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之君光武皇帝刘秀用尽手段,包括联姻,妥协,倡导经学,以谶纬增强神性,在通过裁军、度田等手段削弱地方和开国功臣后,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
第二代皇帝明帝刘庄在保持刘秀经学路线延续性的情况下,调整地方军政结构,理清法制体系,清理高层内部矛盾,行之有效地推行了各项政策,包括奠定了此后千年黄河治理的基本基础。
到了第三代皇帝,汉章帝又迎合舆论,对汉明帝一些过于强硬的政策进行妥协退让,从而造就了明章之治,甚至汉和帝执政时期也被称为永元之隆。
但汉和帝非常清楚他的大汉帝国压根没有那么强盛,现在遇到了大麻烦,在外自然是北匈奴和西羌这些边患,在内则是不断的天灾人祸,这一切都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来维持,偏偏朝廷越来越没钱了,为什么没钱,他知道,钱被贵族豪强们拿走了。
汉和帝也想效仿祖父汉明帝的强硬手段,但他也只能想想,根本不敢做,他能够扳倒窦氏外戚,宦官郑众蔡伦的靠拢只是微不足道的原因,根源是窦宪太霸道,把皇族公主列侯世族全部得罪了,和帝通过种种手段拉拢住那些人,才推翻了窦氏外戚。
和帝拉拢人总要付出代价,所以亲政之后,他只能继续父亲的宽容治国政策,但对贵族豪强们宽容了,国家能够收税的土地人口就会减少,盐铁专营这一类的事情就根本做不了,帝国财政自然不太行。
和帝亲政初期不敢动手,等到地位稳固了想动手,偏偏又陷入到与北匈奴的连番厮杀,等到北匈奴被赶走了,他又生了一场大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不得不考虑后世,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一个政治能力强的皇后,以防万一。
和帝心里也清楚自己对阴氏一族太狠,但没办法,阴氏势力太强了,早在前汉末年就有千顷家业,几代积累下来,现在有多少财富数都数不清,干掉阴氏,夺阴氏家业,朝廷可以稍稍缓一口气……
但这种事情可一不可二,以后怎么办?今天听到寇釐这番精辟之言后,汉和帝就琢磨起来,第一条一直在做,可以按照寇釐所说更精进一些,但所得很容易被豪强夺走,所以他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条和第三条。
相比于寇釐,汉和帝掌握的信息更多,他隐约记得东南之地现在还是以渔猎为主,淮河以南的东南各地耕地不过三千万亩,而且农业技术十分落后。
在明帝时,修建黄河大堤的王景在担任庐江太守时,看到当地百姓还是刀耕火种,就教授百姓牛耕,而蔡伦也曾经说过庐陵一带的农业种植技术落后,认为曲辕犁很值得在江南推广,云云。
更可喜的是,东南之地并无多少强有力的豪强,朝廷移民开垦,可以有效收取田税算赋,这是实实在在的增加财政收入。
而寇釐所说的对外贸易,世祖皇帝在位时已经注意到了,当时世祖就说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后来世祖又让马援率兵征讨交趾九真,也有想开拓对外贸易的意图。
班固在撰写《汉书·地理志》时就曾经说,中原人往南洋远途贸易,“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所携带的是“黄金杂缯”,可见此时已经有人南下贸易,既然这些人做得,他这个皇帝自然做得!
汉和帝越想越美,但他并没有立刻任命寇釐为官,让他去造船,而是接着又考察了一番,他发现寇釐军政经史都不算出色,这倒也不奇怪,寇釐心思在格物上面多了,在其他方面自然就少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