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六章 自下而上

这一番话下来,胡渡他们就跟打了鸡血似得,只觉自己这几十年得买卖都白做了,羞于启齿,因为比起郭淡的放贷战略,他以前那些放贷真是上不得台面。

但这并非是郭淡在给他们画饼。

郭淡是非常认真得在跟他们谈及这事,这货币自然不用多说,天津港就为了获取银两,囤积货币,夺取播州那个封闭的地区,就是在那边为了发行纸币。

之前的许多动作都是围绕着货币在进行。

至于放贷么。

就当今这个年代,你不借给朝廷借给谁啊?

地主有得是钱,他们不可能借钱的,百姓又没钱,借钱给他们,无非也就是逼迫他们卖儿卖女,郭淡可不喜欢吃这烂饭,就他现在的地位和名誉,赚钱也赚得高大上。

逼格可也是股价上涨的一个原因。

朝廷就是最佳的放贷对象。

在谈及完这些之后,双方终于在一诺牙行正式签订了一份合并契约,胡渡他们一共三二十家茶庄全部并入一诺牙行,其实是六十一家,但是那二十九家实在是太小了,意义不大,郭淡就不要了。

话说回来,这三十二家对于郭淡的意义其实也不大,郭淡要得是晋商得人才和人脉。

毕竟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哪里就能够找到他们的身影,这对于郭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上回宁夏的事,已经充分说明这一点。

对于胡渡他们而言,这无疑是一笔镀金的合作,从土鸡变成凤凰。

用自己一生得努力换这两成股份,实在是太值得了。

胡渡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并入一诺钱庄,他们的茶庄迟早也会被一诺钱庄给压垮,如今一看更是如此,其实一诺保险已经让他们放贷业务缩窄不少,而如今郭淡的态度,令他更加确定,今后一诺钱庄将会垄断对于百姓的放贷。

郭淡强调的是低利息,赚取口碑。

那谁还会跑去别人家借钱。

等到胡渡他们离开后,郭淡见徐姑姑还拿着那份契约在看,不禁问道:“夫人以为如何?”

徐姑姑抬目瞧了他一眼,道:“我终于明白,你为何一直不愿意做官,以及对朝廷的改革如此不上心。”

郭淡笑问道:“为什么?”

徐姑姑道:“因为不管他们怎么改,最终只会变成你想要的制度,故此你一直以来对于当官和改革,是毫无兴趣。”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她,因为她觉得以目前郭淡的地位和实力,不应该再远离政治,而应该积极参与,然后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但郭淡始终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便是西南战役和宁夏战役,对他而言也只是一桩买卖,他没有从政治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至于改革什么的,除了免除特权,其余得可都不是他想的。

可问题是,你若不参与,别人会考虑你的利益吗?

郭淡笑问道:“何以见得?”

徐姑姑道:“如今火耗税刚刚兴起,百姓对此已经是怨声载道,然而,目前因火耗税受益得官员并非很多,朝廷方面还是希望能够改变,因为这火耗税是张居正带来的,反对火耗税也符合许多人的利益,那么陛下在朝中推动免火耗税币,不会受到太多阻碍。

而自正德以来,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官府一直饱受财政之苦,若风调雨顺到好还,但遇到一点点困难,财政必然支持不住,最终只能寅吃卯粮,倘若有一个提供稳定借贷的钱庄,对于官府而言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一诺钱庄必然会成为许多官府的大债主,届时不就是你说了算么。”

她一听到免火耗税和放贷官府,就知道这都是郭淡深思熟虑过得,绝不是在画饼。

因为这两点都是明朝的问题所在,同时也是需求所在。

火耗刚刚兴起,牵扯利益不大,同时朝廷反对的人大有人在,而免火耗税币,其实就是在帮朝廷减损,这火耗得费用我来出,代价就是你得支持我的货币。

因为太祖的关系,明朝廷税入并不高,一直处于高风险,一旦出现天灾,根本无力抵御,因为朝廷非常需要一个贷款机构,让他们可以合理的寅吃卯粮,这其实是一个需求关系。

可一旦郭淡成为官府的债主,那怎么还钱,你们不会,那就我教你们呗。

到时就是他说了算。

当然,这大老板还是肥宅,肥宅一举就能够控制地方官府财政。

这双管齐下,可真是太绝了。

郭淡却是笑着摇摇头。

徐姑姑好奇道:“难道不是吗?”

郭淡突然站起身来,道:“今天天气不错,咱们去逛逛,边走边说。”

徐姑姑迟疑片刻,然后点点头,站起身来,只见郭淡非常自然走过来,一手轻轻揽住她。

她一时还未反应过来,等走了两步,刚到房门前,她突然惊醒过来,偏头冷目瞪着郭淡,“你信不信我将你扔出去。”

郭淡错愕道:“干什么?”

徐姑姑恼怒道:“你的手。”

“哦,你指得是这个。”郭淡抬起手来,笑道:“这就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我们是夫妻,要习惯于相互扶持,还是说你希望直接搞个洞房花烛夜,这我倒是不介意。”

徐姑姑稍稍蹙眉,沉吟片刻,道:“但是夫妻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下勾肩搭背。”

说得是没啥底气,因为按理来说,是要直接洞房花烛夜的,但这她肯定没法接受,她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郭淡说得适应,她心里其实也是认同得。

事实他们就是夫妻,而且这也没法逃避,那只能去慢慢适应这种关系,如果实在是适应不了,那就再说吧。

郭淡呵呵道:“是你想得太多,你要不说,我都没有在意,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直,光明磊落,别人也不会多想什么,你自己想的尽是一些龌蹉事,那人家看你也会觉得龌蹉。”

“你才龌蹉。”

徐姑姑哼了一声,便往径自出得门去。

郭淡哈哈一笑,追了出去。

出得牙行,徐姑姑便问道:“你可以说了么?”

郭淡反问道:“你说这卫辉府,自商鞅变法到张居正改革为止,所发生的变化,有这几年大吗?”

徐姑姑美目一睁,顿时停住脚步,旋即凝眉思索起来。

郭淡又轻轻揽着她,道:“边走边想。”

徐姑姑微微一怔,又迈步往前走去,若有所思道:“确实不及这几年变化大。”

郭淡道:“由此可见,在生产力不发生变化得情况下,改来改去,无非也就是两个结果,改得不好,那大家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改得好,那就将就着过,因为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就说汉唐盛世,长安百姓过得也不如卫辉府的百姓,毕竟财富就那么多,哪怕是平均下来,也就那么一点点。

进步的关键是在于生产模式和生产力,而非是制度,制度只能是辅助生产力,用政策来鼓励生产,指引大家进步,但是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是制度妨碍生产力进步,那可就非常糟糕了。

我之所以不参与进去,不是因为改革不重要,仅仅就是因为朝中大臣实在太难对付了,跟他们斗,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一定斗得过,我不希望卷入这个内耗的旋涡,想要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是非常难得,那就还不如自下而上,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也会影响到朝廷,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陛下信任我,若没有陛下与我相互配合,那也是痴心妄想。”

“是呀!”

徐姑姑突然举目四顾,“真正改变卫辉府的,其实是这一个个大作坊.....一诺大药铺?”

她目光突然锁定在一家店铺上。

郭淡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一诺街边上,有着一个大药铺,上面挂着一块匾额,写着---一诺大药铺,笑道:“已经开起来了啊!”

二人又去到那大药铺。

“哎呦!是郭顾问来了,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药铺得掌柜见到郭淡,急忙走出来,拱手行得一礼。

此人名叫朱清,乃是周王府的药师,郭淡也与他见过一面。

郭淡笑问道:“生意怎么样?”

朱清挺不好意思地说道:“这人越来越多,这药铺的生意自然也跟着越来越好。”

人家生病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徐姑姑问道:“卫辉府不是有医保吗?”

朱清忙道:“回夫人的话,因为卫辉府的人口增长实在是太快了,尤其是这两年,导致大部分人都还不享受医保,他们要在卫辉府就缴足五年的税,还能够享受医保,咱们还是有得赚,但是咱们也不指望卫辉府的药铺赚多少钱,因为咱们的药已经卖到全国各地去了。”

郭淡不管搞什么,都必须商品化,药品也是如此,一诺医学院跟周王府在开封府开了一个巨大的药坊,专门制药。

郭淡张望了下,问道:“如今药铺有多少种药?”

朱清回答道:“一共二十八种常用药,都是绝对有效的,也不会有啥害处,其中十八种是我们周王府得,还有十种是医学院的。”

徐姑姑往柜上一看,发现这些药要么是装在瓶子里面的,要么就是装在木盒里面的,她随手拿起一瓶看了看,发现上面贴着一张纸,印有“周王”的标志,上面还写着疗效和使用方法,不禁道:“有了这些说明,不需要看病也能用。”

朱清道:“其实没有病的话也可以备一些在家里,我们这里是不卖处方药的,重病的话,就必须要去一诺医院,由那里的医生诊断开药,但是咱们卫辉府的医院看病可都不要钱,药也非常便宜,没有医保的普通百姓也不会有太大的负担。”

“这么好?”

徐姑姑惊讶道。

朱清呵呵直笑,瞧了眼郭淡。

郭淡解释道:“夫人有所不知,如今摆在这里的药,全都是通过这种免费诊断,以及低廉得药费累积而成得,当这些经验沉淀出来的成品药,就可以卖往各地,赚取丰厚的利润。”

朱清直点头道:“郭顾问真不愧为大明商界奇才,这法子可真是妙极了,如今都有不少蒙古人来进购咱们的药,药坊那边的收益可是相当不错。”

说到后面,他是乐得嘴都合不拢。

何止是相当不错,周王府如今渐渐不在乎什么盐利,田税,要是郭淡限制农田转化,估计周王府大量田地都改成种植药材,整个周王府一心就扑在这制药上面,因为这种药材商品化,再加上全国性销售,简直就是一个聚宝盆。

卫辉府的医保和免费诊断,其实就是一笔交易,因为如今科技跟不上,只能凭借大量的经验累积,才能够确定药的成分和用量,这卫辉府就是一个试验基地。

这听着是有些不人道,但问题是谁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郭淡要去看病,也会成为被试验的对象,医生自己更是如此,这对大家其实是公平的,并且有助于医疗方面的进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