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结束后,李晓诗照常导出视频整理内容上传,而观看她直播的观众们,则也各有各的事情要做。
百姓们还好,但凡是读过书的,都已经在琢磨起了李晓诗那些内容里,那位“伟人”说过的话的用意。
怎么说呢,他们细细品下来,总觉得那位先生可不仅仅是在说李自成。
李自成的失败是因为流寇主义、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是因为忘记人民;李自成的胜利象征着什么、推动者什么,又有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什么是必须警惕的……他把这些意义都总结分析了一遍,那么,他总结这些的意义在哪里?
难道他们当时也处于一个这样的环境之中?
就好比李晓诗话中透露的:耻辱,欺负。
而这,就又让他们不得不去联想,曾经李珉给他们放过的那些“电影”中的情形——自然而然的,两个时期就合二为一、完全对的上了。
那么再往后呢?
曾经的电影,刚刚的讲解,所有透露出来的边角、这整件事情的冰山一角大家已经知道了,拼凑出个大概的全貌也很容易了吧?
答案似乎昭然若揭。
在满清后期,王朝就已经灭亡了、所谓的“皇朝自此完”,整体现在这里。
而因为那个时期的“剥削阶级”为了不给百姓和人民让利,宁肯去向外国投降,联手外国的那些“剥削阶级”一起,对华夏民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略和压迫……尖锐的矛盾终于爆发,所以,才又有了李晓诗提到过的,那位带领“农民阶级”和“上层剥削阶级”的斗争的伟人,才有了“新华夏”的建立吧。
更有人连夜去翻找李晓诗之前的投稿视频回放,找出了那次去京城广场看升旗时,那个皇宫门头上,挂着的照片是不是就……
只是,大家不太能理解的是,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李自成,这些人在现代来看,好像都是所谓的“背叛了阶级”的人,也都没有落得一个好结果,引得他们在后世的评价也受到不少折损。但看李晓诗话里话外对那位为人的推崇,又似乎大不同?
依稀、大概,好像能够得出一个结论——
虽然这个结论让许多人都感到匪夷所思。
……难道建立新华夏的那些农民阶级中走出来的人,没有踏上背叛阶级的老路、而是真正把百姓利益放到了一切之上?
所有能够想到这里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难道真的有人能够抵住权利的诱惑,为“人民”利益付出一切?
明清达官显贵们纷纷彻夜呼朋唤友研讨即将要到来的、会带来民族罪人的“风暴”,该怎么样应对、该怎么样避免;其他朝代的皇帝官员们也都在琢磨深究李晓诗今天给出的、明显和之前的直播大不相同的内容,究竟有什么深意,有什么是能够摘出来用的;读书人们或自己秉烛夜思,或出门寻找同窗,展开代表了一场又一场思想和观念碰撞的辩论。
对他们而言,此夜注定无眠。
有人都意识到,李晓诗曾说过的,华夏“古代史”即将结束——只剩下了一个清。
或者说,清朝的中后期,古代史就已经结束。
……山雨欲来,山雨欲来啊。
诸天万朝、数之不尽的位面中,只有全无所知的百姓们、以及李晓诗本人,才是睡了个好觉的。
在各朝人员的忙碌中,一周时间悄然流逝,趁机了好几天的天幕再次出现。
李晓诗是写完作业后打开直播的,她桌面上摊着课本和笔记,腰板挺直地坐在镜头前,姿态端正。
“大家好呀,我是李晓诗!”
她礼貌道:“上次的课其实漏了一个课外知识拓展,是因为它不怎么重要,我打算放到这一次的直播一起来讲。所以呀,在开始讲下一课的课本知识点之前,我会把这个知识拓展先拿出来说说的~”
清代的皇帝们个个到位,就等着听李晓诗之后的“课”了。
明朝已经结束,之后可不就都是他们大清的事情了?虽然有预感估计不会有什么好的内容,应该和明朝一样,狠狠挨骂,但总归是有着昭示未来的效应,该听听。
这会儿听到李晓诗说起“不那么重要”的课外拓展,乾隆“哦”了一声,兴致缺缺:“明朝的事儿就那么点,还有什么非要拿来大清的内容里补充?”
天幕上,李晓诗腼腆一笑:“嗯……就是八旗制度啦。”
乾隆:?
清代一众皇帝&满清初期的贵族们:?
你好?
你管这叫不重要??
你管这个叫不重要???
虽然现在的八旗子弟和曾经的八旗子弟难以相比,简直成了国之蛀虫,他都极为看不上那些好吃懒做的废物,但不管怎么说,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亲手建立的很重要的一项制度,为大清统一全国立下了不少功劳。
不管怎么说,八旗制度也不能算“并不重要”吧?这可不是轻视八旗制度,这是在轻视大清!
众多八旗子弟的不满中,李晓诗已经开始了课前引入:“这次我们要讲的第十八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华夏的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尤其是对于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作用上,是很重要的。那么清朝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呢?这节课就来大概地看一看吧!”
“这一课的内容分为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朝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清朝的疆域等几个部分。”
天幕前,无数人目瞪口呆。
什么啊?
不是一般都是三四个部分,少了是两个的吗?怎么清朝这个……呃,六个?
原本还在为了“连标题上都没有大清”而感到不爽的乾隆顿时眉开眼笑。
嗯,很多,很合适嘛!
这才有大清的威风。
什么?你说之后的晚清?那跟他现在有什么关系
呢,现在先爽爽,以后的以后再说!
“‘’——……”
8丁珰的作品《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
“所以满清初期时,他们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各个英勇善战,为清朝的建立立了不少功劳。在后来,也是受到了各种特权优待,不过富贵迷人眼,安逸日子过惯了,八旗贵族开始变得败落无能,‘八旗子弟’成为了贬义词。”
皇太极蹙眉。
旗人以后会变得这样?
知识拓展框框里的内容讲完,李晓诗却不肯多说了,她也就知道这一点点而已。
“清朝在统治中,基本还是沿用了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就还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然后继续推崇儒家学说,继承文化传统——这也让清朝在政治思想上都巩固了自身的统治,让各族对他们的统治也不是那么排斥了。”
一个新皇朝的开始,无论是秦汉还是隋唐宋元明,李晓诗都是先展开讲讲他们定下的政策之类的。
但清朝,李晓诗只用了这么一段就概括完了——
正加班监督印刷新《秦法》的李斯摇头晃脑:“拾人牙慧,当然没什么说的了。”
所以大秦才这样厉害,所以他们陛下才这样被后世推崇。
从无到有,这才是一个难中之难的事。
什么刘邦,捡大秦的剩饭罢了。
什么杨坚,那么短就别说了。
什么李渊,被儿子篡位的没用的东西。
什么赵匡胤,呵呵呵呵……
什么朱元璋,承蛮夷人政策的家伙。
哦,漏了个晋?
不好意思,这个不在比较范畴内。
这一各个的,有谁能比得上他们陛下?
说白了,还不是都在捡前人吃剩的东西么,一代迭一代的,只有他们陛下,天下皇帝之始,才是一点点琢磨新制度,为华夏一统做努力的。
……咳,虽然秦国有几世的底蕴,但他们陛下也只是在一统上奋六世余烈罢了,一统后的政策哪个不是自己呕心沥血搞出来的?
所以,那个什么全捡剩饭的清,还有什么听的必要啊,还在一节课里给分六个部分出来……
直接跳过,讲那个被欺负的时期啊李小诗!
李晓诗:抱歉。
“之前历史角的时候,有聊过葡萄牙殖民者对澳门出手的事情,其实在明朝末期,荷兰的殖民者也趁明朝的衰败,对我华夏伸出了爪牙。他们攻占了我国宝岛台湾,然后对台湾进行了殖民统治——清朝初期,
在沿海地区坚持抗清的郑成功,
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宝岛。”
“1661年,
郑成功带着两万五千名将士,登陆宝岛、并在1662年2月,收回了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将近四十年的宝岛。郑成功是华夏史上十分有名的一位民族英雄。”
李晓诗没有详细介绍郑成功的生平,跳过了那部分内容,而是拣着课本上着重在课文提到的内容讲了讲:“郑成功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继续治理宝岛——清朝统治者在稳定了内部后,也开始对宝岛用兵,想要进一步实现一统。1683年,郑氏落败,宝岛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在宝岛设府,1685年,宝岛正式建省,这也是我国的第一个行省。”
宝岛,这个在场的人很多都不陌生了,没见过也听过,毕竟在元朝的时候李晓诗就特别点出了它,似乎是在强调这个地方很早就是属于华夏的,到了现在,她没着重说郑氏和清政府哪个对,只依旧是重复地在强调——
这个地方是我们的,从元朝时就是,把它从侵略者手里夺回来的也是我们的人,后来也是在我们的大一统政权之中的。
观众们隐隐都觉得,之后的新华夏似乎对这个地方十分看重。
看重到连李晓诗这小少女都不自觉地在提到宝岛时向每个人强调它的归属,想来绝对意义非凡。
来来来!
一些皇帝们开始叫人,吩咐:去,在修史的时候记得加上一笔,详细记录这个地方是我们的,顺便把周围那些小的什么岛啊什么的,都给加上去!
完全没想到还有这一蝴蝶影响的李晓诗仍在勤勤恳恳讲课。
“清朝入关后,西藏地方的五世□□喇嘛亲自来到北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待了他,还给重修了布达拉宫——现在布达拉宫还存在呢!康熙帝时,清军入藏平定了扰乱地方的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康熙帝后,历代的□□和□□都得经过中央的册封才行。”
“后来,清朝设置了驻藏大臣,还设置了地方政府,又颁布了针对西藏地区的行政法规等等,清朝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到了乾隆时期,英国的殖民者派遣使节到了西藏,想建立联系,但被六世□□严词拒绝:整个西藏都是华夏的,西藏的所有事务都归华夏朝廷管理!可见清朝时藏区人民和□□□□对维护一统的决心。”
听到英国殖民者被拒绝时,天幕前的乾隆一愣。
随后,他畅快地大笑了起来。
这六世□□真是知情识趣,感怀天恩。这是大清的好子民啊。
下次他来京之时,给他修个庙当专门的落脚地好了——嗯,以示重视,挑个近点的!
随后,李晓诗又讲述了一下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管理和政策,康熙帝亲征平定叛乱、乾隆帝下令讨伐、在沙皇俄国控制下的土尔扈特部艰难回国得到安置、清代设置伊犁将军设置哨所等。
她道:“沙皇俄国的势力当时侵入了我国东北地区,在雅克萨和尼布楚擅自修筑城堡,清政府一再要求对方退出,对方却无视,最后康熙帝命人直接进攻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康熙眯起眼:《尼布楚条约》他知道,但,第一个……
这又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