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周时就几乎无所不克的精英军队,在前后数次北伐战争的失败中、在这次堪称惨烈的大败中,几乎被尽数消耗。
兵多能打啊,但他们遇到的什么?
是人在开封却要把手伸到燕云十六州隔空指挥的皇帝陛下、是能趁夜弃军独自逃亡的皇帝和将军大人、是为了争功抢功不顾一切甚至可以眼睁睁送同僚去死的监军……是一个明明才开国不久,却已经处处透着暮气的王朝。
难怪历史圈内有人常说,北宋缺将、南宋缺兵。
虽然这话片面了一点,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能说全是错的。
毕竟北宋这个初期,是想打,愿意打,能打过,却因为统治阶层(包括将领)的种种操作而功亏一篑;南宋时期是不想打、不愿意打,也正好打不过,到了被迫面对、不得不打的时候,然后干脆利落地一溃千里,留下诸多历史遗憾。
“但事情总有两面性的,雍熙北伐虽然是象征着北宋对辽的战略姿态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的关键节点,虽然把北宋几代累积的兵和钱消耗殆尽,但辽国方面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他们的将和兵以及钱粮也同样消耗不少,无法对宋发起什么大规模的进攻了,所以两方自此进入互相防守、彼此对峙的阶段。这也让北宋内部得以喘息。”
李晓诗笔尖点了点课本上的这部分内容,口中继续道: “而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宋真宗时期、才发生了转变——宋真宗时期,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条约出现了,那就就是澶渊之盟。”
终于听到了这个早就在华夏历史五千年上就看过的熟悉名字,但赵匡胤发现自己却已经完全提不起劲头了。
他对未来发展态势的期待值已经降得不能再低,心气儿也早就被这短短的一课多给磨到快要平了。
他算是认清了一个事实了,对于未来,不能有任何期待值,把预期想法一降再降,没有一丁点美好的期待的话,就不会有这样大落落落落的现状。
——而且这只讲了开国以来的第二个皇帝啊。
放在汉朝,那文景之治也才刚过去,正在迎接汉武帝的“千古伟业”,放在唐朝,天可汗的威名正在远播、贞观盛景出现。
放在宋……雍熙北伐的失利、钱人各个浪费。
好吧,好吧。
那就让他听听,还
能有多烂?
李晓诗清了清嗓子: “要说澶渊之盟,咱们还得从一个皇帝说起。这个皇帝就是非嫡非长、更不受父亲喜爱,最后偏偏成为了唯一一个继承宋太宗衣钵的宋真宗,赵恒。”
赵恒这个名字很耳生,赵匡胤兄弟几个一个也不认识,但想想未来的“赵灵”,他们也清楚了,估计是改过的名字。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个儿子,www.youxs.org,www.youxs.org,把他放到龙椅上坐过。”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先后死掉后、赵廷美也死了,赵光义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这个在‘金匮之盟’前提下安然坐着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可是他看中的大儿子因为叔叔被害一事性情大变甚至疯癫,最后还火烧宫殿,赵光义无奈只能把目光转向第二个儿子——但雍熙北伐失败,赵光义立储一事暂时搁置了下来,不过这个儿子做事踏实稳妥,和朝中的大臣们关系也都好,无疑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但……他在某一天,突然就死了。赵光义在立储的事情上接连受到打击,这让迟迟不愿意再提立储的事,但这种事不是逃避就可以的,他的儿子中,也只剩下一个能够接任他位置的了。”
天幕前,有迷信的老百姓听到这里,忍不住四下望了望,在渐黑的夜色里,小心翼翼地张望,声音也压得很低。
”……报应啊,这都是报应啊。”
之前做了那么多恶事,害哥哥又害哥哥的儿子,还把弟弟也害了,最后都会报应到自己身上呀….
直播间里,李晓诗的声音在继续: “立赵恒为太子是赵光义不得已又不得已的事,是退而求次中的最次,但没有办法,国家总要有一个储君的。就这样,赵恒成为了大宋王朝第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太子,百姓心中也安定——即便如此,赵光义依然对他不是太满意,后来还在百姓夸奖赵恒时心生猜忌,最后被寇准劝下才作罢,也因此保住了赵恒。”
“在赵光义去世后,曾经在‘烛影斧声’时违背皇后意愿去通知了赵光义的那个宦官,再次故技重施,想要趁机在储君之位上做些手脚,但被宰相发现,立时制止,这才免了又一个类‘金匮之盟’的出现。”
赵光义呆呆看着天幕,他完全想象不到,为什么老大和老二会一个疯一个死……怎么会呢??而且王继恩那个阉人
他怎么敢……!!
赵匡胤倒是深深地望了有些呆愣的赵光美,以及虽无声却明显有些暴怒的赵光义,无声叹息。……这可能是老赵家的劫吧。
”公元997年,赵恒继位,后改元咸平。他继位初期,对政事十分上心,对于父亲和伯伯定下的政策继续沿用、没落实的也都——推行并投入使用了。而且他本人也比较平和,既不铺张奢靡、平时也很节俭,有他做带头作用,朝堂上下的风气一时也都很好,国家和百姓也得到了一定的安定。百姓赋税减免、耕地面积扩张,粮食产量也倍增,从五代十国而来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们生活终于趋于了稳定,大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手工业等也都发展了起来,这段时期被称为咸平之治,是北宋的经济繁荣期。”
已经做好了听到很不堪入目东西的诸位面观众缓缓抬眼:.…嗯?好像、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这皇帝听起来还挺好?李晓诗:别急,还没说完呢,听完后边的再说呗。
看着弹幕上的疑问,她没正面回应,而是道: “那辽国呢?我们刚刚也说了,辽国是萧太后主政,并且在她执政的期间辽国进入了鼎盛期。从雍熙北伐中率先缓过来的辽国开始主动对宋进行侵扰劫掠——”
”当时辽国的萧太后和皇帝又一次率军亲征,南下一路畅通,就算有被阻碍的,但辽军人多势众,也完全不怯。他们一直打到了澶州——赵匡胤没能迁都的伏笔就埋在了这里,开封四周一片平坦,没有任何险要关卡,对于以骑兵为主的辽军来说,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如入无人之境了。澶州就是开封前的最后一个关卡。”
“辽军即将兵临城下,威胁到了都城,宋朝朝廷一片大乱。宋真宗其人,和他的伯伯、或者说和
他的父亲都完全不一样,他完全被吓破了胆子,没有任何想打的意思,直接就想迁都,而朝廷中各个官员们给出的意见也都不尽相同,有的说让迁都南京、也就是江淮之地,有的推荐迁都成都、蜀地益州等,但宰相寇准一力主战,说如果这个时候逃跑南下,那北宋几代的积累就全没了,一切就都得重新开始了——还劝宋真宗亲临战场,给宋军将士们增添士气。”
明朝的一些读书人忍不住嗤笑了起来。
迁都好啊,迁了的话南宋就可以早点来了,说不准就不会有之后徽钦二宗被俘虏的事、赵构其人其事有没有一并另
说了。
反正逃跑这种事,宋朝不是最擅长了么。
哦,错了,还有割地赔款称臣。
“宋真宗勉强同意了寇准的请求,出兵迎战,还派遣了两名大将,杨延昭和杨嗣,其中杨延昭就是我们先前说到的在雍熙北伐中只身被丢下然后绝食而亡的忠烈杨业将军的儿子——在宋真宗还未到达前线时,前线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辽军统领可能是因为知道己方人多,于是有些自大、竟然敢带着人来到宋军城墙下巡视,结果被城上守备的宋军抓住时机用弓弩齐射,直接毙于当场。”
“辽军没有了统帅,士气受挫,反观宋军这边,皇帝亲临,士气高涨,于是萧太后和辽国皇帝就萌生了退意。他们先后派了数次使者来宋营和谈。”
西汉。
刘彻忍不住抚掌。
这个萧太后,真的是好厉害。
先来侵略人家的是她,眼看对方皇帝也到场,己方大将折损,对峙时日多了己方粮草也亟需补充,对方却士气高涨援军将至,要和谈的也是她——没有拖到无可转圜的时候被迫求和,而是立刻写信要求和谈,由此就能看出其眼光和果断了。
再加上宋那个皇帝本来就不想打,没准还真能成。
“当时寇准一力主战、将领们也都支持继续打下去,因为宋军占优,真要打下去的话,辽可以说是必败的局面,杨延昭也曾建议,说要趁着辽军大军南下后方空虚时去截断他们的后路,让萧太后和辽国的皇帝还有将军们一起折在大宋,这样的话辽国必定大乱,休养生息了数年,宋军能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也说不定,或许还能直接北上、吞并辽国也说不定。”
是啊,是这个道理啊!观众们都点头。
连赵匡胤也忍不住微微有点动容。
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啊,不是谁都有机会能撞见辽军主将把自己的脑袋送到己方城墙下给射的,而且辽军势弱、这不趁机拿下?
就算不彻底杀死对方,好歹给狠狠咬下一口肉来,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总可以吧?
李晓诗:“但宋真宗这次没听寇准的,也没理会杨延昭和将士们,他或许是觉得辽人怕了他,他面子很足,所以答应了议和。”
赵匡胤:.…
原来澶渊之盟是这么来的。
br />也……行吧,虽然按理来说这种局势下不把对方这些重要人物歼灭在这里是很亏的,但如果实在是害怕打仗、是个仁义之君不想让兵士送死,那和谈也行,宋底气这么足,可以兵不血刃地在谈判时重创对方。
李晓诗: “宋真宗派出使节前去议和,并出发前告诉对方,宋可以给出岁币百万的价码。”
“但寇准告诉使节最多三十万,不然回来就杀了他。使节按照寇准命令行事,最终定下了三十万的岁币。”
赵匡胤:……?
啊?
谁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