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在一天又一天的传言中度过,而对于汴梁城的民众来说,今年的春闱,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而在这注目之中,为他们更添一把火的,是汴梁城之中传说中的天才,独中四元的陈冲回来了。
那天傍晚,陈冲一身蓝色儒服,背着包袱,头扎儒巾,自城门走进来,由那一刻起,汴梁城的民众沸腾了。
从古至今,地域歧视无处不在!
往大了说,白种人瞧不起黑种人,瞧不起黄种人,黄种人也瞧不起白人和黑人,至于黑人,算了吧,他们基本上没有瞧不起其他人种的资格。
而在大宋,宋人瞧不起辽人,瞧不起西域人,辽人瞧不起宋人,也瞧不起其他族人。
大宋内部同样,北方士子瞧不起南方士子,否则也不会有阮文浩那个对联,东鸟西飞,遍地凤凰难下足!
而有资本瞧不起北人和南人的,只有一个地,那就是汴梁人。
身为京城人士,他们就像后世燕京的某些人一样,看整个大宋各地,都是基层。
但是,在陈冲回来之前,汴梁人很难把这种骄傲表现出来,因为,他们的才子没有来。
北人有阮文浩,南人有包拯公孙策,而汴梁人的天才,陈冲,没来。
所以当陈冲走过开封城的城门洞时,汴梁人沸腾了,这是隐藏着的皇城根的骄傲。
于是乎,仅仅半天的时间,鲤跃居里面,排名第一的赔率,已经变成了陈冲,比例达到了惊人的一比一。
而陈冲,则是面色平淡,也不理会狂热的民众,似乎这火热的京城,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冲击,直到他平静的走进了考场,又平静的走出了考场。
有了赵玄的介入,哪怕是阮文浩跟向天问认出了崔明冲,可是崔明冲跟云霜的事情都已经烂大街了,他们没有丝毫的底气去威胁崔明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玄也算是救了这两个蠢货的命。
这一次,没有了几个蠢货的搅局,阅卷,考试,过得都十分的顺利。
北宋是个儒家文化大爆发的时代,尤其是仁宗朝时期,连中三元这种大喜事,前世历史上总共才是十三人,仁宗一朝就占了三。
其中,就有误把冯京作马凉的主角冯京!
没错,这哥们虽然因为歇后语出名,但是不折不扣的,这是个学霸,还是个连中三元的学霸。
当然,这里现在,没冯京什么事,这也是赵玄立志连中六元的原因,因为在大宋,连中三元,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会试之后放榜,毫无疑问,陈冲之名挂在第一,乃是当今会员。
算上会员,陈冲已经是连中五元了,距离连中六元,只差殿试这一步之遥,连大宋朝的文武百官,都被惊动了。
此时,汴梁城内,已经有不知道多少家权贵,在指挥着奴仆,摩拳擦掌,磨刀霍霍向牛羊,来一场榜下捉婿。
除了陈冲之外,没有影响的包拯和公孙策,也中了贡士,其中包拯是会试第五,而公孙策,则是会试第七,至于之前盛名的阮文浩,不过会试第三十二,而向天问言上一科看错了考题,这一刻,勉强上榜,挂在了榜末。
倒是赛中原,不声不响,杀进了前二十,排名十八,尚在阮文浩之前。
会试之后,便是殿试,过了殿试的人,才能叫做进士,不过一般来说,过了会试的人,在殿试之中都不会罢落,不过每届考试,也总有那么几个傻笔会去触犯禁忌。
殿试是策论经义并举,跟会试侧重经义还有所不同,很多会员没有得中状元,就是因为,殿试是皇上亲自考核。
这里面,皇上的个人喜好,就极为重要,而皇上的个人喜好,从来不看经义,他们看得是策论,也就是你的实际办事能力。
你要是能把自己吹的再世诸葛,当代孔明,那肯定是状元妥妥的跑不了。
这一届的策论考题,是由赵祯亲自出的,题目也很简单,论大宋之文!
这其实是一件很奇葩的题,说白了,就是当众让你明明白白的说,如今的文臣,文士,文官,文人,到底是好还是坏。
然而,不管你说是好,是坏,是牛逼,还是废柴,其实你都会得罪一大批人,因为人有百样,心有千重,人心,是最难测的。
大部分考生,包括包拯和公孙策在内,此刻都眉头紧皱,思索破题,而场中有一人此刻却已是下笔如飞。
不错,这人就是陈冲,除了赵祯之外,包括崔明冲在内的几个主考官,此刻也看着陈冲。
这个连中五元的大宋奇才,已经传到了赵祯的耳朵里,便是连百官,都对他及其关注。
所有人都想看看,这个奇才,能不能笑道最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连中六元的状元。
很快,在其他人刚刚动笔的时候,陈冲已经放下了毛笔,然后申请了交卷。
赵祯也在关注着陈冲,看到陈冲交卷,赵祯急忙拿了过来,率先审阅,他也想看看,这个大宋奇才,到底文采如何,实际能力又如何。
赵祯从小也是受大儒教导,虽然不参加科举,但是鉴赏水准还是有的,所以,当他看到陈冲交上来的案卷第一行字时,赵祯便被惊呆了。
夫文者,当上体天心,下承民命,故当有四向,何也?
一向:为天地立心!
二向:为生民立命!
三向:为往圣继绝学!
四向: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如同惊雷炸耳,一下在赵祯的耳畔响起!
不错,这不就是儒家世代追求的极致吗,这不就是一个儒家文人真正追寻的目标吗?
陈冲开篇,四句破题,瞬间将他这场策论试题,逼格放大到了无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