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们还是要分成三个部分来拆解。”李晓诗坐正身子,肩背挺直:“分别是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刘秀心里彻底平衡了。
虽然比不上秦和西汉,但东汉的兴衰好歹也是占了一整课的,这同为“东”的晋竟然就一个小部分。
当然,晋是什么东西,跟大汉是没法比的,不过这也不影响让他心里有点熨帖。
“我们之前不是提到过一句诗嘛,就是那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这首《乌衣巷》是唐朝诗人的一首诗。这一句其实本身就和东晋这个朝代是紧密相关的,这里的‘旧时’是指东晋时,这里的‘王谢’也正是东晋的王谢。诗的意思我就不用说啦,大家应该都比我懂诗。”
李晓诗的自我认知很清晰,接着说道:“那么这个王谢是怎么回事呢?——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北方战火纷飞,百姓流离、江南地区却相对的很是安宁,而且还得到了很大的开发,为以后华夏的经济重心往南偏移奠定了基础,又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种变化呢?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吧!”
李世民高高兴兴捧出了珍藏的字帖。
对,说吧,说说这个王家都出了什么人!
”上节课提到了,内迁的匈奴人彻底灭掉了西晋,这是在公元316年的时候。当时朝廷灭了,可西晋王朝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那么多的王公贵族,那么多世家大族——国家灭亡的时候,就算普通百姓会死,皇室的人会死,他们也是不会轻易被肃清的。但就算不会被灭族,守不住钱财、命在刀边悬着也不是什么好的体验,于是很多很多人开始往南方迁徙避祸。”
“因为这些人都是衣冠楚楚宽衣博带,所以又有衣冠南渡的说法。”这一点是老师给补充的,衣冠南渡听着耳熟,不过以前李晓诗还真没想过它指的是什么。
“而且西晋当时分封,有很多同姓的王在外边,八王之乱不也就因为这个才引起的嘛——在那些王里,有一个镇守在长江、嗯…江水?下游的皇族,叫做司马睿的,他好像也参与了南渡吧,然后在公元317年重建了晋王朝,都城定在了当年东吴的都城,改做了建康,历史上称这个晋朝就是东晋。”
“也就是说,东晋虽然和西晋在政治中心上是一南一北,但并不是北晋南晋,是东西晋哦。”想想同
样被分成东西周东西汉的,观众们自己心中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洛邑在镐京东边,所以是东西周,洛阳在长安东边,所以是东西汉——虽然这建康里洛阳南北上差了点距离,但建康确实比洛阳要靠东,所以这样说东西周也没问题。
只不过这东西晋好像和东西汉没法比,东西汉再怎么东西,人家也都只是换了个都城,国家还是个大的国家,大一统的,这东晋放弃了一半的疆土和百姓,只为了逃命在南方偏安一隅,这可差远了。
李晓诗也低头看了眼课本。
晋元帝司马睿,课本上是只说他是镇守长江下游的,没怎么详细介绍。但对于司马睿和王导的相处关系说得很清楚,再加上老师补充的内容,把这段串起来也不难。
她道:“当时随着司马睿在八王之乱的时候南渡的还有一个世家大族,就是王家。王家原本是山东的大贵族,在魏晋都一直很有名望和实力。在南下后,大贵族王导联系了很多南方本地的大贵族,一起来安抚南下的北方贵族,在南北两方的贵族和势力中都很受拥戴。就连司马睿能够顺利称帝、建立起新的政权,也都是依靠了王导的游说和拥立。”
秦。
众多公子公主都聚在一起“听课”,且个个正襟危坐,十分严肃。因为他们的父亲今天正在这里“旁听”。
就好比现代的公开课,老师在前边上课,另一些比较老师或领导就在教室最后边看,虽然更多的他们可能是来听台上老师怎么讲课的,但不管怎么看,最紧张的永远是正在上这堂课的学生。
——更别说这个来听课的还是又敬又怕的自家父亲了!
“领导兼家长”嬴政搁下了正在看的最新版简化字经《秦字》,点了扶苏的名:“说说。”他说得简洁模糊,甚至都没说让说什么,但在场的都是深谙他脾气的人,谁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扶苏沉吟片刻,正要起身回话,就被嬴政叫住了:“坐着说。”
“是。”扶苏应声,还是冲着嬴政的方向行了个礼,才斟酌着道,“晋朝从初时建立,就多是借助于魏国那些世家大族的权利……而西晋灭亡。皇族重建政权,也依旧选择依靠他们的势力,或许之后的下场也同样不会好。世家和贵族,始终是隐患,影响‘皇权’统治。”
一个从一开始就是依靠这些世族才能建立的王朝,
在统治时没有想办法把这些势力的影响压到最低也就算了,反而实行的也都是维护大世家大贵族权利的政策——
更别说皇室也与之一同享乐无度、所以整个社会的风气才会烂成那个样子。
而在西晋灭亡后,一个皇族想要重建政权,还得靠着这些人的帮忙——那可是皇族啊!不能掌控世家,反而要事事倚靠,这不是相当于把国家拱手让给对方了吗?
不是说贵族和世家没有治国的苗子,而是他们毕竟人多,他们之中的更多人未必真的懂如何治国,就算真的有经天纬地的人才,可那毕竟是世家子。
真正能够掌控一个王朝命脉的世家,鼎盛时、家中又有几个人是真正“忠君”的?
或许他们为国家也肯勤勤恳恳,但如果家族和国家冲突时呢,又会怎么选择?
是把家族利益摆在第一、还是国家利益?
而肯做事能做事的一代过去,下一代能保证依旧这样吗?
当一个皇室,对于把握不了的势力不是在力有所能及的时候进行削弱掌控,反而一度地去纵容,以至于之后事事都要过问,那岂不是把自己弄成了傀儡?
国家在这样的世家们手里来回过,迟早还是要完蛋。
这家世族鼎盛、政权就在他家,过些年另一家起来了,政权就落到另外人的手里,这样轮转,或许一时不会有人篡权,但谁能保证永远不会有起了“我为什么不能当皇帝”的家族出现?
天幕上,李晓诗的声音也接着传了出来:“据说司马睿在即位大典的时候,还把龙椅都让一半出来,说要给王导坐,要两个人一起坐龙椅。”
老百姓们:哇……
真的开了眼。
皇帝老爷还会把皇位都让给别人一起坐的吗?
皇帝们:不,朕不会。
嬴政笑了笑,摆手让扶苏转回去,没再说话,继续去看新《秦字》了。没什么好说的,又不是他的王朝。
“政治上,司马睿依靠王导,军事上,司马睿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家的后辈子弟们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用,所以在当时大家经常会说‘王与司马共天下’,说的就是王导这一家,也就是琅琊王氏。”
“不过王氏真的有过很多人才,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就都是琅琊王氏出来的
。还有那个趣谈典故,说洗笔把池子都洗黑了的。”
终于听到了想听的内容,李世民心满意足。
对,这就是书法大家!
至于王氏多人才……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还有谁不懂的?一个大家族,那么多资源和人脉堆积,出来几个人才很不容易吗?在这种倾斜之下,世家大族不出人才才是稀奇事吧?
“在东晋初期,其实大家还是有过想要往北收回失地的想法的。而且在多次的北伐中,也确实收回了黄河以南的很多地区。”
李晓诗的声音落下,就有正在田里耕地的百姓停下动作抬头,擦着脸上淌下来的汗水,稀奇道:“这大晋也不是完全没骨气啊,连龙椅都给别人坐了,还以为就是个没脾气的软骨头皇帝老爷呢。”
虽然大家都不喜欢打仗,但他们这里可是北方!那天幕上说的,他们之前代入一下,就立刻觉得自己已经被朝廷抛弃了,可伤心了。
能收回当然要收回啊!
谁想在那些蛮人大刀底下讨生活啊。
李晓诗:“不过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的将领心存疑虑,再加上各方牵制,让北伐多次缺少后援,所以最终还是没能恢复中原。”
”当时南迁的北方人和中原人太多了,他们都无时无刻不渴望着回到家乡,希望朝廷能尽快恢复中原。有一个很有名的杰出人才叫祖逖,为了这件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李晓诗翻到相关史事,开始给大家讲故事,“祖逖出自范阳祖氏,家里出过好几个高官,也是很有名望的家族——我们之后会提到的一位科学家,叫祖冲之,也是这个家族的。”
“祖逖从小就胸怀大志,练武很勤奋,一直决心要为国家和朝廷做事,闻鸡起舞的典故说的就是他。”
“西晋末年,祖逖和家里人流亡在江南,请求司马睿出兵渡江北上。司马睿直接告诉他,让他自己招募军队,祖逖无奈啊,只能带着家里的人,族人,还有同乡们自行北上了。”
这和让人家流民自己去自立有什么区别?而且人家万一真收复了,估计司马睿还要揽回来说是自己的功劳呢。
李晓诗心里对司马睿这种行为很是不齿,但还是继续道,“祖逖渡江的时候,他站在船头,看着滚滚东去的江水
有感而发,慷慨激昂地击楫大喝:祖逖如果不扫清中原,就绝对不再回江东!’,当时跟随他的人都被感动了。这个事情也是‘击楫中流’的由来。”
”等过了江,祖逖慢慢积攒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和敌人艰苦战斗了好几年,终于恢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但东晋建立后,统治者软弱,政权腐朽,觉得安于江南就很不错——而且祖逖收复的地不少,功劳过大,朝廷很是忌惮他。最终,北伐这件事无疾而终,祖逖没能收回中原,忧愤而死。”
刚夸完有骨气的百姓:..
现在收回前言还来得及吗?
让爱国之士自己组建民兵,不给粮不给钱,就一撒手,直接喊着:你去吧,自己去打吧!这……这是什么朝廷啊?!
身为皇室,不去忌惮几句话就能左右朝政、左右政权的世家大族,文人士族,反而对在外拼生拼死想要拿命为国家做事的将士们忌惮不已。
人家带着自己的家人族人乡人,辛辛苦苦一路打拼,两千民兵站在江北,去跟那么多残暴不已的敌人打,本身就够艰苦的了,结果南边苟命的这些大人物在明明有能力的时候、不仅不支持,不给任何支援,还忌惮……指不定还在藏着处处使绊子呢吧?
……真无语啊。
南宋的一些将军们:唉。谢邀,代入感太强,已经要撅过去了。
真的撅,立刻就撅。
虽然这种事情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但真的每次听到看到类似的事情都还是忍不住狠狠地共情。……可能这就是生不逢时吧。
什么忧国忧民,最后都是笑话一场啊。
蒙恬:(老秦脏话)
还在士兵们面前,他也没什么包袱,直接就破口大骂了。底下的秦兵们也都一脸迷惑,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然后跟着骂了起来。
什么垃圾朝廷啊!
看看他们大秦,打仗的谁没个好待遇?
结果前边在打仗你们不厚待将士们也就算了,还搞这一套?猜疑就已经很过分了,但比猜疑更过分的是不给后援……!这不是找死吗!
刘彻哼笑,看向殿中,大手一挥:“放心,大汉的将士们出征在外,粮草和后援是一定会有的,少了朕吃的也不会少
了将士们的。”
缺钱他去赚,缺粮他去搞,还能让出生入死给他卖命的人受屈?
李晓诗也叹气:“唉!反正在东晋初期其实也不是没有去跟北方打一打的能力的,但到了中后期就确实是没那个实力去拼了。”
“因为北方的势力也差不多一统了,还马上要打过来了。”
她摊摊手:“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苻坚的前秦政权。”
“在苻坚带人打过来的时候,东晋的将领谢安带人抵御了这一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了下来——这里的战争我们在下一课会再着重提,这里只是一笔带过说了一下。”
“不过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谢安这个人。谢安早年在会稽山阴的东山隐居,和王羲之他们的关系很好——兰亭就在会稽山阴这里,后世的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这个地名~”
“后来谢安察觉出自己家族在朝堂中的人差不多都逝去了,家族即将没落,他决定出山再出。这就是东山再起的来源。”
李晓诗很有点感慨:“谢安不仅成功挽救了自己的家族,也挽救了东晋的朝廷,拦住了苻坚南下的脚步。如果苻坚当时成功南下,东晋估计提早就终结了。”
“在成功抵御了北方的威胁后,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到了东晋末年,东晋的政权落入了武将的手中。”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