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课

对这些在不可抗力下被送去和亲的姑娘们的同情,让李晓诗连吃饭都是恹恹的。

匆忙下线后,她花了一天时间把作业写完,周日和同学们约着出去逛了一天,都没再打开电脑。时间一拉就来到了又一周后。

这周李晓诗着重去向老师和同学们咨询探讨了一下汉武帝相关的事情,那些对着匈奴“重拳出击”的文字和话语才让那种一直似是而非的愁气散了一些。

到了周五,李晓诗坐到桌子前,终于再一次打开了直播软件。

”大家好,我来了。”

李晓诗拿出课本,坐得端端正正,直切主题:“这节课我们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刘彻稍一挑眉,不由地也跟着坐直了一些,面容稍整。

听自己的事迹,总要严肃一点的。

虽然从之前的五千年中已经看到了他大概的功绩,但还没听过细讲,总归不是那回事。

他冲还在宫里的臣子们都挥了挥手:“都先回去吧——”说完,他又叫住卫青,”带上朕的去病好好看看今晚的课!”

卫青:..

卫青:“是。”自从知道了霍去病的身份,他家陛下就总喜欢这么来两句。

这时,李晓诗惯例地说起了开场白:“在华夏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他让汉王朝变成了‘强汉’,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巩固和完善。那么,强汉是怎么样崛起的、他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做成这些呢?”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刘彻虽然还在端皇帝架子,但这会儿也忍不住露了点喜色出来,毕竟他还年轻,还没到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深沉境地。

挥挥手催大臣们赶紧走,刘彻又松了架势。没人看着了,那自然就是紧着舒适的坐姿来。

强汉崛起。

在前头几辈的时候都是“虚弱”的、靠和亲纳贡勉力维持和平的虚弱汉王朝,终于开始往强汉转变了。

都是他的功绩。

父皇他们也都在看着吧?

嗯,希望他死去的奶奶也在看。

刘彻心里生出些畅快的喜意。

李晓诗:“刚刚我们的开篇问题上也说了,汉武帝是一个非常有雄才大

略的皇帝,那这一点具体

从哪里体现的呢?从我们‘现代’的评价来说,汉武帝是几乎可以和秦始皇齐名的一位皇帝了。”

“秦始皇我们都说过了,大家应该对他的了解比之前更深了不少——秦始皇嬴政,他身为千古一帝,虽然治国方针霸道专横,但站在后世朝代的角度、长远地来看,他对中华民族的功劳是无可取代的,他的功绩对于华夏的封建帝制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而我们今天要讲到的这位皇帝,他是经常被拿来和嬴政放在一起谈论的一位!那么他到底为什么总会拿来和嬴政放在一起说呢?”

李晓诗露出一个甜甜的笑,标准的八颗牙齿,报幕一样:“今天的主人公,我们的汉武帝,刘彻——他是西汉继高祖吕后文帝景帝后第四位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皇帝。”

刘彻:恩恩,继续继续。

别停。

李晓诗语气十分官方:“如果说嬴政的功绩之一在于开创了封建帝制、他所开创的这项制度,经过汉朝刘邦、吕雉、刘恒、刘启的代代努力下终于逐渐被稳固,那么刘彻就是完美地接过了这个接力棒、带领着汉王朝迈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的人。”

“我之前刷视频的时候看到有人说起过,说如果没有了刘彻,就连始皇帝的功绩可能都要大打折扣。因为始皇开启的文明没有被巩固,那很可能会在不是道什么时候起就散了,重新恢复周朝那样了!”

“始皇统一了疆土,确立了制度,刘彻这里就是彻底统一了思想。他们两个一样开阔版图、一样玩弄政权、华夏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可以说都是他们弄出来的东西,后世的封建统治就算再变,也都是在他们的框架里改。修修补补,始终是换汤不换药。所以才会有秦皇汉武的说法,他们两个也才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

把别人的观点加以理解然后复述过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李晓诗说起这些的时候,因为专业词汇太多,所以就算是自己的语言,也总有种棒读的感觉。

“我之前自我介绍过,说我是汉族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华夏,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存的!汉族,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民族,我们的汉人’,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刘彻心里骄不骄傲高不高兴都另提,反正秦朝这些人是高兴不起来。

就算听到了李

晓诗把他们陛下夸成了无可争议的千古第一人,他们也高兴不起来。实在是摘桃的说法太深入人心了。

……我们开创的帝制,在你们老刘家手里大放异彩,是什么值得让人高兴的事吗?怎么听怎么郁闷啊!

嬴政倒还好。

这个刘什么彻的,游戏记录他也看了,确实是个有手段的。但、刘彻祖宗都是他的“儿子”了,再多个儿子又能怎么样?

反正后世人随口胡说八道,也早就见识过了。不如听政策来得实际。

李晓诗的声音从天幕中传来:“这节课依旧和之前一样,要分成好几个小版块来具体分析,它们

分别是:(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以及北击匈奴。”

“那我们就先来从第一个说起吧!”

关于这样细说自己的政策,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如临大敌,家底都要被掉了,但刘彻是不以为然的。

说就说呗。

推恩令这种东西,就算说了又能怎么样,那些人还能不接受吗?那他们的儿子愿意吗?

这本来就是玩的阳谋,说了也没什么,他从来就不惧这个。

李晓诗听不到他的心理,但就算听到了,她也还是要继续说下去的:“这还得从上次的课说起。之前我们说过汉朝用的是秦朝的制度,沿用的除了皇帝制度以外,还有郡县制。但是汉朝的情况和秦始皇时候又不一样嘛,因为刘邦在天下还没统一,秦末打仗的时候,答应了要给功臣们分封的。”

秦汉不分家,这一点所有的观众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了。

但刘邦分封,李晓诗之前确实没说过这个。除了西汉以及这些清楚这段历史的人,许多其他观众都有点迷茫了。

分封制,那不是周朝的事情吗,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跟这个制度就有一定的关系吧?刘邦怎么还用?

嬴政则是神色微微一动。

王绾也立刻睁大了眼。……原来是这样,原来还可以这样。

“西汉初期,那和始皇帝的时候是不能比较的,始皇帝可以以铁血手腕强行要求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但是西汉初年是什么情况,大家也都知道啊——那是很艰难的。土地和人民都已经没有了活力,连匈奴都没得打了,甚至要

用纳贡这种屈辱的方式。”

“连国家的安定都要靠女子的婚姻来巩固了,那还能说什么呢?这不正说明了,这个看似刚刚完成了一统的大王朝、正亟需休憩吗?哪怕这个和平是虚假短暂的和平,尽管匈奴一边拿钱一边拿人、还要在边境掳掠抢杀百姓,汉王朝也都不能再兴起战争了。””

李晓诗小脸严肃,认真地分析着汉初的局势,“那个时候的大汉王朝就像是一头受了重伤的狮子,在用和亲女孩和边疆百姓鲜血盖成的‘长城’这一边争分夺秒地休息回血。”

“到了这个时候,那都不是打不打得过的问题了,而是真的打不起。如果这个时候又要强行按照秦法来沿用完完全全的郡县制,再起了什么内乱的话,那该怎么办?所以汉高祖在西汉采用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政策。不过虽然稳定住了当时的局面,也同样给汉王朝留下了持续很多年很多年的麻烦和隐患。”

从听到“分封”的时候起,嬴政就已经猜想到了后续的麻烦。

他为何不用分封改为郡县?不止是不愿意把统一的国土分给其他小国,更有为了避免那些麻烦的原因在。

但话又说回来,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一个时期也有一个时期的办法。李晓诗说得不错,他能够推行这政策,和他本人在这里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换一个人来,未必能有这样的效果——所以他之前才会那么急。

但现在,知道了急于求成不仅不会帮助大秦延续国运,反而会让大秦早早夭折。那他就不会再那样做。反正一直以来都是在尝试,另外尝试其他的方法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所幸知道得不算晚,还有时间,他还来得及去改变去和缓。

只是现在听到李晓诗这样说,他又突然来了点兴致,为那个被李晓诗说成是能够和他并称的“汉武帝”。

如果换成是他身在西汉“文景之治”后面对这些因为分封带来的麻烦,嬴政自忖是能够解决的。但不知这个所谓的和他一起“制定封建王朝规则”的皇帝,又是怎么样去解决的?

隔着遥远的时间长河,嬴政罕见地有了种“原来这个世上并非只有自己一人”的感觉。自古皇帝多寂寞,站的高度越高,眼中所见到的风景也就自然不同。汉武、还有之前游戏中排名靠前的几位皇帝,谁眼中的风景是与他最为接近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相比游

戏中那位获得满分、作为皇帝来说几近完美的“唐太宗”,嬴政对这个只看游戏记录就知道在现实中会受到多少人诟病的汉武皇帝,兴趣要稍微更浓一些。

毕竟谁还没挨过骂呢,都是在史书上要被骂的人罢了。

在嬴政搁笔端茶的时候,李晓诗的话也成功拐进了主题:“在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的一直都是轻徭薄赋的核心政策,又把一些士兵也给放回家,鼓励大家种地。这样确实能够休养生息,但也让中央统治者实力薄弱了很多,控制不了地方了。为了让国家喘口气,他们没有强大军队、没有足够的钱粮——可是那些分封出来的诸侯国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那时候诸侯王们的势力都很强大,地方上的各种豪强也都发展得很好、他们各种兼并土地,暴敛财富,鱼肉乡里,甚至能和朝廷叫板了!而且诸侯王们还敢公开反抗朝廷派下来的官吏,这就可以证明他们‘休养生息’得有多好了。”

“喏,这个就是在当时的一位诸侯王墓里出土的东西,是金缕玉衣。”李晓诗把课本拿起来,给镜头看书上的插画,”这是用金丝穿玉片编制而成的,一件衣服上大概花了两千五百多块玉片,金丝都达到了一千多克呢——在当时汉王朝全民都需要发展的时候,地方的诸侯王已经富到了这种程度!”

观众们纷纷愕然。

上一次好像才听过,说文帝的媳妇还得自己织布,文帝住的宫殿都没修过,还是上一任修的,但这..

诸侯王:...

这件金缕玉衣的主人中山王刘胜:....

挖坟还要拿出来说,不知道避讳的吗?还要拿这些来把他们当做反面对照!

李晓诗撇嘴,现代遵纪守法的人对任何时候的这种目无王法的行为都是十分不屑的,特别是这些人借着和亲纳税的遮挡得以发展,然后还在家里作乱——你们那么牛,怎么不去跟外边的人斗?就会窝里横呗?

她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在轻徭薄赋的政策之下,西汉王朝确实迎来了很难得的喘息的机会,但也正因为这样,这些不属于朝廷的势力才能顺利地发展起来,还发展得这么好!他们的存在,可是直接导致了当时社会秩序十分的混乱,搞得王朝都动荡了。”

“这种隐患的第一次爆发,就是在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

/>刘邦脸色难看起来。

他知道分封会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没想到之前在天幕上看到的七王之乱真的是分封导致的,虽然知道后续是刘彻继位,证明这个七王之乱没有带来灭顶的灾难,但还是让他一时有些牙疼。

那能怎么办呢?封都封了啊。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不封才会出问题。一时有一时的方式,现在他只能这么做。

要不,先看看这个后辈是怎么着搞的?

李晓诗道:“因为当时景帝也意识到了诸侯王们的威胁,于是听取了大臣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夺去了一些诸侯王们的封地。但这行为就让诸侯王们不乐意了,谁愿意被抢走土地和财产?然后吴楚等七个国家举兵叛乱了。”

观众:哇。说叛乱就叛乱,看来是真的有兵啊!

李晓诗:“他们当时打的是‘清君侧’的名号。朝廷上下都在逼迫汉景帝处置提出削藩建议的晁错,景帝迫于无奈只好把晁错给杀掉了——但是那些人都已经开始叛乱了,肯定没有因为这样就放弃啊!”

“最后汉景帝在周亚夫的帮助下,这场七国之乱终于平定了。景帝重新让国家恢复了安定,并且借此机会,也成功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权,使得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把控得更加好了。”

“文景之治从吕后开始,到景帝结束,这二皇一后成功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重新长出绿芽,让饥寒无衣的百姓吃饱穿暖。”说完小故事,李晓诗开始发挥写作文的功力搞排比句做总结了。

“有了文景之治,之后武帝才有了发挥的第一桶本钱。但就算是这样,也还是掩盖不了分封制带来的坏处。那些顶着诸侯王名头的各路王,还有那些吸着全国百姓鲜血发展起来的豪富们,是真真正正的国家蛀虫。他们目无王法,甚至还举旗造反。所以,削藩是肯定要削的,汉武帝这样一个皇帝,肯定是忍不了他们的。所以他就推行了‘推恩令’。

还不等大家感慨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周亚夫好厉害,以及对这个“推恩令”的内容产生好奇,李晓诗就继眼神极好地在屏幕上的弹幕中发现了一条吸引她目光的。

她“喔~”了一声,念了出来:“周亚夫可以说是一手帮了汉景帝把王朝挽回来了。可是汉景帝在用完周亚夫之后,却没有心怀感念,甚至最后把周亚夫也杀了——这也是提起文景之治,汉景帝始终

要低汉文帝一头的原因之一。杀晁错,杀周亚夫,也是汉景帝这个人的污点所在,忘恩负义。”

弹幕又飘过一大片为啥要杀。李晓诗:别问为什么,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杀啊!

这时,那个给她科普这段事的人又说话了。

【汉景帝杀周亚夫,我认为和他自己的看法有关。《史记》记载,汉景帝对此曾自言自语: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也就是说,汉景帝其实是担心他儿子驾驭不了周亚夫。】

当李晓诗念出这句话,不止李晓诗自己无语了,许多人也都跟着一起无语了。

后世的皇帝大臣文人墨客有识之士等等观众齐齐沉默。连带前世的一些观众们也都忍不住生出了一种滑稽之感。

刘彻:....

我觉得,老爹,你是不是小看了我那么一点点?李晓诗:我觉得,景帝,你小看了你儿子那么亿点点。

刘彻叹然无语。

就算周亚夫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就算他自己登基的时候还不能亲政——好吧,好像确实不合适。

但不管怎么样,就他现在来看,那只区区一个周亚夫啊!他随便拿捏好吧!!

刘启:.…

有点尴尬。

不多,也就那么亿点点吧。

他也没想到天幕还能把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给扒拉出来说说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