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跟随赵匡标出海的商船,早已经回到巨港。
他们不但赚取了粮食运费,还带着香料、瓷器、茶叶等货物,卖给锡兰的荷兰人赚了--笔。回航的时候,满载着从印度(
及锡兰)带回的棉花、象牙、宝石等商品。
而广东的海商,又去巨港交易,把这些印度货物带回大陆,顺便带回赵匡标的移民政策。
赵匡标的老同学方自新,被派回来在广州收纳移民。他不但在沿海散播消息,还通过内陆货运商,把移民政策传到江西境
内。
第一批大股移民,来自八排瑶地区,赵匡标的表哥带来六百多人,其中八成以上是通晓汉话的瑶民。
紧接着,南赣山区的客家人,听前来采购烟草的商贾说,去了印度就能分到水田,而且出海前还能领到一-笔安家费。一些
山中的客家人心动了,陆陆续续有近百人,跑去广州的方自新那里报道。
再继续往北,吉安府的百姓得到消息。
这里是赵瀚的龙兴之地也是整个江西,人口最多、土地最紧张、科举最内卷的所在!仁4
吉安府的繁荣程度丝毫不亚于南昌府。特别是随着海贸大兴,大量江西商品,从吉安府顺赣江而下,经过广东运达沿海港
口,这里比明朝的时候更加兴盛。
半年之内,陆续有两百人南下,去广州找方自新报名出海。
这两百吉安移民,95以上小学毕业,60以上属于中学肄业生。他们愿意前往印度分由还在其次,就是奔着做官去的!
此地科举,竞争太激烈了。
这个时空的明朝,总共80多位状元,其中12个状元出自吉安。特别是建文到成化的80年里,来自吉安府的状元,直接占了
三分之一。建文二年,吉安府士子,包搅状元、探花和榜眼。朱棣上位,第一-次科举,吉安士子包搅前七名。[11]
吉安府的吉水县,十里之内,五個状元。
大同新朝还没建立,吉安府便最先搞义务教育。得益于优秀的科举传统,这里的山中穷苦百姓,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读书
小学辍学率是全国最低的,随便问一个街边的年轻人,都多半拿到了小学毕业证。
可中学的公费生名额有限,能公费读中学,都是万军从中杀出条血路的学霸。中学自费生更是多不胜数,甚至有码头苦力
,吃糠咽菜供孩子自费读中学。仁4]
而大学公费生名额也有限,自费生的学费又高得吓人。
于是,吉安府每年都会涌现数量庞大的中学毕业生,能够考取吏员的毕竟在少数,剩下的就只能自己去找工作。
听说晋王在印度开国,读书人去了就做官,吉安府的士子群体迅速轰动。仁6]
若非印度实在太远,恐怕报名出海的就不止200人。即便目的地改在南洋,报名者恐怕都要上千,遥远海路吓退了绝大多数
的心动者。
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过去,赵匡标就暂时不缺官吏了,-个个全是宝贝啊!
等这两百吉安读书人,成功抵达印度并安定下来。他们有的会写信寄钱回家,有的干脆把家人也接去,数年之后,示范效
应搞下来,还会有更多读书人愿意出海。
去了就能当官,分到一-年两熟的水田,还可以妻妾成群、奴仆遍地。这种信息传播出去,对于无法考上吏员,又不满足在商社打工的士子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或许再过几年,随着大量读书人的加入,赵匡标就能完全统治坎梅城。到时候以太武城、坎梅城为中心,同时在两县地盘
进行殖民,扩张速度必然能够翻倍。
赵匡标获得了高质量人口,吉安府缓解了人地矛盾和读书人就业压力。双赢!仁9
说不定某人移民之后,把全家老小都接去。
比如父亲是码头苦力,母亲是家庭主妇打零工补贴家用,家里的兄弟姊妹一大堆。他们的孩子在晋国做官分田,肯定是要
全家移民的。父母在村社里享福,做老太爷和老夫人,-堆首陀罗、贱民奴仆伺候着。兄弟或许文化水平不高,但管理佃户绰
绰有余,就不用让士兵去管理村社了,选一个有威望的汉人村长就成。
几十年之后,这种吉安府的底层家庭,就能在印度成为地方大族。
真正苦恼的只有李铨,这家伙的美洲移民计划,--直都很难搞起来。以前老百姓都移民南洋,现在还多了个印度选择,不
是吃饱了撑的,谁愿意跑到美洲开拓?
{13]
李铨只能靠高额利润,吸引更多海商去美洲做生意。靠高昂的工资,吸引百姓给他做船员。至于移民,那得仰仗朝廷,施
舍几个重刑犯流放过去。
如今的大同中国,已经迎来真正的人口爆发期。
许多新朝出生的儿童,孩子都能打酱油了。社会安定,丰衣足食,使劲儿下患,适龄学童挤爆学校。仁3]
三年义务教育,早就搞不下去。
现在不但没有免费午餐,还要缴纳书本费,甚至某些州县开始收杂费。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入学数量,否则教室都不够用。
朝廷对此,睁只眼闭只眼。
但朝廷又一再强调,不得强行收取书本费,学童可以自备书本。
地方官员也还有点良心,交不起学杂费的孩童,可以站在教室外面旁听,并且还能拥有学籍。一旦发现成绩优异的旁听生
,必定会免除所有费用,把他们放进教室里听讲,让这些穷困做题家能安心读书。
仁6
赵瀚的义务教育政策,就这样进入尴尬状态。随着人口继续增涨,今后的情况更加糟糕,一天小学都没读过的孩童,数量
将变得越来越多。仁6]
还是那句话,农业社会的落后生产力,根本撑不起先进教育体系。18
二皇子赵匡标,在印度搞得风生水起,三皇子赵匡枰也大学毕业了。仁4
赵匡枰跟太子同母,都是费如兰所生。仁5]
而且,赵匡枰学习成绩很好,做题能力超过两个哥哥,完全靠实力拿到大学毕业证。接下来,他甚至可以参加会试,说不
定就能以进士身份做官——前提是放弃爵位。
对了,二皇子获封晋王,三皇子获封楚王。10
楚王赵匡枰明显不傻,难道好好的王爷不当,外放出去从小官做起?{12]
当然,他为了证明自己,决定参加今年的会试。而且提前跟父皇打了招呼,自己只考试不做官,让礼部录取进土的时候,
多录取一个名额,免得因为自己导致某位士子落榜。6
礼部贡院。
经过长达十天的阅卷,今年的贡士名单终于出炉。
礼部只负责组织考试,不得参与监考和阅卷。礼部尚书王调鼎,急着前去询问情况:
“楚王有没有考上?’
主持阅卷的,是督察院右都御史,笑着回答说:“楚王考上了,而且名列前茅,考了第一-百四十二名。另外,今年出了
个女责士,是来自吉水县的邹怀玉。”仁5
王调鼎感慨道:“邹家是吉水望族啊,虽然主宗被陛下抄家,没想到旁支又要出女进士。
大同新朝第一个女进士,来自吉水县很正常,但出自被抄家的大族,这就有些跟赵瀚过不去了。当然,赵皇帝胸襟大度,
不会为难一个小姑娘。仁8
贡院之外,贡士榜单贴出。
赵匡枰和邹怀玉格外显眼,因为礼部在制作榜单时,分别用红笔注明了他们的身份。
赵匡枰的名字后面,画个红圈写着“楚王”二字。邹怀玉的名字后面,画个红圈写了个“女”字。
榜单贴出,现场轰然。
邹怀玉穿着一袭儒衫,腰间还斜跨长剑,昂首带笑看着自己的名字。她不但考上贡士,而且是贡榜第九名,比楚王的一百
多名有排面得多。
1]
“有女贡士了?”
“女相公是哪位?可否站出来一叙?”
“敢问这位女同年何在?鄙人慕名想要讨教一二。”七6
声音此起彼伏,都在打听女贡士的消息。
邹怀玉中学毕业的时候,考上了金陵大学的公费生。但她家里不放心女儿远走,于是留在南昌大学读书,因此她在南京还
真没什么名气。[3]
来自南昌大学的考生,自然认得邹怀玉,纷纷过来见礼道贺。
旁人看了,纷纷大喊:“女责士在此,女贡士在此!
不只是考生,就连看热闹的百姓都围过来,想要亲眼见识本朝第--位女进士长啥样。
邹怀玉的相貌并不出众,不怎么漂亮,也说不上丑,算是普普通通。但她-袭儒衫、腰悬长剑,站在那里英姿飒爽,又
有女进士的光环加身,此刻显得那样的光彩夺目。l4
“真是才女啊,相貌不凡。”
“敢问女相公可曾婚配,吾子虽然今年落榜,但还能继续科举,就算科举不中也能做州府吏员。我家有商社十余处,遍布
南北各省,女相公若愿意下嫁,今后可以安心做官不愁银钱。”[2]
“这位女同年,我们几人都考上了,打算去玄武湖举行文会庆祝,可否赏脸一道参加?”
面对乱七八糟的询问,邹怀玉作揖说:“鄙人虽未成亲,却早已有了婚约,殿试过后便回家完婚。”又说,“鄙人还要回客栈准备殿试,-切应酬都不参与,辜负各位同年的好意了。