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诗揉揉眼,有点不敢相信。
明明之前还是“命人讲”的,这次的意思是……要亲自讲?
那行字还在那里,李晓诗眨了眨眼,生怕对方反悔似的,连忙重重一点头:“要!政哥哥您请!”什么先读课文……都再说吧!等始皇讲完再读,没准还会更加印象深刻!
秦。
刚刚讲完长平之战的王翦刚想去看他们陛下,才想起来这是在自己家里。王翦:...
其他都在家里的臣子们:..天可怜见的,他们陛下为了大秦真的付出了好多啊!呜呜。
嬴政单手支着下颌,视线放在天幕的少女身上,烛火下,他眉目间神色和缓,比平日少了许多凛冽。
“欲说这次变法,须从徙木立信始——”
【孝公和商鞅拟定了变法条目,忧心百姓不信任新条例,于是立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说若有人能搬动此木到北门,就奖十金。无人相信。商鞅就再加赏,提升到了五十金,于是有人尝试,就此拿到了五十金——这是变法前,为自己立信的举动。】
李晓诗听不到嬴政的语气,但看着这些文字,她却忍不住叹了口气。
“百姓们竟然不相信官府的政策,官府想要颁布为提升大家生活水平的新法令,竟然还要用这种手段来给自己树立形象,真的……”
嬴政也没想到李晓诗的注意点在这里,他以为李晓诗会感叹于商鞅的才智。故而略略一挑眉:”为何这么”
李晓诗摇头:“法令,应该是谋求幸福的工具,如果是好的法令,百姓们拥护它、保护它、生怕它被废掉还差不多,怎么会不信任它们呢?而如果法令是坏的,那百姓们当然不想要,就算官府再有什么方法,事实放着,百姓自己就能看到好坏,信了又有什么用?其实法令这种东西,时好时坏,百姓自己就应该有判断力,如果是好的,他们自己就应该遵守,为什么还会不信任?看到好的法令,还对官府对法令产生怀疑……那也太愚昧了。”
李晓诗又摇头,”商鞅变法的法令,都是为了国家提升实力的,也是真的能让百姓吃饱的,结果他还是要这样煞费苦心地立信……几千年来都这样的话,也难怪最后会……”
会什么?
上次“史书”末尾发生的那些事吗?那些令公
元纪年变成华夏纪年法的事吗?帝王皱眉,臣子凝思。
李晓诗呼了一口气,看向镜头,语气郑重,”所以,我说一句题外话。前辈们,统治者们,如果你们有时间了,请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让老百姓们都做笨蛋,对你们的国家,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嬴政也渐渐拢起眉心。
秦自孝公商鞅变法起,就一直是以法家治国,法家政策中特别点出的一点就是“愚民”,而李晓诗说,让他们好好想想,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还用想吗?
一个十二岁少女的话,能当得什么真,她又怎么会了解秦国的状况?在那个时候,如果不愚民,不把百姓们牢牢钉在田地里,哪里来人为国家种地、为国家劳作?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虽然这么想,但嬴政心中仍然隐隐覆上了一层挥不去的薄膜,让他思路虽开,却不复往日通达。
李晓诗也就是心血来潮多说了几句,把话题拉回来,她又道:“徙木立信结束啦,政哥哥,继续讲吧!”
嬴政用指腹按了按眉心,暂时压下了杂乱的念头。【商鞅变法,颁布的第一条法令,便是《垦草令》】
【秦国鼓励农人开垦荒地,秦的农业得以发展。】
也正是为了把这些人都按在地里种地,才命令他们不得学习诗书、不得与有学识的人接触,免得生出农以外的心思——这不是理应如此吗。
似有若无的,嬴政好像有那么点抓住了李晓诗的话和现实状况的某个点,但那缕灵感一闪而过,快得抓不着。
【三年后,秦国力大强,商鞅正式实施变法。】
【等秦迁都咸阳,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开出的荒地均为个人私有,允许买卖,允许交易。由此,秦实力大涨。】
他说话干脆、简洁,没那么多废话,就算是翻译过的,也不会显得太啰嗦,李晓诗一边看他的弹幕,一边对照课本上的内容。
【劳作中,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游手好闲的人,罚做官奴。】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山为国有,与土地不一样,禁止买卖,使农人勤勉,惩罚懒惰。】
【废除贵族世袭,地方设立县,着重官吏去管辖。
】【为所有人口上籍,禁止在籍外流动。】【统一度、量,衡。】
他说的这些,和课本上记录的虽然看上去不太一样,但如果一条一条去比照,发现都是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还为课本上的内容做了不少补充。
虽然——有点干巴巴的,如果是老师这么讲,他们班上绝对要睡倒一大片。但,如果想想这是始皇帝在给她讲课,李晓诗不仅不困,甚至还听得聚精会神。
【秦设二十等军功制度,战功可以换来土地、房屋,以及爵位。】
李晓诗连连点头:老师也讲过这些。
老师还说,这些秦国士兵从此完全不怕打仗了,看见敌人都快兴奋死了,因为那都是军功,是机会,是可以用一条命去换全家飞黄腾达的机会。
老师还说,敌军描述秦军是:面容狰狞,龇牙咧嘴,然后身上挂着一串人头,兴奋不已地冲入人群——当时班上同学都被老师这个说法给镇住了。
这要是敌军士兵,不得吓得飞起了?
虽然多少有夸张的成分在里头,但也由此可见,这个改革后的军功制对秦军的士气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嬴政把一些商鞅变法的政令说出来,完全不怯未一统时那些国家抄去。
不是人人都有孝公的魄力,不是人人都有商鞅的无惧,而且商鞅被车裂的结局之前已经被所有人知晓,那些扶不上墙的废物就更没有照用这个政策成事的决心了。
大秦一步一步走来,是不可模仿的道路。
他不再说话,李晓诗却还在琢磨商鞅的那些法令。
“其实,老师上课的时候就说,商鞅的眼光很超前。因为他的一些制度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都很像。”
正听着自己和新重臣事迹的秦孝公“喱”了一声。嬴政也抬了抬眼。
李晓诗开始细数:“我们现在也是县,全国有好多个省、然后往下是市和县。贵族这东西,完全没有。”
她说出的第一句,就让秦朝残余的六国贵族绷不住了,也让很多仍然支持分封的官员绷不住了。
千年后的后世,连王朝都没有了,竟然还在使用“郡县制”?合着他们这些人就是天之弃子、嬴政就是天,是他们不自量力,非要和上天对着干呗?
李晓诗:“我们也是人人都得上户口,
但不一样的是,我们是可以随便流通的,旅游啊上学啊上班啊,都可以不在户籍地的——还有统一度量衡什么的,我们也都是,我们也有法律,人人也守法知法懂法。”
李斯郁闷了:你们也按照律法办事,那为什么会不认同法家的思想呢?愚民怎么就错了?
”老师还说,商鞅的学说确实有局限性,毕竟受时代限制,这也是没办法的。但总的来说,他为后世的制度模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那个时候,敢于和贵族叫板的,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他最后也算是被贵族给反扑了,但是制度一直沿用下来了嘛。”
所有对商鞅心怀怨恨的贵族们都无语了。
行,行。最后他们是成功弄死这个人了,但是他的制度也照样被沿用下去了呗??那他们费心想要杀了他又是为了什么啊!
李晓诗把这一节儿的课文补念上,然后对嬴政道谢,才又开始下一段。
“在战国这一课的最后版块,是讲的一项工程。一项在一些人看来,比长城还要让人激动的工程,因为它养活了千千万万的百姓,稳稳当当地造福于民。”
战国时期的观众们疑惑:一项工程能放来这个时期中做代表?什么东西?战国之后的后世朝代则是有人心中一动。
工程——比长城还要激动人心的、造福百姓,难道是………李晓诗梨涡甜甜:“这一板块的小标题是: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秦国,蜀地,结束了一天的实地勘探、正在附近休息的李冰父子豁然抬头。李晓诗却没有再说了,她点开网页,按照上次投屏的方法,找出了一个视频放了上来。
”老师上课的时候就给我们看了这个视频,我也个大家看一看吧,看了就知道它有多厉害了。”
小天幕上,李晓诗的画面又被放到了角落里,而画面上占据主要位置的,是一副半绿半土色的图画。
而随着李晓诗点击,视频开始播放,一些观众才猛然发现,这又绿又黄的竟然是地图,会动的地冬
【公元前316年,秦国攻灭巴蜀,秦昭襄王派李冰出任蜀郡郡守,治理岷江水患。】
随着视频的画外音,画面上地图一转,一条蓝色的线蜿蜒而出,途经那些像是山一样的地方,蔓延进了整片的绿地中。
【岷江是一条悬河
,海拔落差可达到270米,这也导致了它汛期水流凶猛,时常决口,给蜀地平原带来致命的水患,枯水期则又因岷江东岸的山体阻拦,蜀地平原又被旱灾侵袭。苦不堪言。】
天幕上的话音每说一句,画面上就会有相应的图标及文字做注释,告诉所有人它所说的是什么意思,譬如什么是270米的海拔落差,什么又是悬河,哪里又会被水淹、又是哪里的山阻拦了水流浇灌。
就算是不通文字的老百姓,此时也都被这天幕上的画面吸引了注意力。
大家都是种地的,知道这种不定时就会来的水患能给生活带来多大麻烦——这能怎么治?天地生的就这样,难道人力还能改变天地造化、和上天降下的山川作对吗?
【李冰父子最终决定的治水方案是将岷江一分为二,内江引水灌溉,外江分流排洪。】
听到天幕这么肯定地念出“李冰”,李冰神色一恍,还是被儿子激动地抓住了手臂才回过神来。“我们的想法是可行的!!”
李冰微微笑了笑,没有打断儿子的喜悦,他认认真真地看着天幕,想要再听听,这天幕上说的,和他现在的想法,究竟有多少出入。
【岷江想要引入蜀地平原,那么就必须跨越一道天堑:玉垒山。战国时没有火药,无法炸石开山,李冰父子采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烧石开山。八年时间,李冰父子带人成功开凿出了一条宽二十米,高四十米,长八十米的山口,也就是“宝瓶口”。】
【李冰父子又采取了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在岷江河流中建立了一道分水堰。】画面上,原本堵塞的山体从中分开了一道小口子,代表着水流的蓝色顺势而入。而内外两侧的河道,则是直接做了个切面图出来,一条靠左的窄而深,靠右的则是宽而浅。
【由此巧妙的设计,能够成功做到在汛期将更多的河水引出外江泄洪,枯水期则能将更多的河水引入内江浇灌农田,这也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由此,蜀地平原一年四季都能够获得充足且稳定
的水量,为“天府之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对于不了解相关知识的人来说,这其实很难懂。最起码光看课本,李晓诗是完全理解不了这个工程是有多么伟大和巧妙的,但配上老师给他们看的视频后,就连都江堰的运作原理都一目了然了,十分清晰。
李冰的儿子更是激动到难以自抑。
【而为了解决泥沙堆积宝瓶口的问题,除分水堰外,李冰父子又修建了飞沙堰和离堆。利用宝瓶口狭窄与离堆的阻拦效果,让流至宝瓶口的河水回流,将大量沙石排至飞沙堰,再流入外江,少量则是沉淀在了飞沙堰对面的凤栖窝,由人工定期清理,从而实现了“二八分沙”,有效防止了宝瓶口被堵塞的问题出现。】
【而若汛期水量过大,狭窄的宝瓶口也可以控制水流,将更多的水通过飞沙堰再次排入外江,这
也是都江堰的第二级分流。】
不只是李晓诗,这回连同许多不通水利工学的观众也都通过这样的解说完全看懂了都江堰的运行原理,无不赞叹。
这种设计和思考,只能说是完全夺天人造化,以人力改江开山,从而彻底消除困扰掉了蜀地平原无数百姓的旱涝灾害。
天幕上,视频还在播。
它转到了现代的都江堰,一段俯视的、全面的航拍视频。
水流湍湍,双江并行。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岷江水流不歇,成都平原绿地万顷。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于一体,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天府之国就此诞生。】
【两千两百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至今,仍然在使用。这是一项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的工程,孕育了成都平原的沃野粮仓,造福着华夏数不尽的人民。】
直到李晓诗把视频关掉,重新放大自己的画面,许多人依旧没有从画面中缓过神来。
虽然不是第一次从天幕上“由上往下”地俯瞰山河,但这一次,无数人心中对山川天险的畏惧都在不知不觉中化作了对这个“都江堰”的赞叹。
蜀地平原的人民更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们是真正知道都江堰好处的人,他们是首批认可李冰父子功绩的人,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始终有人记得是谁帮助他们改天险、分岷江,又是谁带给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安定生活。
李晓诗还在念课本上的相关史事。
“都江堰一开始灌溉的面积有五十六万亩,后来达到了三百多万亩,现在差不多已经超过了一千多万亩。”
她道:“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都江堰对于蜀地,对于华夏,意义真的是很深远了。就连我们之前的八级大地震,都没能把都江堰震毁,虽然鱼嘴那里的地表开裂了,但是它仍然在发挥着分流的作用,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基本都是功能完好,真的真的很厉害。”
李冰儿子忍不住去拽他爹,夜色中,李冰抬袖拂了一把脸,擦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下的眼泪。
造福千秋。
无数百姓因为他们今日的“治理”而过上好日子,不再受水患侵袭,不再被旱灾困扰。
两千多年,他人虽然不在,可他现在知道了,都江堰一直到两千多年后、王朝倾覆的时代,都仍然在保护着这一方水土。
这样就够了。
李晓诗“吁”了一声,合上课本:“其实这节课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的就是记一下七个国家的名字,再记记都江堰的几个小工程,剩下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是我今天却着重给大家看了看都江堰的内容。”
她坐得很直,语气认真:“因为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大家都要以安居乐业为主,要让自己的百姓过得好,这样国家才能强大。虽然我不懂很多事情,我的观点听起来可能也太片面,但是没有关系——之后的历史课中,我们会一步步了解到更多的内容。”
以史为鉴,一些威名传扬后世的古代统治者前辈们,慢慢地可能就会发现了,究竟什么才是最正确的。
毕竟,如果真的是属于那种“不会以史为鉴”的人的话,也很难会有他们的成就。
李晓诗不着急,毕竟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只是个小孩子,她懂的还太少,她没有资格对古
代的统治者们指手画脚,她的话,在那些人听来,可能也就是个“童言无忌”的范畴。
但什么事都是要慢慢来的,既然运气选中了她,让她能和古代人聊天,那么她肯定就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古代的人民过的好一点——潜移默化总行的嘛!
反正他们又打不着她,她就每次都灌输一点百姓最重要的观念,每次都念每次都念,说不定就起效了呢!
李晓诗心情十分轻松,和自从开始和李晓诗说话、就始终眉头微蹙的嬴政完全是两个状态。
她喊道:“我播完啦,现在就来看看这节课的抽奖是谁中了吧!”
“呀,果然是政哥哥!”
正在沉思的嬴政被她这一嗓子嚎了回神,忍不住又捏了捏眉心。
李晓诗从系统里调出一把盲盒,共十六个:“抽吧抽吧!这次给的是技术盲盒!”嬴政微微定了定神思,看向了面前、他宁可自己去给李晓诗讲,也想要拿回来的东西。这是奖励。
……技术么?
嬴政闭眼,回想着这些天见到的李晓诗身边出现过的东西,锁定了一样物品,然后伸手随意抓了一个。
会是他想要的吗?
天幕上,李晓诗惊讶的声音响起:“呀!是纸!造纸术耶……”
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在“蔡侯纸”基础上又经过现代工艺改良了一些的、更加便于书写、生产工艺却并不算极难的纸。
看着手里写着“造纸术说明书”的小册子,薄薄的一沓“纸”,轻便、细腻,其上的字迹清晰,规整有序,而这么一册里,记载着如此繁多的字,让人很难不见之心喜。
饶是嬴政正在因为一些暂时还抓不着的思绪扰得躁郁,这会儿也忍不住掀了唇角。
想什么就有什么,总不至于是天幕察觉到了他的想法,偷偷调换的吧。
这难道是李晓诗给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