同收拢四部区作战部队往重泉靠拢,在重泉建立起了防线,等待张溪领兵来援。

但.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

按照曹魏方面来势汹汹的架势,魏延其实已经做好了要在重泉县,以收拢的一万余士卒对抗曹魏五万大军的围攻,坚守至少十天的准备了。

毕竟张溪领兵赶来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如果路上再有一些意外的话,魏延可能需要坚守的时间更长一些。

说实话,兵力差距虽然大了一些,但在魏延看来,也不算太大,不过是三倍左右的兵力差距,野战进攻可能不利,但守住防线,不给曹魏全军突破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当然,一场苦战是肯定免不了的。

但,现实的发展,跟魏延的预料,好像有点不太一样。

首先,是曹魏在占领了临晋县之后,就表现出了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并没有跟一开始进攻时,那种连克诸县的气势。

魏军先是在临晋县停留了足足三天时间,不知道是在休整还是故意停留,但不管怎么说,总是给了魏延收拢分散在四大作战区兵力的时间。

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魏军的进攻也显得很迟钝,五天时间,只不过是把战线往前推了五十余里,占领了临晋西侧的大荔县,然后就再次表现出停滞不前的架势。

似乎,魏军并没有表现出要急于进兵的架势。

具体原因是什么,魏延不知道,但曹魏进军如此迟缓,倒也让魏延稍微松了一口气。

毕竟,一万多对五万多,终究是一场恶战,魏延巴不得曹魏方面进军迟缓,给张溪领兵支援自己创造足够的时间呢。

当然了,魏延也不是傻子,看到曹魏进军迟缓就会放松警惕,该有的应对措施魏延还是都做了的。

不仅派出了足够的斥候外出搜集情报,探明曹魏军队的动向,防止魏军给你玩什么声东击西的把戏,派出偏师切断自己的后路。

同时,魏延本人也在重泉县积极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巡视防务,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一直这样防守着,到张溪率领着一万五千援军进入重泉县,曹真率领的曹魏五万大军,依然是前锋一万人驻扎在大荔县,主力四万人在临晋县,没有任何往西进攻的架势。

都已经停止进攻七八天了。

这很明显,是不符合军事常识的,放着前期突袭的优势不用,难道魏军是等着汉军集结完毕,然后跟汉军一决胜负?!

曹魏就这么有把握,能以五万魏军稳胜三万汉军?!

还是说,曹真此人很注重武德,不打算用偷袭的方式取胜,要堂堂正正的跟汉军在左冯翊打一场?!

好吧,这是说笑了。

这种讲武德的作战方式,早在宋襄公之后就基本绝迹了,曹真要是这个脑子,他能在西北地区闯下这么大的名声?!

因此,张溪和魏延共同判断,曹魏必然有所图谋。

但问题是曹魏的图谋,到底是什么呢?!

难道对面的曹魏兵力有诈,根本没有五万人,因此曹魏方面怕被汉军看破,所以宁可停止进军,也要虚张声势?!

关于这一点,别说张溪,其实魏延早就有怀疑了。

毕竟是魏延,不讨论战略和政务方面,只论军事指挥和战场谋略方面,魏延可一点都不比张溪差,他早就怀疑这一点,并且派出斥候细作,进行详细查探了。

也许因为时间的关系,得到的情报不太准确,但也足够从一些迹象表明,驻扎在临晋附近的魏军,是实打实的五万人。

可能会有些出入,但差距绝对不会在五千人以外。

这么看来,临晋魏军并不是在玩什么虚张声势,也不是什么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之类的计谋,他们就是实打实的在临晋驻扎,轻易不往前进攻。

可这就奇怪了。

魏军这次突然进犯,声势浩大,一下子连克左冯翊七县,兵锋直指长安,整个左冯翊都已经被调动了起来.怎么就突然停止了进攻呢?!

总不能是曹真怕了张溪,生怕张溪抄他后路,所以稳扎稳打吧?!

这就是开玩笑了,张溪要抄后路,就必须从右扶风出兵,绕道进攻华阴,这样才有可能切断曹真的后路。

但这么做,先不说能不能瞒过已经出了武关道的郭淮的眼睛,就说华阴.华阴县往东不到四十里就是潼关,张溪如果真的领兵出现在哪里,到底是谁包围谁?!

那不是自己主动的往曹魏的优势地区里钻么。

张溪自觉自己再蠢,也不会干出这种事情来。

因此,这种可能,也被张溪排除了。

在跟魏延商量了很久,继续排除了一些明显不可能的选项后,张溪得出一个结论——曹魏粮草补给出了严重的问题。

这是目前局势下,张溪能得出的,最有可能解释为什么魏军停滞不前的结论了。

只有曹真率领的魏军在后勤粮草上出现了严重的不足,才会导致曹真前期进攻极为迅速,但后期却不敢继续往前.曹真必须等到补给到位后,才有底气发动第二轮攻势。

毕竟,潼关以西四十余里,张溪都划作了缓冲区,这个区域内的百姓是少之又少,土地基本无人耕种,曹真无法就地获得粮草补充,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至于在攻破华阴和临晋这两个比较大的县城后,曹真才能获取一定的给养,但这些给养要供应给五万人,也确实有些杯水车薪。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曹真在进入临晋县后,踌躇不前了临晋县距离潼关大概有百余里路,正好够一次出征行军的粮草补给极限,如果不在临晋休整等待第二批给养,那曹魏确实可能面临无粮可用的境地。

一想到这里,魏延立刻建议,由他亲率一万人,前突至大荔县,尝试攻打曹魏的前军先锋。

如果能打下来,那就说明曹魏确实缺乏给养,张溪可以立刻率领后军跟上,汇合魏延,一举击破临晋魏军,甚至反攻潼关。

如果打不下来那不用问,肯定是曹魏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招,那魏延也会见机而退,退回重泉固守。

不管如何,该试还是得试一下的。

有一说一,魏延已经比以往要谨慎的多了,他至少做好了可能是魏军陷阱的打算,只是要求去尝试进攻一下。

但,张溪还是拒绝了魏延的建议。

一个是出于谨慎考虑。

自己一共就只有三万人不到的军队,固守有余,进取不足,再擅自分兵,如果有什么差错,劣势会更加明显,不利于接下来的坚守。

另一个.如果曹魏不是因为补给问题停止不前的话,那魏延这次主动进攻大荔,很有可能就是一个陷阱。

张溪也怕魏延到时候出个什么意外,回不来可怎么办。

毕竟,魏延如今可是北伐重要的一把尖刀,也是大汉的镇西将军,军中威望如今仅次于关羽,张飞,赵云和张溪之下,军中前五的名将,不容有失。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