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不知己也不知彼

张正书有点讶然,这还真的是猜不到啊!不过他也没上手把脉,而是调出了系统,仔仔细细地给赵煦看了一下,然后才说道:“我估摸着,要是官家你再禁欲一年半载,别那么操劳,按时吃饭作息,很快就能养好身子了。如果落下病根,怕是……”

赵煦听了这话,脸色有点不好看。

“朝局如此,朕如何能不操劳?”

赵煦一阵心烦意乱,语气都刺耳了起来。

“这简单啊?”张正书随口说道:“朝中大臣不是能为你分忧吗?反正无关要紧的事,就由他们去断决就行了。而你可以稳坐钓鱼台,大事自己拿主意就行了。”

赵煦冷笑道:“朕一直都如此。”

“那就再把尺度调整一下咯,这有多难?”张正书口无遮拦地说道,“或者定个时辰批阅奏折,超过四个时辰,天大的事都不管了……”

赵煦就知道这小子满口胡言,没有多少建设性的。

“罢了,你是不知朕的难处。”赵煦叹了口气,转移了话题:“那‘天险之城’建得如何了?”

“真正建,放心吧,我办事什么时候撂挑子过?”

张正书没心没肺地说道,“只要没人干扰,按照我的进度,五年之内保管能建成。”

“能建成就好……”赵煦叹了口气:“西北战事不顺,朕怕契丹人会趁火打劫。”

“放心吧,不可能的事……”

这话刚一说出口,张正书就后悔了,连忙开始圆道:“我是说,耶律洪基也麻烦多多,辽国境内也不安稳,他不可能出兵的。”

气氛一时间很尴尬,良久赵煦才阴晴不定着脸色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额……说实话不会被打吧?”张正书小心翼翼地说道。

“说!”

只说一个字的时候,赵煦身上的威迫力十足,但很可惜,张正书并不吃这一套。

“我家有私榷商队,跟契丹人做买卖时无意间听说的。”张正书当即把“黑客”探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赵煦。确实,辽国内部不是铁板一块,耶律洪基也无法主导整个辽国。这些赵煦都知道,但他没想到,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至此。比如耶律家和萧家的恩怨情仇,纠缠得这么深;比如辽国的贵族私兵,居然比皮室军还要厉害;比如辽国最能打的军队不是皮室军,而是御帐亲骑;比如辽国和女真、萌古等部族的关系正在恶化当中,契丹贵族是穷奢极欲和普通牧民的悲惨生活……

犹如听故事一样,赵煦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了一次辽国。

也不能怪赵煦,毕竟他是皇帝,很多消息他知道的时候,都被有意无意地加工了一次。也就是说,底下的人不想赵煦知道的事情,赵煦是铁定不会知道的。以赵煦的聪明,再结合这一年多以来他从报纸上知道的事情,也就全都明了了。原来,他一直被人说蒙蔽着。

或者说,这是有人故意不想让他知道某些事情。

当张正书的“故事”说完了之后,赵煦陷入了沉默之中。其实,张正书也早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所以他静静地等着赵煦的下文,一边还感慨着历史上南北两宋的命运如此雷同,怕灭亡的原因是一样的——宋朝皇帝基本上都不了解对手,也不了解自己。《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显而易见,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逢战必败。

宋朝重大的战略失误在于两个:一个是联金灭辽,一个是联蒙灭金。性质一模一样,下场也一模一样。

为什么呢?

因为宋朝不了解辽国,不了解女真,更不了解萌古。最可笑的是,宋朝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造成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宋朝皇帝根本不了解他的国家,这听起来像一个笑话,但这就是事实。也是,如果一个皇帝连汴梁城都不成出过,连民间疾苦都不知道,只凭着奏折上的加工过的陈述,再加上手下大臣有意无意的隐瞒,这样的宋朝皇帝想要了解自己的国家,想要了解敌国?怕是只能痴心妄想。

这也是为什么文官们都惧怕报纸,费尽心思要打压报纸的原因了。

有了报纸在,他们想要隐瞒的事情就隐瞒不住,那么他们还怎么欺上不瞒下?

这些事张正书之前也没想到,只是以为文官是借机发难罢了。不曾想,他们早就看报纸不爽了。从这些事就可以看得出来,张正书的政治智商确实不够用。没办法,他的潜在对手都是官场老油条,打不过也不丢人。现在的张正书,抱紧了赵煦的大腿,大概也不用忌惮谁了。良久,赵煦才开口说道:“辽国果然是如此境地?”

其实,这句话就等于赵煦承认了他不了解辽国。张正书却假装没听出来一样,笑着说道:“官家,这些都是我家私榷商队无意中听闻的,至于真假,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倒是听说了夏国已经派了好几拨使者入辽,怕是夏国处境艰难,才会如此着急罢?不过时日过去了这般久,也不见辽夏有何动静,估摸是条件还没谈妥……”

赵煦点了点头,这会赵煦已经心不在焉了,他心中满满都是愤怒——自己被瞒了这么久!幸好赵煦也知道,不能让张正书知道这种事,他才表现得很平常:“那依你看,怎么应付夏国此举?”

“额……”

张正书觉得自己好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接话才好。

“照实说,难道你也想瞒朕不成?!”

赵煦的怒火泄出来一点点,也让张正书放下了担忧。

“那就恕我直言了。”

张正书说道:“有纸笔吗?”

赵煦示意彭元量去准备,很快就拿来了笔墨纸砚。张正书为了让赵煦看得清楚,特意在卧榻上的小几写画起来。卧榻比太师椅还低一些,赵煦坐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到张正书在写些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