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袁绍责备,袁术迟迟无法给出回应。
放在以往,他必定与袁绍大吵一场,势要分个高低。
可现今他也知道自己做错了,故此没有还击。
他只能憋红着脸,眼睁睁地看着西凉兵肆意妄为。
“谁能料到那董卓如此胆大妄为,不如你我一同前去劝说,若那董卓执意不改,就让他见识一下我们的厉害!”
袁术说完,便径直往董卓方向走去。
袁绍见此,只好跟着他一起去。
二人很快来到董卓身边,他们互相看了一眼,袁绍率先说道:
“董将军何故放纵士兵掳掠劫杀,此乃滔天大罪,难道不怕陛下怪罪?”
董卓放声大笑:“哈哈哈哈,如今何进被杀,十常侍被诛,天子徒有威名,实则手无权势,吾等何须惧他!”
能够说出此话,足以说明他有多狂妄放肆,完全不把大汉天子放在眼里。
“若陛下带兵前来问罪,董将军应该如何是好?”袁绍故作镇定问道。
“皇帝的兵权早被何进架空,如今何进已死,那兵权不是落到你们袁家手中吗,只要我们携手合作,天子又算得了什么。”
董卓紧紧拉住袁绍的手,他已经把袁绍当作与自己站同一阵线上的盟友。
袁绍表情僵硬,神色慌张,他放董卓进城,只是想给刘辩制造一些麻烦,并非想要造反。
况且刘辩可不是昏庸无能之辈,没这么容易对付。
现在他手上兵力,已经被刘辩收回一大半,他哪里敢跟董卓站同一阵线。
“董将军,此事事关重大,并非我俩可以定夺,还请让我们兄弟二人回去向父亲汇报,而后再作打算。”
袁绍借机推脱,拿袁逢出来当挡箭牌。
董卓不以为意,笑道:“好,你们快去快回,我先一步进宫,在宫中等候你们消息。”
袁绍点了点头,他抱拳告辞,拉着袁术匆忙离去,不敢逗留半刻。
待袁家兄弟走后,董卓重新召集麾下士兵,率领他们一起前往皇宫。
董卓此番带着五千西凉兵进宫,可谓声势浩大。
守卫宫门的士兵不敢阻拦,只能任由他们闯入。
董卓大摇大摆,想着一会要在刘辩面前耀武扬威。
然而世事难料,他刚踏入宫门,便看到数千士兵正严阵以待。
这些士兵都手持兵器,脸色肃穆,一看就知是宫中精锐。
董卓原以为自己可以在宫内作威作福,但眼前事实却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大胆董卓,竟敢领兵直闯皇宫,你是不把朕放在眼里了!”
话音刚落,刘辩就在卢植,朱儁和曹操等人的簇拥下走出来。
他对董卓怒目而视,即使对面数千西凉虎狼之师,他仍旧镇定无比,应付自如。
董卓看见刘辩,他瞬间慌了神,他不知刘辩从哪里找来如此多士兵。
朱儁见董卓没有反应,他大声训斥:“陛下在问你话,你为何不答?”
董卓这回才反应过来,不得已之下,他只好抱拳回道:
“回陛下,臣闻言宫中有变故,十常侍作乱造反,大将军何进被杀,故此率兵前来护驾,若有冒犯,还请陛下恕罪!”
“十常侍早已被朕斩杀,现今宫内稳定,董将军无需惊慌,还请你领兵出城,以免惊扰了城内百姓。”
刘辩此时还不知道董卓放纵士兵,在城内四处残害百姓。
他还以为董卓刚刚进城,急着进宫挟持他。
董卓好不容易才被袁绍和袁术放进来,他岂会让麾下士兵出城。
要是他这样做,那就等同于把自己逼上死路。
“陛下,臣认为宫内尚有宦党余孽潜伏,由臣亲自领兵护驾,方能震慑余孽,还请陛下恩准!”
董卓看似说话客气,实则态度强硬,甚至是毫无商量余地。
朱儁等人见此,他们颇为气愤,想要斥责董卓胆大包天,违逆天子之意。
刘辩却十分冷静,他看了一眼董卓身后的西凉兵,感到一股莫名的杀气。
这些西凉士兵已经把手放到兵器上,只要董卓一声令下,他们会立即发动进攻。
刘辩能够想象得到,如果在此发生大战,那将会是什么下场。
他们最终只会两败俱伤,给其他人可乘之机。
刘辩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不满,他现在还不能与董卓决裂,否则孰胜孰败还真不好说。
“罢了,既然如此,还请董将军将兵马安置在东门,务必对百姓秋毫无犯。”
刘辩退让一步,勉强接受董卓领兵进城。
“臣遵旨,若陛下没有其他吩咐,臣先行告退!”
董卓不敢在此逗留,他带领士兵退出皇宫,他现在已经意识到,刘辩的手段要比他想象中厉害。
待董卓走后,刘辩偷偷松了一口气。
刚才虽然相距甚远,但他已经感受到董卓的狂妄与嚣张。
如若他没有收回兵权,那只会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由董卓宰割。
就在此时,曹操刚刚打探到宫外消息,他连忙将事情告知刘辩:
“陛下,宫外士兵来报,董卓放任部下掳掠劫杀,强抢民女,不少百姓都遭到残害。”
刘辩得知,勃然大怒:“董卓狗贼,真是目无王法,不把朕放在眼里,刚进城就如此放肆,实在是可恶至极!”
“董卓狼子野心,此人万万不可留,陛下务必将他除掉。”朱儁提议道。
“朕自是知道,可想要对付此人,并非易事。”刘辩叹息一声,心中颇为无奈。
虽然他是帝王身份,但有许多事也力不从心,除掉董卓一事,只能从长计议。
卢植灵机一动,献上一计:“陛下,臣有一计能除董卓。”
“是何妙计,尚书大人请说。”
“陛下可在宫内设宴,暗中埋伏好刀斧手,并以慰问之由宴请董卓前来,等时机一到,陛下掷杯为号,刀斧手一拥而上可杀董卓一个措手不及。”
朱儁大喜,点头赞同:“尚书大人此计甚妙,如此一来必除董贼。”
众人闻言,也都赞成卢植此计。
然而曹操却持不同意见:“尚书大人此计虽妙,可仍有纰漏,难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