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刘辩去上早朝,今日上早朝他的心情格外不同。
这两天袁家发生了这么多事,他在朝上还要假装不知,这戏可不好演。
不过他已经提前做好安排,今日就要演一场大戏给袁逢和袁隗看,顺便打压他们的气焰。
大殿之内,百官对刘辩行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诸位爱卿,今日有何事上奏?”刘辩对众人问道。
陆续有人上奏奏章,刘辩处理完后,把目光看向御医李良。
李良当即心领神会,出列道:“陛下,臣有一桩不大不小的事,不知该不该奏。”
“什么事不大也不小啊,你说来听听,让大家也替你参考参考。”
“是陛下,上次一战,安狄将军马腾之子马超受了重伤,如今他一直在洛阳医治。”
“此事朕知道,这不是小事一桩吗,有何好奏?”
这件事原本只有刘辩和几个将领知道,但现在公开一说,所有人都知道马超在洛阳养伤。
袁逢和袁隗听闻李良提及此事,他们偷互看,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慌张。
“三哥,这是怎么一回事,那荀攸不是答应咱要隐瞒此事吗,为何还有人知道?”袁隗在袁逢身边低声道。
“嘘,别急,咱们先看看再说,按理说那荀攸不应该出尔反尔。”
虽然荀攸不与自己站同一阵营,但袁逢不觉得对方是无耻小人,答应了的事不会出尔反尔。
李良接着说道:“经过一个月的疗养,马超的伤好得七七八八,可昨天臣去探望他的时候,发现他的伤口再次裂开,臣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可支支吾吾不敢回答。”
“伤口裂开,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马超是练武之人,他可能练武时不小心把伤口弄裂开了,没什么好值得怀疑的。”刘辩不以为意。
“陛下,事情没那么简单,臣曾千叮万嘱,让他在完全康复前不许练武,他也点头答应,臣认为这并非练武造成伤口破裂,这其中必有隐情!”
李良的语气十分肯定,原本众人都对此事不怎么上心,但见李良神色凝重,一些人开始关注起来。
袁逢和袁隗表面淡定,但内心已经慌张得不行,他们原以为此事没多少人知道,结果李良也是知情人之一,还专门为马超医治,这属实出乎他们的意料。
若事情被李良捅了出来,说不定刘辩会追究到底。
“你所言颇为有理,马超不愿老实交代伤口怎么裂开的吗?”刘辩问道。
“是的陛下,马超看似有难言之隐,臣怀疑是不是有人袭击他,让他不得不出手。”
“哼,是谁如此大胆,敢动马将军的儿子,公达,你觉得呢?”刘辩眼睛一扫,一下看到荀攸,让他来回答。
众人都习以为常,因为很多问题刘辩都会第一个问荀攸。
然而这会袁逢和袁隗更加紧张了,因为他们才刚与荀攸达成约定,若是荀攸不小心泄露出去,那他们都会被追责。
荀攸还没有回答,袁逢和袁隗便死死盯着他看,生怕他说错一个字。
“回禀陛下,臣觉得李良说的颇为有理,不如立即传召马超上朝,让他自己说明。”荀攸说道。
“好,来人,传马超上朝,朕亲自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刘辩当即让人传召。
马超从郊外到皇宫需要一些时间,刘辩继续处理其他奏章。
半个时辰后,马超终于走进大殿,他的出现让在场官员非常震惊。
不少人听说过马超有其父威风,但没人想到他这么年轻。
区区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就能上战场杀敌,若是不是本领过人,又如何能在战场上立功,并得到刘辩重视。
“末将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马超跪下行礼。
袁逢和袁隗看着马超走到刘辩面前,他们格外紧张。
荀攸起码还沉稳一点,不会轻易说错话,但马超如此年轻,他们担心此子一时激动,把他们的事给暴露出去。
“马超,朕有话问你,你这些天在洛阳养伤,这伤养得怎样了?”刘辩直问。
“多谢陛下关心,在御医李良的精心照料下,臣的伤已经好了一大半。”
“如此甚好,你可否脱下衣服,让朕好好看看你的伤口?”
“是,陛下。”马超毫不犹豫脱掉上身衣服,然后解开绷带,让刘辩检查。
其他大臣也忍不住打量,他们看到马超腹部和后背都有一个伤口,这两个伤口看似不大,但经验丰富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若仔细观察,甚至还能看到伤口还在隐隐流血。
刘辩看着马超身上的伤,再次回想起他与吕布血战的那天。
那一天马超为了拦住吕布退路,死守隘口,最终被吕布一枪钉在地上,差点没命,幸亏李良医术高明,才保住他的性命。
现在刘辩对马腾没有杀心,也是看在马超的份上。
“诸位,尔等可知马超身上的伤是怎么一回事吗?”刘辩从龙椅站了起来,走到马超的面前。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日吕布想要杀出重围,马超死守隘口,可他还是太年轻了,不是吕布的对手,被吕布一枪刺穿腹部。”
说到最后,刘辩直指马超身上伤口:“正是这个位置,那一晚他奄奄一息,多亏御医李良医术高明,他才活了下来,正是那一战,让朕对他刮目相看!”
通过这番叙述,大家都能想象到那一战的凶险,吕布的威名众人早有耳闻,不知多少大将死在他的手中。
可马超年纪不过十四,却敢亲自抵挡吕布,虽然战败了,但仅仅这份勇气就要胜过许多人。
在场不少人将领都对马超越发敬重,身为将领的他们更清楚战场上的凶险。
刘辩对马超说道:“你是大汉的功臣,亦是朕的将领,若遭到不公之事但说无妨,无须遮掩。”
“回禀陛下,末将在洛阳被照顾得很好,没有遭受不公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