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僵局

“太尉,江北乃我大宋河山,人口皆大汉苗裔。

复我河山、护我苗裔,飞不畏死!”

听到岳爷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杨博有一瞬,也想将三万甲士全部给他。

让他带着三万甲士,万五战马,跨江收复河山,守护大汉苗裔。

但目前的实际状况是不成的。

没有稳固的后方,单凭血气浪战。

七八月间,北上的人马就会粮草断绝。

真要不顾一切的血战,也不怕粮草断绝。

只是仗打完,江北也就完了,河南也一样会玩蛋。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那还算是不错的结果。

真要照此打法,杨博也有计划,那就是一路以战养战,不杀到五国城,不绝灭金贼不算完。

只是,这样的代价,怎么能付的出呢?

保守估计,这样的战法,投入是以千万人为基数的。

“岳都统,若董平下了真州,能否吓退挞懒部呢?

宗弼部被全歼,宗翰的东路军损失过半。

如今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挞懒部的粮草也不会太多。

以董平部为支点,你与李成两人,一部自黄天荡渡江。

一部至镇江驱宗弼残部过江,同时以钳形之势,压缩挞懒部的活动空间。

迫其仓皇北归,搅乱宗翰帅帐的援军。

之后,你与李成部继续北上,同时收摄沿途义军。

再以钳形之势,夹击京东东路的宗翰帅帐。

虚张声势,再将宗翰的东路兵马,吓退到河北境内。”

将农耕文明变为劫掠式的军事文明,杨博自忖没那个本事。

以战养战之说,也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

面前的军神岳爷,第一个不会同意这样的战法。

人口也是红利,大江之北还有几千万人,不能平白的放弃。

以历史走向而言,刘豫的北齐,恐怕已经在吴乞买的案头走流程了。

无论挞懒与宗翰两部的援兵战败与否,两淮差不多是能到手的。

至于京东东路,也就是山东全境、河南半部,能不能到手,就要全凭运气了。

凭战力,大江之南的淮东就得拱手相让。

淮东一马平川,骑兵之利尽显。

如今金宋的战力比,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岳爷虽是一代军神,但没有精悍的背嵬军支撑,也只能面对破碎山河徒呼奈何。

以金兀术江南大败为契机。

让岳爷跟李成,摆出决战两淮、两京的态势,吓退金贼,也算是不多的选择之一了。

如今的两淮两京,对于还处在部落战争思维之中的金贼而言,已经是破败之地。

杨博熟知历史的优点,在这时候也是被最大化的。

借助历史车轮的走向,轻轻的推上一把,岳爷最起码也能在两淮站住脚。

稍微运气好一点,山东大部也可以尽入麾下。

“太尉,大义当前,职下不畏死。

只是李成部的人马……

太尉,北上之事,飞一力承担即可。

李成部的人马,职下拨派一些精锐军汉,再练数月之后,方可渡江而战。”

自家事自己知,无论是杨太尉的三万甲士,十五万流民,还是他的本部,亦或是李成、董平所部。

人丁确实是精锐的,但在操练上却是远远不足的。

岳飞本部,扩充之后,至少三万余人。

李成那边至少五万,只有已经过江董平部人马少一些,万五左右。

带这样的人马过江,只怕刘光世刘衙内带散军马之事,很快会在江北上演。

对于本部人马过江,岳飞这边多少还有些信心。

至于李成、董平所部,他就有些忌惮了。

因为二人之前是乱匪出身,这两路人马过江之后,失了杨太尉的弹压,一旦再次为匪。

后果也是岳飞不敢去想的。

李成、董平俱是悍将之流,如若在江北变乱,只怕他的本部人马,也很难做出有效的弹压。

如今两京、两淮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一旦两人起事。

饱受饥饿困苦的灾民,被这两人振臂一呼,从者如云是一定的。

岳飞本就是佃户出身,知道底下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只要有糊口的粮食,换个朝廷,对底层的百姓而言,跟换个主人家差不多,无非换个吃饭的地方而已。

青黄不接的时候,从贼,无疑是很好的一种选择。

“无妨,李成这边吃够了反复的苦,即便过江反复的机会也不大。

至于董平,有李成弹压,多半是无碍的。

过江赴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今的两京、两淮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

建康府的存粮全部给你们,也不过十万石左右。

除去春播之粮,七八万石,就是建康府能承受的极限。

十万人马,七八万石粮食,大军过江,后继乏力啊……”

自汴梁开始,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杨博。

岳爷北上,杨博也不敢将李成留在身边。

李成那厮,金六郎是弹压不住的,唯有岳爷可以震慑李成、董平二人。

岳爷过江,李成也必须跟着过江,这不仅是为了杨博自身的安全,也是为了江东的安稳。

但军粮又成了问题,进军两淮之后,不能以战养战。

岳爷的大军能不能出两淮,威慑京东东路一带,粮食将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宗弼战败之后,宗翰的帅帐必然会投鼠忌器。

在青黄不接的年月,展开大战,但凡宗翰、挞懒有点智商,就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挞懒部跟宗翰帅帐的援兵不配合,不进入黄天荡引颈就戮。

一下就让战局僵持了下来。

僵局不仅是在战场之上,目前建康府这边也是僵在了原地。

如何破局,杨博心里的谋划不少,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紧缺的粮食。

有了粮食,无论是战场还是民事,就有了喘息的机会。

解决目前的粮食危机,方法也是唯一的,那就是从江南西路、荆湖两路、广南两路、福建路买粮。

钱,杨博这边是不缺的,但渠道却是紧缺的。

岳爷、李成、董平过江之后,也没机会返回。

一旦刘豫的伪齐立朝,内部战争也必须打响。

三人过江之后,军势势必在流民、义军的团团包围之下,继续大涨。

过江十万人,七八月间,弄不好就是三十万或者五十万人。

黑洞一般的粮食缺口,让杨博想想就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三人的大军,各路义军,江北如今在手的城池,对粮食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

破了面前的僵局,以后粮食问题,还是连续的僵局,不敢想,真是不敢想啊……

“太尉,大军过江,朝廷那边应该会划拨一批军资的。

如若收复两淮以及两京的部分区域,职下等人必然会有所缴获。

在军粮之上,我等再节制一下,挨到秋收,当无大碍。”

岳爷想的,跟杨博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杨博这边想的有点多,他想直接巩固两淮,而岳爷这边想的简单一些。

收复失地,是军汉的指责,至于治理就不是他能涉及的问题了。

“行吧!

你且准备过江。

过江之后,你自真州奔运河方向,跟李成换一下辖区。

我这边将粮草沿运河北上,且战且看吧……”

许多事,杨博也没法跟岳爷明说。

江南地带,他能控制的也就建康府周边了。

再往南扩张,势必引起小朝廷的弹压。

弄不好就是赵苟爷跟文臣士大夫的合力绞杀。

建康府势力的拓展,只能往北不能往南。

拓展势力,也一样需要大量的人手,人员的缺失,对杨博而言也是一片僵局。

至于将两淮让给小朝廷,只怕他这边肯让,小朝廷那边也不敢接。

两淮、两京地带缺乏文臣主导,也将是未来的常态。

看着岳爷带着易水寒气下了府衙大堂,杨博轻轻一叹。

“倒不如做个一问三不知的狗官了……”

杨博这边一个劲儿的喟叹,一直在侧的李易安,忍不住开口献计献策。

“少安,杨老夫子弟子故友遍天下,是不是联络一下?

当年的那些太学生,也是可以联络一下的。”

到了一定的高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同小异。

李易安的对策,跟杨博想的差不多。

可怎么联络,却是个大问题。

一无人员名单,二无家庭住址,三无伯祖杨时的威望。

杨博一个三无的故交,想要联系家族的关系,在目前的建康府城,难度也是极大的。

“行在漂泊不定,金兀术还未伏诛,江南依旧离乱,这些人在哪,李娘子清楚吗?

杨夫子倒是想在建康这边发个檄文,只是胆子不是很大,不敢发!”

杨博说的是很现实的问题,杀杜充,那是小事儿一桩。

但在江南发檄文召集伯祖杨时的故交,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只要杨博敢发这个檄文,岳爷转手就会带兵来剿灭他这个江南匪首的。

听到杨少安的回答,李易安这边也只能回了一个白眼。

如今建康府小杨夫子的公文,都是经江上的韩太尉转手。

如此私密的书信,还真是不敢让那位跋扈的韩太尉再经手了。

“如此僵局,少安该如何破解呢?”

没了对策,李易安就来了一记激将,这位端坐大堂的小杨夫子,应该是腹有良谋的。

“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前局面,只能靠天吃饭了。”

杨博嘴上说着靠天吃饭,心里却在想着粮食的事儿。

建康府周边可以强征的土地数量绝对少不了,有没有充足的人手耕种,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无论是育秧还是播种,十八万人的流民,是可以做到的。

但平时的浇灌耕作,这十八万人就不够了。

而且十八万人之中,除去三万甲士,除去老弱妇孺,再除去不会耕种的城镇居民。

真正能去种田,而且会种田的人数,五六万人都算多了。

“又是半阙吗?

少安,你的半阙集,我看可以准备刊印了。”

杨博不经意的一句诗,让李易安双眼一亮,默默记下之后,才开口调侃。

“这个建议还是可取的。

待会儿问下金六郎,让他找的刊印邸报之人找到了没有。

之前在路上跟他说过,前些时日枕于战事,将这个忘了。”

回想不经意间又剽了陆夫子一首,杨博听到李易安所说的刊印,眼前一亮。

扬名立万,算是个不错的手段,文人有了文名,自然会有人来投效。

投效,也算是很不错的招聘手段。

想到金六郎身上的担子,杨博就将扬名之事,丢给了身边的李娘子。

或许还能沾沾这位大词人的光,加快扬名的速度。

杨博跟李易安之间的互动,让站在李易安身后的女书史常平,撇了下嘴。

莫府山下,经过金三娘的点拨,常平对李易安加了小心。

见这官夫人主动撩扯小夫子,她的心里多少有些不熨帖。

只是小夫子如今在谋划大事,倒是不好给他添乱,不然非要驳斥一下这官夫人的。

手底下的人各怀心思,坐在大堂上的杨博,也不怎么在乎。

如今的建康府真是百废待兴,立足之地的营建,需要时间跟时机。

如今时机有了,时间也不缺,人手的缺失,看来只能慢慢用时间来补足了。

岳爷走了大概半个时辰,金六郎才急匆匆的回到府衙大堂。

望着一脸倦意,但精神头不错的金六郎,杨博这边只能无视他的疲倦,继续给他加担子。

“六郎,稻种育秧之事,可选好了人手?

近几日,赶紧派合用的人手下去。

可以种稻的田地,一概种稻。

其余田地,让底下的农人看一下,该种什么就种上什么。

关三郎那样的人手,多派出去一些。

目前建康府的存粮不多,加价从各地收粮吧!”

金六郎也算是人员调整的一个枢纽,对于建康府面临的问题。

杨博这边也是捡着最重要的去安排,至于修缮、建造的事项,目前是急不过农时的。

“小夫子,征地造册之事,上官悟与我说过。

只是建康府周边,尽是寺产、官庄。

如今虽说无人打理,但事后的麻烦不少。”

听完之后,将小夫子说的记下,金六郎这边才提了一下建议。

府城周边,尤其是建康府城周边,因为有秦淮河以及各处湖泊的存在。

府城周边田地,俱是上等的良田。

这样的田地,除了寺产、官庄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官员的职田。

这些田地不是想征就可以随便征收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