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萧太后也是自愿要与她的丈夫合葬的,并且很碰巧的是,这对帝后的合葬陵也叫作乾陵2
李晓诗的声音很轻易把人带回到了曾经说起唐朝时候的那次直播中。那位千古唯一的武皇帝……是不是最后也跟丈夫合葬了?
武皇帝在做皇后时就跟皇帝丈夫一起参与政事,萧太后在做皇后的时候也跟丈夫一起参与政事;武皇帝的丈夫后期生病,萧太后的丈夫也生病;武皇帝在丈夫去世后以太后之身监国摄政,萧太后也在丈夫去世后以太后之身监国摄政;武皇帝最后自愿拿下帝号,以皇后之身和丈夫合葬乾陵,萧太后最后也自愿与丈夫合葬乾陵……
桩桩件件,分明是跨越了数百年毫不相干的两个人、明明出身和经历都大不相同,可却又有着惊人相似的命运轨迹,甚至连两边的陵墓都如此雷同地重合了。
乾陵,和辽乾陵。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巧合、或者说是……缘分?武则天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眼尾夹出的笑纹渐渐变深。
近来,太平与上官婉儿之间的关系愈发亲密,她这个做母亲的也少有地重新享受到了早已忽视的儿女孺慕,心境上的轻松使得她不再刻意地去掩饰年龄所带来的改变。在放出了一些权利后,从容地享受起了这份岁月的积淀,在养生和锻炼中愉悦地迎接每一轮的崭新日光。
此时,她就正品着从平台中搞到的养气补血茶,一边听李晓诗说那个素未谋面的杰出女政客萧太后。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欣赏和吸引。
西汉初期,吕雉也在默默对镜。都是后世的杰出女子啊……
却听李晓诗道: “但是关于萧太后,还不止这一点,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很值得说一说,很有意思——辽国的每一任皇后都姓萧,原因在后世众说纷纭,但种种说法归到底都要拐到一个人身上去,那就是萧何。”
骤然听到熟悉名字的吕雉:...
谁?
萧何呆愣片刻,后世的“少数民族”皇后,跟他有什么关系?
蓦地,想到那位要“光复汉室”的匈奴籍皇帝“汉光文帝”刘渊,萧何冷静理智的表情逐渐裂开。
……总不能说那辽国皇后的一脉都是他的后人吧?他可是实打实的大汉人啊。
李晓诗:”辽国的开国君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他很喜
欢汉文化,并且也会在自己的国家内推崇汉文化——当时他有一个皇后,据说十分聪慧机敏,勇敢有谋略,被称赞像是萧何一样,于是辽太祖就把萧这个姓氏赠给她了,从此她们一家就都改成了萧姓,后代也都代代姓萧。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光荣的事。”
“再后来,辽太祖又颁布了一条命令,要求皇室一脉的后人只能和自己皇后、也就是萧姓这一家的后代结姻。所以之后辽国的每一任皇后都是姓萧的。”
听完了前因后果的刘邦:.....…
吕雉&萧何:..
汉朝人:..
不是,有这么办事的么?
你夸赞你的皇后机敏聪慧勇敢刚毅,又拿萧何去做比,可见是自比了汉高祖吧?什么?没有自比汉高祖?那看不起谁呢!不崇拜汉高祖那你崇尚的什么汉文化!
可要是自比了汉高祖,那人汉高祖的皇后也很聪慧机敏勇敢刚毅啊,为什么一定要拿个男人来比?不觉得有点……呃,有点怪怪的吗?
之后的那个谁、曹操,人家比自家谋士才说是“吾之子房”,你这比个自家妻妻用“吾之萧何”,怪不怪?是何居心?
一时间,诸多个汉朝位面的观众气氛都古怪了起来。
很微妙。
宋人:?
不是讲宋朝的课散发出来的趣事么,怎么一会儿是唐一会儿是汉?宋呢??
隔着遥远的时空,弹幕不说,那李晓诗就一丁点也体会不到那些奇奇怪怪的氛围,她自顾自地开启了下一件“趣事”,也如了宋朝观众们的意。
“在宋朝时期,其实有一种风气就逐渐形成了,并且甚至可以说到了之后的明的时候,都还没有被消除,也很严重——派系。”
明朝突然被cue,朱元璋瞬间抬头,随即在辨认清楚李晓诗说的是什么内容后,眯了眯眼。什么的派系?官员的派系。
官员的派系有很多种,有文武之别、师承之分、出身之比……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李晓诗这里说的是哪一种?这对之后大明的影响也很深么?
李晓诗道:“其实接下来要说的是两件事,不过也能稍微有点联系——大家对寇准这个名字还有印象吗?”
寇准,有啊。
这不
就是那个让宋真宗不要用迁都逃避、又大力支持他御驾亲征,最后还把百万岁币变成三十万的那个宰相么。
听到问题,观众们下意识点头,然后开始发互动消息回应。而且这个寇准,在宋真宗登基前,不是还在宋太宗心生忌惮的时候为宋真宗说过话么。
他怎么啦?
这不是个大忠臣么?
难道说,晚节不保?
李晓诗:“寇准,十九岁高中进士,当时还是宋太宗时期——等到寇准三十岁时,宋太宗想重用他,又担心他太过于年轻,所以有传言说寇准就开始服用地黄等药调理把头发和胡子搞得很白……嗯,这是奇闻轶事,但实际上宋太宗确实喜欢用年纪大性格稳重的人,不过寇准在中进士后说了,不能欺骗皇帝,所以没有虚报年龄,太宗因此更加欣赏他,外放他出去做官历练了。”
“在地方上,寇准脚踏实地,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办事,政绩斐然,之后顺利回京,他保持着一贯的刚正作风,面对皇帝也毫不退让,敢于直言上谏,可后来就因为得罪了人被贬外放、但太宗确实喜欢用他,所以很快就又调回来了——这也才有了之前他劝谏太宗间接保下宋真宗的事情。”
“然后就是之后的宋辽大战、澶渊之盟。”李晓诗继续道。
但直到她说到这里,大家依旧不懂,她在这一部分提寇准的意义在哪里,寇准这个人,只这么听的话,似乎是个很“模板化”的良相啊。
她道: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高兴了一阵子,对寇准也算是很好。但寇准身为宰相,用人完全不拘泥于身份,不分资格,这让他得罪了一部分的官员、尤其是南方的官员,而且当初因为提议迁都差点被寇准杀掉的人就抓住一切机会向皇帝进言,说寇准的坏话,说他给皇帝带来了澶渊之盟的耻辱’,让皇帝‘万金之躯去城下和敌军结盟’等,引来了皇帝对寇准的不满。而且寇准为人行事仍然刚直,同僚中几乎无人和他交好,最终,寇准被罢相。”
李晓诗在当时查看寇准生平时也有一种很强烈的即时感,后来想了想,逐渐反应过来,寇准的为人行事风格等,和当初唐朝的颜真卿真的好相似。
都是刚正秉直,被贬,然后被召回,但继续刚正秉直,再次被同僚讨厌,再次被贬,被贬。
她在心里叹气: “后来,寇准被再次召回京,拜相。但没过多
久,他就因为刚正上谏再次被罢相贬谪,然后他的政敌上了位,对他贬了又贬,最后被贬到了雷州做地方官员。次年,他就病逝了。”
“寇准不止用人不拘一格、他还曾反对多设立官员,应该是看到了北宋这样的官制未来的隐患、所以也有人说,寇准是宋朝改革派的前锋。之后的王安石范仲淹都曾对寇准有过不错的评价。”
“虽然百姓们爱他,而且在之后的人口中评价也都很好,但寇准无疑是不受官员同僚们喜欢的——甚至就连宋真宗自己,也肯定是怨恨过寇准逼他冒险上前线的。所以后来对寇准才有诸多不满一起出来。要不然,这样一个生生凭借一己之力把南宋的出现往后延迟了这么多年的有功之相,放在哪个爱重忠臣的有为之君那里,都不会落得如此地步吧?”
就不说李世民和魏征了,只说那谁,李隆基,不也对那俩宰相很好么?也是那俩宰相先后去世后他才开始荒唐起来,由此可见良臣和皇帝的配合有多么重要。
而在他们之中,离间他们的,往往都是那些为了一己私欲……
“唉,不过这种情况在宋朝太多了、准确来说,是在整个封建王朝都很好——至于南宋北宋,含冤被搞最后抱憾而终的良相能将不胜枚举……我们之后会知道更多的。”
李晓诗道: “那我们来说说今天的最后一件……依旧是不知道能不能算作是‘趣事’的‘趣事’吧。”
朱棣幸灾乐祸:我猜,应该是——
“泰山封禅。”李晓诗说。
朱棣哈哈大笑起来。
损,太损了!
无人在意的位面,刘备李世民在听到李晓诗这四个字后,齐刷刷抬起头,望着天幕的目光炯炯。
泰山封禅……!
……想去!!
泰山封禅怎么了,怎么了吗,发生什么事了?
李晓诗:”在澶渊之盟的事情过去后,宋辽和平,但不知道是不是宋真宗自己也逐渐认清了这里头的‘耻辱’,从而心中产生了一些挫败感之类的,感觉百姓和大家会看不起他、会认为这样的皇帝是无能的等等,所以他有了新的念头——他想去封禅。”
刘彻不客气地嗤笑出声。
泰山封禅,这种规模的祭天,也不看看自己配不配?是
搞出什么丰功伟绩了吗要去上赶着让老天看?赵匡胤也莫名其妙。
这小子哪里来的底气去封禅的?四境彻底臣服和平了吗?外敌被灭了吗?年年还要给外边提供岁币,结果还想去泰山封禅?真不怕老祖宗会被气死?
正在准备封禅事宜的赵恒没想到天幕再这里会夹这件事,还是把澶渊之盟详细说了之后.…
他有点不服。
怎么不能呢?
他的伯伯和父亲打仗没少打吧?和平了吗?他爹甚至都差点丢了命,那到了他这里都和平了,为什么不能去?
而且好好的和平条约,非要被认为是耻辱,他当然要去封禅一下,借用这个机会让全天下都知道,这事是值得让上天看到、告知上天的好事,让大家都记住他这份“功德”、功德!不是耻辱!
所以在听到李晓诗话里也认为澶渊之盟是“耻辱”的意思后,赵恒一噎,然后就壮着胆子对天幕讲话。
“我大宋武、武德充沛……富国强宋,不仅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且文治武功也可将两汉与唐踩下,我……朕、为何不能泰山封禅?”
李晓诗也一愣。
主要是现在直播系统会把皇帝的ID加亮加粗,所以她一眼就看到了这一条,然后下意识就把这条弹幕念了出来。
于是大家都听到了这句话。
老刘家的皇帝们&老李家的皇帝们:...
什么东西?
嬴政手中的笔微顿,一点墨滴落纸上,边缘缓缓晕开一些痕迹。
关于后世皇帝们用他搞出来的套路去做事他已经习惯了,听多了也就完全没什么感觉了。但赵恒这个话——
一代千古帝王,愈发喜怒不形于色的霸气帝王,这会儿竟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这“两汉”和“唐”,是指的“南北两汉”和“南唐”吧?
……文字游戏玩得还挺硬气。
另一边,汉唐的两家也逐渐反应过来了,不由地一阵无语。要不是时空不通,他们那边的冷气怕是都要把赵恒所在的时代给彻底冰冻了。
东西两汉&大唐的观众们:你小子,够可以啊?
哦,说的是脸皮。
李晓诗努力让
自己无视了弹幕区对宋真宗表达”关怀”的内容,然后才继续道: “宋真宗想要泰山封禅,但是他需要一个由头。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皇宫中各种祥瑞不断出现,甚至有皇帝亲口所说的‘仙人出现’以及‘天书’降临,臣子们从一开始的一头雾水变到了心知肚明,于是陪着皇帝完成了这件事。”
丢人,真的丢人。
赵匡胤面无表情捧着参茶一口灌完,黑着脸擦了擦嘴角。又狠狠剜了一眼赵光义。
赵光义很无辜:李晓诗不是说了吗——我当时就不喜欢这小子啊,他不是我看重的继承人啊,这不怪我啊!!
李晓诗: “当时,支持皇帝泰山封禅的大都是南方的官员们,所以他们这些人也逐渐被北方的官员集团所不齿,认为这是陪着皇帝胡闹,而且泰山封禅,本就劳民伤财。所以这些南方官员们逐渐被排挤和看不起,宋朝朝廷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
一直密切关注着特定内容的朱元璋:听懂了。
虽然只露了简单的极个别字眼,但……南北派系、南北朋党是吧?
“所以后来也有人调侃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泰山封禅呢,难道是他不想么?估计是因为他太抠门——泰山封禅要花好多钱,所以不舍得。”
无辜被扫射的朱元璋:??
李晓诗板着小脸摇头: “但这只是少部分人的观点,毕竟不止朱元璋,自宋真宗泰山封禅之后,之后的元明清几朝、再无一个皇帝进行过泰山封禅,朱元璋只有一个,大家都不愿意,那肯定不是都因为‘抠门’。”
朱元璋:...
朱棣快笑岔气了。
多损啊!!
李世民脸上的期待和眼里的星星也少了很多。有点一言难尽。
嗯……怎么说呢……
感觉自从听说宋真宗赵恒去泰山封禅了之后,他好像就不是那么期待了。
心心念念这么多年的泰山封禅,结果现在,这种念头竟然很诡异地……平静了许多。
面对李承乾疑惑的目光,李世民不自在地轻咳一声,缓缓挪开了视线。
他能怎么说呢,能说他感觉和后世的一个皇帝并列是很丢脸的事么?哪怕只是在提及“泰山封禅的皇帝们”时的一个名字而
已。
当然不能说啊,太孩子气了。
天幕上,少女却口无遮拦: “泰山封禅,原本是被历代帝王极为重视的封禅大典,而宋真宗,是
从始皇帝开始,第六位在泰山封禅过的皇帝。自此之后再无一人。所以后世的观点是——后来的皇帝们不齿于和赵恒为伍,认为连这样的皇帝都能完成泰山封禅,那泰山封禅也没什么意思啊?他们不想和赵恒并列,所以就再没人去过了。”
赵恒:..
刘备一脸难色。
阿斗是不能改名了,要不……给封儿改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